散文

那束穿透生命的光

2019-12-22  本文已影响0人  水洗心尘

        我的家乡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第一次听到信天游:“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条时常干枯的小河,依恋在小村的周围。”我便觉得那是我生活的村庄再真实不过的写照。
      在贫穷的山村,父母的勤劳与包容给予我一个富足的童年,让我几乎意识不到贫穷的含义。每年春节,辛苦一年的父母总会给我们姊妹几人扯上几尺小碎花布或格子布,缝制一件新衣服,而缝制新衣服的重任,常常落在远在城里的姑妈身上。因为姑妈的心灵手巧,我们姊妹几人大概是村里同龄人中最早穿毛衣毛裤的人,说是最早,因为即使天寒地凍,屋檐上挂着冰凌,我们穿着毛衣毛裤出去,都会被周围的小伙伴耻笑,说我们“太假哒”(爱臭美)。当然,姑妈带到家里的除了毛衣毛裤,还有表姐们读过的书,那些书,常常让我们如获至宝,捧起就不忍放下。偶尔农闲时节,父母还会把我们姊妹几人送到城里的姑妈家,一呆就是十来天,那是我们最为富足的日子,可以在表姐的带领下逛街,还可以用为数不多的零花钱买一点自己喜欢的小东西,比如带着香味的橡皮擦、软层的塑料铅笔盒,那是在村里无法买到也无可想象的奢侈品。
    后来我常常会想,贫穷与富有,有时是因比较而产生的,即使深处贫穷的环境,如果从未见过富有,大概也是不会感受到贫穷的苦恼的。
      除了姑妈家短暂之行给予我们的富足感外,还有一种富足是在思茅打工的舅舅,每一年回乡,总忘不了带一份礼物给我。上学时背的第一个书包、第一个漂亮的文具盒、当时最流行的咔叽布包……甚至我上着小学,舅舅却总是叫我“大学生”,逢人就夸我读书好,而我,也总是一脸喜气地跟在舅舅身后屁颠屁颠的,仿佛自己真是个大学生样。多年后我常常想:“为什么即使没钱,也没觉得自己贫穷?是阿Q式的自我安慰在作怪,还是父母和亲人给予我一个物质上相对富足特别是精神上自我感觉良好的童年?”   
      在经历世事沧桑后,我更清楚的意识到,那些安放于无常世事之上的温暖亲情,一直闪闪发光,照耀着我生命的每一个角落。
      我的母亲常要我们要好好读书,她说只有好好读书才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母亲并不知道城里人的生活是怎样生活,母亲第一次进城是她结婚前,和父亲一起进城去照结婚照,买一些简单的结婚用品。结婚之后,母亲很少有机会进城,因为有无尽的农活等着她做,有一家人的吃穿用度等着她操劳,但城里人的生活,却是她一辈子的向往与期盼。因为有着这样的期盼,我们童年时光里,在父母的节俭与姑妈家的接济之下,我们才有机会看过高楼,逛过公园,浏览过表姐们书柜里记不得书名的书籍。
      我知道母亲所说的好好读书就是在学校里认真听老师的话,读语文课本,做数学练习,考试的时候能够考得高分。母亲不知道好好读书的书,有《红楼梦》、《悲惨世界》、《叔本华文集》、《泰戈尔诗集》……她更不知道,她要求我好好读书的哪些日子,我读的书,有《窗外》《烟雨蒙蒙》《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楚留香传奇》等一本本很多家长认为不好的书。
    如果说母亲要求我好好读书是一粒种子,那父亲让我读的那些小人书,就是这粒种子的土壤。同龄人跑着玩耍时,高小毕业的父亲就教我写着“人口手 ,大小多少,山石田土……”。很多同龄人在父母的催促声中去找猪草,搂落叶做肥料时,我悄悄地看着父亲买回家的《武松打虎》《高山下的花环》《铁道游击队》等小人书。最为庆幸的是,只要我手中有书,在父母的眼中就是在读书。无论家中农活如何繁忙,只要看到我在看书,父母都会不吭声地走出我的视线,开始他们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以至于多年后的今天,回忆曾经的时光,我觉得温暖和幸福,也常觉得愧疚和不安。
      一本本小人书,打开了我认识世界的一扇窗。父母,是帮我推开窗户的那个人。尽管今天看来,父母要求我读书的初衷显得功利而世俗,但却因为有这份功利而世俗的要求,让我今天不再功利而世俗地读书。
    给美好以期许,并深信美好会到来,这是父母给予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几米说过,我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里,看见最美的风景。对我而言,最美的风景便是这个世界上一直有爱的光,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彼此心中最温暖的那束光,永不熄灭,如夜空中最亮的星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