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思维想法读书

快来诊断一下你的读书体质,再对症下药!

2017-10-18  本文已影响44人  火残翼

前段时间,50多名日本学生在清迈机场候机时,全都在专心看书,无人玩手机的照片可谓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孩子们手里拿的书很小,应该就是“文库本”,大多是平装书,价格便宜,A6大小的版面甚至可以直接放进口袋,非常方便携带,从文库本在日本广受欢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日本人对于读书的喜爱程度。

此外,如果我们在网上搜索“阅读指导类”书籍,就会发现,日本作者写的书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我读过的就包括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大岩俊之的《实用性阅读指南》,斋藤孝的《深阅读》和印南敦史的《快速阅读术》。

不过这只是“阅读指导类”书籍中的一小部分,如果我们想要进行主题阅读,系统提高“阅读力”,就需要更加全面的书单,去哪里找呢?只在网络平台搜索是不够的,因为那里重点介绍的是新书、畅销书和经典书,要想找到更全面的书籍,应该去图书馆!那里的书不仅多,还分了类,可以直接找到一大批从古至今的关于如何读书的书籍。如果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也没关系,有人替我们做了这件事,那就是《高效能阅读》的作者原尻淳一,不仅如此,他还把从书中学到的知识进行了实践,并把精华都浓缩到了这本书中,是的,他也来自日本。

《高效能阅读》的作者原尻淳一,为了创作这本书,在阅读了百余本关于如何读书的书籍之后,结合自身的经验,认为高效能阅读一定是以产出为目的的阅读,要想启动读书引擎需要从内在驱动力、作者吸引力和环境刺激力三个方面入手,在变为读书体质之后,可以采用“速读四步法”提高阅读速度并将知识立体化,还要采用70:20:10的读书投资法提高理解水平,将知识系统化并实现创新,最后通过建立个人小型数据库,将知识进行结构化处理,形成创意,高效产出。

上述内容作者是以89个读书技巧的方式分别呈现出来的,随便翻开一页,你都将获得一个高效阅读的小技巧。但是这些技巧并不是随意排列的,而是按照阅读水平的高低被分到了7个章节当中,我们可以总结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启动读书引擎(第1、2、3章)

第二阶段:加快速度,提高质量(第4、5章)

第三阶段:建立个人小型信息库,高效产出(第6、7章)

因此这本书你可以这样读,先看目录和前言,认清自己的阅读体质,精准定位,然后对症下药。或者也可以像我一样,先找出最感兴趣的部分来读,然后从后往前读,遇到已经掌握的技巧就把它划掉,最后再从前往后通读一遍,做笔记,画思维导图。

第一阶段,如何启动读书引擎

如果想要从不读书体质转变为读书体质,需要从内在驱动力、作者的吸引力和环境的刺激力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内在驱动力

内在驱动力是指自发地对书中的内容产生兴趣。作者指出兴趣来自于真实的3D现场,也就是从实际生活和社会中通过观察,提出疑问,进而想要去书中寻找答案的过程。

此外还需要建立一个“3D学习循环”,即培养兴趣→启动引擎→收获认知的喜悦→优化行为→感受成长→培养新的兴趣。通过这个循环来维持对读书的热情,并逐渐提高书籍的水准和难度,而循环能进行到什么程度,也决定了能力的提升程度。

第二,作者吸引力

除了通过好奇心获得读书的内在驱动力,我们还可以借助外部的力量来提高对于书籍的兴趣,关注作者的经历、趣事、微博、演讲和采访等内容,如果能找到感兴趣的东西,那么就会很有可能去读他的书。这里我觉得需要补充一点,就是不能忽视影视剧的力量,我就是因为看完由陈道明和巩俐出演的电影《归来》才去买来原著《陆犯焉识》来读的,继而开始关注作者严歌苓的;那么,你在赞叹张一山在电视剧《春风十里,不如你》里的演技之后,是否会去读原著《北京,北京》,然后又去关注冯唐的其它作品呢?

第三,环境刺激力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环境的刺激力来提高对阅读的兴趣,比如在家里打造一个读书角,无需很大,一个小书架加上沙发或者地毯就可以了;另外周末多去图书馆和书店逛逛,或借或买,在附近找个咖啡馆读上一两个小时,尽情去享受阅读的时光,会激发你去读更多的书。

第二阶段,如何提高阅读速度

其实阻挡我们启动读书引擎的大石头里面,最大的一块就是——认为读书必须从头读到尾!搬开了这块石头,不仅可以成功上路,后面想要提速、超车就都简单的多了。

尤其是对于商务类书籍,我们不应被动地想要接纳所有知识,而是要主动地去书中寻找想要的知识,并让这些知识为我所用。有了这个意识上的转变,我们可以通过作者介绍的“速读四步法”来提高阅读速度。

第一,速读四步法

Step 1,寻找

首先通过浏览目录,掌握宏观结构,找到感兴趣的关键词,并做出预测或假设,精准定位。

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一个感兴趣的标题,可以先想一下如果是我们自己写,会写哪些内容,然后再去看作者写了什么,这样可以深化理解。

Step 2,跳读

通过跳读,找出应该精读的内容,贴上标签,做出标记。

Step 3,精读

仔细研读选出重点内容,准确把握。

Step 4,笔记

写下感想,新的假设、创意,并制作索引。

然后不断地重复上述步骤,直到你把书中的重点内容全部领会。但是这还不够,还需要学以致用,去验证书中的知识,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改进,使之符合自身的特点,实现活用。

“速读四步法”可以使我们简单快速地获取书中的重要知识,通过选取一个个信息点,由点及线,到面,最终将知识立体化。但是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自身能力还需要将知识进行系统化处理,这里就可以采用作者提出的70:20:10读书投资法来实现。

第二,70:20:10读书投资法

这种读书投资法是由谷歌公司公开的70:20:10的投资基准比演变而来,谷歌将70%的资金和时间投入在核心搜索和广告业务上,20%的资源用于开发与核心业务相关的新业务,剩下的10%的资源则用于全新的领域。我们在建立个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不管是精力、时间、金钱,都可以按照这个比例进行分配。

将70%投资在专业领域,在垂直方向上深化特定的领域,打造“思考的主场”,以后遇到问题可以回到主场,因为这里是解决问题的地方。

将20%投资在专业领域的周边,剩余的10%投资在未知领域,这30%的投资为你打造了“类比的客场”,通过发现不同领域中的联系,会挖掘出新的价值,这是产生创意的基础。

这有点像网球比赛,一般来说,要想取得胜利,自己的发球局要成功保发,然后在对手的发球局实现破发。足球比赛也是一样,主场要稳扎稳打,全取3分,客场保平争胜,可能需要通过变阵来出奇制胜。

通过70:20:10的读书投资模式进行选书和阅读,优化了知识体系,就好比已经长成了一棵主干坚实、枝叶繁茂的大树,要想让它开花结果,产生创意,不仅需要不断地阅读来汲取养分,还涉及到最后一部分内容,如何通过建立个人小型数据库来实现产出。

第三阶段,如何高效产出创意

作者首先举了一个板坂元先生的例子,他每次觉得没有思路和创意的时候,就买上20本杂志,不挑种类,2天内全部读完,之后总能想到新的创意,因为可以从其他角度重新思考以前无法解决的问题。

那么,作者提出建立一个个人小型数据库,就像是制作了一本含有不同领域内容的杂志合集,通过头脑风暴找到不同素材之间的联系,进行结构化处理,将内容进行分组,通过重新排列组合,产生新的结构,输出创意。这一观点与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提出的“一元化笔记法”不谋而合。不过,本书作者原尻淳一也指出了“云端资料库”的重要性,并重点介绍了如何使用“印象笔记”收集信息并进行标签化处理,方便日后的检索。

至于如何形成创意,书中只能提供一种对于作者来说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该如何操作,还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专业、喜好、习惯和思维方式等灵活运用。

《高效能阅读》这本书对不同阅读水平应该注意的内容分别进行了阐述,从如何启动读书引擎,到如何提速并优化知识结构,再到如何实现产出,每一阶段都介绍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技巧。跟随作者的思路通读全书,就像在爬山,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查找关键字的方式锁定目标,直达要点,因为阅读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只需找到适合自己的快速又高效的方法就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