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曾祖父曾任凤翔知府
![](https://img.haomeiwen.com/i7521307/918afdf453c6143f.jpg)
在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运用了大量优美纯熟的语言,读来令人惊叹不已。然而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位祖籍河北丰润,诞生于江苏南京,成长于北京西山的伟大作家,在其鸿篇巨著里运用了大量的西府(宝鸡)方言。如“克化”(消化)、“动弹”(行动)、“蝎蝎螫螫”(表示过分关心,怜惜)、“瓷瓦子”(瓷器碎片)、“娘母们”(母女、母子)、“几停里有几停”(几分之几)、“生分”(关系疏远)、“撒野”(野蛮)、“打卦”(占卦)、“头脑”(事情的头绪)等。其他还有“消停”“行当”“托生”“证见”“编排”“难缠”“揭排”“勤谨”“通共”“越发”“小月”“伶透”“滚水”“记性”“捶”“撂”“瞅”“打墙上跳下来” “滚得似个泥母猪”等方言俗语,在《红楼梦》中比比皆是!
![](https://img.haomeiwen.com/i7521307/30a47eeb7e42873d.jpg)
这真是一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谜团……
近日,笔者无意之中翻阅新编《凤翔县志》时,在凤翔府历代知府栏下,发现一个极为眼熟的名字:“曹鼎望,男,河北丰润,出生年月不祥。”其生平事迹栏中载有:“进士,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任凤翔知府,鼓励垦荒,修横渠祠、喜雨亭,民众赞扬。”
![](https://img.haomeiwen.com/i7521307/ed9ea2229e70ef68.jpg)
这不是曹雪芹的曾祖父吗?凡喜欢研究《红楼梦》的人,对此名字莫不熟悉。曹鼎望,名玺,其妻为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幼时的乳母,其子寅为玄烨少时的侍读,长大后编有《全唐诗》。有着这样背景的人不远万里来到关中西府,看来未享受到任何特权的照顾。
![](https://img.haomeiwen.com/i7521307/d99c68075b955545.jpg)
清康熙二十三年,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由乱至治、百废待兴又文字狱盛行之时,曹鼎望这时在凤翔任知府,面对战争遗留下的千疮百孔和百姓的流离失所,他鼓励民众开垦荒地,辛勤劳作;同时在凤翔城内东大街重修了北宋理学家张载(号横渠)祠和东湖苏轼的喜雨亭,受到了民众赞扬。这些赞扬的话语,绝不是某个现任地方官吏利用手中的权势或操纵某些宣传媒体把自己硬塞进去的。因为在封建社会,这些赞语和批语都是在离任以后由民众的口碑叙写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7521307/bd007b04145b7b74.jpg)
由此可见,曹鼎望在凤翔府为官期间得以清史留名,与其廉洁与勤政是分不开的。曹鼎望在凤翔府期间可能也是一位善于体察民情、了解民众疾苦,能够深入民众之中向人民学习的一个好的地方官吏。关中周秦文化人文的底蕴和生活语言习惯,可能对其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只是,他如何将西府方言口耳相授于其子孙,并最终在曾孙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中出现了许多准确传神的西府方言,这应当说仍是一个难解之谜。
![](https://img.haomeiwen.com/i7521307/3e3a7ee91b1f5f8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