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事那人散文文艺荟萃

怀忆伯父的一生(前三部分)

2017-09-15  本文已影响149人  军鹏

我的伯父已经离开我们有些年头了,真是日月穿梭,时光飞逝,不知不觉就将近二十年了!这么多年里,就是伯父刚去世那会儿我还能隔三差五地在梦境里看到伯父生前那慈祥而又坚毅的面庞,略显佝偻而由高大的身躯……也就是那么一晃而过。梦醒时分,回想起伯父在世时那音容宛在,以及他那为人耿直、兢兢业业、艰苦创业、孝老爱亲……的人品和秉性,犹如昨日重现,令人无限怀忆!

今天上午,听到同事老张兴奋地说他的退休证昨天在县人社局领取了。使我不由地想起伯父,因为这个老张,是伯父生前同事二十年的亲密挚友,小伯父六岁。真是人生如戏,老张与伯父同事二十年,结下深厚友谊。现在老张又与我同事,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于是我不禁脱口而出:要是我伯现在世上,可要安享晚年呀!老张也感慨万千:唉!可不是!现在正是好时侯……

想起伯父生平,不由地灵感强势袭来!就有了以第三人称的手法为伯父做个回忆录的冲动。有这个念头时,我都觉得很困难,理不出头绪,对伯父前半生的事迹只是以前一知半解地听过,收集整理也搞不成,就只能根据所听、以及我记事后所见所感,切合事实,实事求是地、客观上记录他的主要生平。

我不仅是写他,更是感怀我们的父辈从小到大所经历的由这个国家、那些风云变幻的年代一路艰辛走来,艰苦奋斗,历尽沧桑。他们是建国后承上启下的一代!

我不仅是写他,更是怀念那个人人平等、各司其职、兢兢业业、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无私奉献,不计报酬,把毕生都献给了自己所钟爱的工作的大工业时代。他们为共和国的建设立下汗马功劳!

我不仅是写他,更是怀念……多了!怀念的事物多了!不是我守旧,是这世界变化快!每天每小时一切都在更新换代,今天才用上自以为最先进的东西,明天就成了淘汰品。但是,今天这一日千里的好光景,不正是伯父这一代具有代表性的工人阶级和科技工作者奠定的坚实基础吗?

                                第一部分

1950年春,伯父出生在东山村披甲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刚出生不久,他的亲生父母决定把他送养,送养的原因不得而知,绝大可能性是众所周知刚解放的新中国还是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农民远远处于食不果腹的生活状况,再加上子女多,他生父又贫病交加…在这么个无奈悲催的情况下,决定送养。当时爷爷奶奶得知这一消息后,商量一下决定收养他,那时爷爷奶奶已经有了大姑和二姑俩闺女,在那个有儿便是福的年代,可能出于担忧以后没儿子,先抱养一个?还是出于什么原因令他们做出这个决定?真相不得而知,只是可能性地猜测。就这样,伯父就来到新的家庭,这是怎样一个家庭啊?养父是旧社会在外经商的旧中国晋商,解放后的境况可想而知,虽然还打理着一些生意,半农半商地维持着这个勉强糊口的家,但温饱度比伯父那个家强多了。伯父上面的两个姐姐,也就是我的大姑二姑,大姑大他十二岁,二姑大他八岁,都是完全有能力可以照顾好这个新弟弟的,听说当时去披甲坨抱养伯父时,还是当时只有十三岁的大姑一路搂回来的呢!眼下最大的困难,就是伯父的喂养问题,奶奶,也就是养母没奶水,就在村里找了个正在哺乳期的奶娘,给人家适当的物质经济补偿,让人家代哺,可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呀,奶娘也有自己的亲骨肉…还是爷爷有办法,托他以前在外经商的朋友,从上海捎回来一大批外国产的洋奶粉和米粉!啧啧啧!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和环境下,搞到洋奶粉,这是什么概念?!就这样,伯父很幸福地度过哺乳期。前些年听大姑和我说:数你大伯从小享福了,能吃上奶粉,轮到你二伯和你爸,可就一个比一个受罪喽,那时候灾荒年,大人都没吃的,饿得你奶奶也没有多少奶水…我就天真地问:爷爷还能再买外国奶粉么!大姑苦笑说:后来别说没钱,有钱也买不上了。

伯父的幼年是幸福的。

到了入学年龄,自然要念书的。爷爷很开明,在那个年代,咬紧牙关都坚持让大姑二姑念了中学的,更何况是伯父呢?后来就听爷爷讲:你伯在书房时学习可好啦!每次考试都是头几名,年年拿奖状,那时我就想的这娃要有出息呀!从小就懂事,不惹我和你奶奶生气,好学习,又勤快!

最左为伯父,戴红领巾那个

在一张摄于1962年的全家福里,爷爷奶奶、大姑大姑父、二姑、大伯、二伯和我爸的合影,很容易找到照片里的大伯,只见他昂首挺胸挺精神,留着中分头,系着红领巾,就是十二、三岁的样子。就这样,正当爷爷奶奶把希望寄托在这个勤奋好学、懂事听话的大儿子身上时,年幼的伯父突然做出一个当时很令家人生气也难以置信的决定!就在刚上中学那会儿,伯父突然就产生厌学的情绪和行动,由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变成一个不专心听讲、逃课的坏孩子,因为这,爷爷奶奶打也打了骂也骂了,问他为啥不好好念书,他倔强地一声不吭,任你打骂。最后发展到了故意交白卷的严重地步,可把大人气坏了!这次是大姐夫(也就是我大姑父,当时已经是教师了)亲自“伺候”,拿起一根木棍就往伯父身上招呼,棍都打折了,问他到底想干甚!这时伯父终于开口了,说出他心中的“理想”:我就不念书啦!我要学木匠!这下全家傻眼了,问他为啥要学木匠,他也说不出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反正就是要学木匠!见他态度坚决,爷爷妥协了:好好好!我娃就去学木匠,人各有志,你将来别后悔,不是我不供你念书!

就这样,学校里少了一位学生,木匠行里多了一个小徒工。

木匠,这个行当,在南北方是有称谓差别的。在南方,木匠就是专一的木工,和木料、锯子、斧子、凿子等工具打交道。在咱这里,木匠是广义的,不仅是与木工有关系,砌墙垒坝,养泥、硬化地面等建筑行当也得学会,就是木工和泥水匠的通称。

学木匠固然要拜师学艺,王村有个老木匠,叫杨发,年幼的伯父便拜在他名下。也许合该伯父端这个饭碗吧,自从学艺以来,又充分发扬了他学生时代的优点,勤奋好学,相当有眼力劲,师父教他两三次,比如打个板箱,看两次就敢动手实践,打成了箱子还挺规格的,凭这一点,就深得师父喜爱和师兄弟佩服。泥水匠也是,最初从做小工开始,调泥拌灰,既出力又埋汰,真是又脏又累。一次,爷爷想伯父了,就去看望他,当时伯父正随师父在沁水端氏的工地上,那天爷爷背着为伯父带的干粮和衣物到了端氏,才到工地,远远便看见伯父瘦小的身影,爷爷没声张,就是在远远看着这个大儿子,只见烈日下,伯父正忙碌着调泥,刚调好泥,就赶紧拿过灰包,用铁锹往包里铲泥,铲好了就用足力气往肩膀上扛那沉重的泥包,伯父似乎用了好大力气才勉强扛起,还要往脚手架上送灰呀!伯父攀登着梯子,一手扶梯,一手在背后抓着泥包,正努力向架板上攀去……此时,爷爷再也看不下去了,竟然难受得哭了起来!恰好木匠师父看到了,见爷爷哭,便可劲夸伯父:啊呀这好娃了呀!又有窍还下力,将来比我强!爷爷哽咽着说:我娃受罪了呀……

别说家人,就连伯父也认为,木匠这个铁饭碗这辈子算是端稳了,吃喝不愁了。可随后的一次大转机,改变了他的命运。

                    第二部分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低。在1958年初,党中央、毛太祖发出了“大炼钢铁,超英赶美”的伟大号召!于是乎,神州大地一夜之间,遍地铁水奔流,彻夜炉火冲天,一场全民参与,声势浩大的炼钢运动如火如荼,好不壮观!

在阳城县城以南,就是城关公社下辖有个北安阳村,当时全县的炼钢运动属人家搞得好,是样板,是典范!多次受到县里、地委、甚至省里的表彰。这就是当年赫赫有名的“安阳铁木社”,就是合作社一类的比较大的冶炼作坊。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县里看到这个作坊能坚持不懈的开炉炼铁,再加上那个“工业学大庆”的最高指示。于是,县里几位领导立即拍板决定:在安阳铁木社的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体制上变成公有制,上马一个在晋东南地区乃至全省最大的钢铁厂!很快,在北安阳村,迅速建起了两座炼铁炉,一个有模有样的“钢铁厂”就建成了。说是“钢铁”,其实也就是两座小毛炉而已,只炼生铁的。在为这个新上马的钢铁厂起厂名时,经研究决定,就叫“应朝钢铁厂”。这个“应朝”,是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抗日英烈李应朝,1942年,中共地下党员李应朝在北安阳村英勇就义。

有了工厂,就得招工呀!于是当时的县委县政府以及应朝厂招工办面向全县招工。那时的招工,不像现在是花重金买工作的,更不用托关系走后门。但是!招工条件很严格,除了招聘对象在身体素质过硬外,政审就是比较难过的一关,必须要求“根红苗正”的无产阶级贫下中农子弟,思想上行动上保持与党中央一致。

就在那年的一天,突然村支书找到爷爷,进门就笑哈哈和爷爷开玩笑:老哥,恭喜你呀!有喜事了,快去大酒!支书的“大驾光临”和这一句,把爷爷搞懵了,想到自家有啥喜事还惊动支书来贺喜?接下来支书一番来意可把爷爷可坏了,激动得握着支书的手说:老弟呀,哦不是,李书记,太感谢你了!别说大酒,公社食堂摆一桌我也愿意!

原来,自从应朝厂招工启示以来,各公社各大队都在寻找符合招工条件年轻后生。当时村支书不知出于啥想法,就把村里的年轻人筛选了一遍,竟然相中当木匠学徒的大伯了!!爷爷对支书亲自上门动员大伯入厂当工人是的激动情绪里可以理解,那时家里成分不是很好,虽然不是“地富反坏右”。但是支书对爷爷说:咱家也不是真那个,主要是看中小育(大伯的名字)是个好娃,肯下力还有木匠技术,就把这个名额给了小育吧!啧啧啧!看看那个年代,招工不是自己跑关系,而是被最基层党组织“保送”的。放在现在,哪个人进了兰花了潞安了等等大企业,可能很平常。但是在那个年代,被保送到工厂当工人,那是有钱有关系都不一定轮到你!再说,在那个“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的年代,一个农民,变成了工人,从挣工分变成挣工资,从吃摊派粮到吃供应粮,还有其他待遇,这是何等荣耀!绝不啻于如今哪家孩子成公务员的荣耀。

于是,木匠行里少了一个小木匠,工人阶级队伍里多了一位“领导者”。那一年,刚满十七岁的伯父进了应朝厂,成为光荣的工人阶级。那一年,是1966年。

刚进厂时,伯父被安排在木工组,也算是发挥特长,用人用对了地方。人!你找对了适合你的平台,你就是人才。找不对了,你就是废物!

伯父就是人才!

然而,好景不长,那场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如野火燎原之势迅速蔓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于是,全国各地,各级机关各个行业积极响应,掀起文化大革命:各机关迅速成立革委会,大字报小字报铺天盖地,批斗会一场不罢又一场……

当时的应朝厂,也成立了革委会,响应“一手抓革命,一手抓生产”的伟大号召!其实生产一手松,革命一手紧。厂里经常处于半停产甚至全停的状态。工人们干啥啦?每天学习最高指示、伟大号召,揪斗“隐蔽在工人阶级中的反党分子”。再要么就是到县武装部批个条子,成汽车的枪支弹药拉回厂里,组织青工进行拉练打靶,实弹射击。

那时的伯父和当时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一样气盛凌人,可能是红卫兵吧?极有可能!那时的人们,每天虽然吃不饱肚子,但个个每天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像打了鸡血似的。个个每天都在自我励志,不像现在到处都是励志狗和心灵鸡汤,还不一定见效!可那时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写大小字报,批斗人,一个比一个牛。成天脸红脖子粗,竭斯底里喊着令人斗志昂扬的口号:

天红地红人更红!万里江山红彤彤!

天是我们的天!地是我们的地!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

多了!那个年代的类似口号多了!那些年轻人的表情、言行思想和举止,多年以后,在传销组织里那些“成功者”身上再次发挥得淋漓尽致!

就这样,每天厂里干干停停,还自成了一个“革命派系”。那时不是有造反派和保皇派吗?我不知道当时伯父他们属于哪一派,他们的代号是“红革连”,高平那边也有个派系,代号为“八一红军”,这两个派系是敌我关系。成天两个派系的头头在一起斗争,这个说:你大革命无罪!那个叫:老子造反有理!终于有一天,这种斗争升华了!以红革连为代表的阳城和以八一红军为代表的高平在某年某月某日开火了!那可是荷枪实弹,真刀真枪的干呀!当时伯父他们就是阳城这边的,接受“命令”前往高平与八一红军决一死战!当奶奶得知伯父要上高平“参战”时,哭得抱着这个大儿子不让走!生怕儿子回不来。结果,伯伯硬是随队伍“开赴前线”了!

那场两派的“火拼”,只能说是火拼,说是“战争”都不配用这个词。那场火拼,最终以“牺牲”(就是真的被打死了)几十人,受伤几百人而告终。万幸的是,伯父安然无恙回来。

……

就这样,像当时全国大多数工厂和工人一样,伯父这一代人就是在半停产半革命的大形势下渡过了文化大革命。

打倒“四人帮”,迎来艳阳天!文革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应朝厂才逐渐正常生产,恢复秩序,扩大生产规模,工人们面目一新,重振旗鼓,为祖国四化建设添砖加瓦。

不仅是应朝厂,伯父也从那时开始,在事业和人生道路上逐渐走向辉煌……

                    第三部分

看过著名作家张平作的《抉择》都知道,书中的主体“中阳纺织厂”,张平重笔写了这个百年国企历经沧桑的辉煌与彷徨。尤其是写到中阳纺织厂在八十年代中前期那般辉煌程度,令人乍舌。是啊!经历了十年浩劫,全国各类企业乘着改革开放的快艇,一日千里,飞速发展,取得了空前绝后的鼎盛时期和骄人成绩!

这个应朝钢铁厂,和中阳纺织厂是一样一样的!到了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这十年里,应朝厂一步步发展壮大,达到空前绝后的鼎盛!这个厂由原来的单一冶炼产业发展成了一个下涉冶炼、铸造、矿山、建材、运输等等好几个产业链的大厂,职工发展到1500多人,下辖六个分厂,一度成为全市乃至全国有名的县属公有制大企业!经历了十年黄金时代。

我的伯父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也度过了他一生中最辉煌时期。

在一张摄于八十年代的几张黑白照片里,反映了伯父那一代工人阶级的三观。有一张是他与另外一位工友的合影,挺直的而高大的身躯,上身穿着白衬衣,捋起袖子,露出手腕上明晃晃的上海牌全钢19钻手表,那个年代时髦的西裤和长征布鞋,一辆永久牌二八自行车,二人精神抖擞,意气风发。有块手表,再配上自行车,就是那个时期工人和公务员的身份标志。那时他月薪三十元,那个时代就算比较高的薪水了,可那辆自行车就二百元,这得不吃不喝攒半年多的工资。在家里,他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大孝子,是个有责任有能力的顶梁柱。和伯母结婚时在七十年代末,那时婚房就是老院子一处角落里狭小的空间,这个情况,他那一代人都是这样度过来的,哪像现在别说买房,建房都困难。没几年,伯父就在老院子外边建起一座新房,暂时解决了住房问题,才住了这个新房没几年,还是不方便,于是有批宅基地,亲自烧砖、扣砖、备料、又建起一大院平房,搬进去,顺便添置了那个年代农村少有的黑白电视机,有了这些,就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还不够十年,先后两次修新居,这在人力财力精力等方面得有多大付出啊!我说的这个时期,我就已经记事了,那时还在1988年以前。再看看我们这一代,有几个人敢在十年内两次置业?别说你凭工资,就是放开房贷也没那能力啊!看看我们父辈的奋斗史,令我们情何以堪!

又一张照片,是伯父和好几个工友再一起研究工作的情景,几个人,都是清一色的中山装,都趴围在一张桌子上,对着一张图纸指指点点,个个神情专注而脸上又洋溢着喜悦,可能是取得了哪项技术成果的胜利吧?这也是那个年代产业工人的特写。

在那些年里,伯父从最初的木工组长开始,肩头上的担子越加越重,先后任职木工组长、炉长、粉碎科长、炉渣砖分厂厂长、煤焦分厂厂长…直至最后主抓全厂收料副厂长。伯父每任一职,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走一处,变一处、旺一处!可想而知那些年他那种一心扑在工作上,舍小家顾大家,付出多大心血啊!直至最后累到在工作岗位上……

在这里,我要用浓重的手笔讲述伯父那些骄人的荣誉和艰辛的付出。

在应朝厂鼎盛时期,有六座在全省范围内体积比较大的炼铁高炉,都快二十立方了,这些高炉日夜生产所产出来的废炉渣的处理问题,严重影响了环保和场地问题,令厂领导很头疼。就在那个时侯,咱们山西太钢出了一位全国五一劳模,就是李双良。这个老同志,他出名就是出在他为太钢炉渣处理应用技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了全国钢铁行业的标兵和学习榜样。那个时候成天喊着向李双良同志学习。伯父就是在那个时候,临危受命,主动挑战,敢于创新,主动向总厂请缨,拿下这个难啃的硬骨头。于是他组建炉渣处理利用团队,上马炉渣处理项目,在担任炉渣分厂厂长期间,每天每夜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研究炉渣应用,一起攻破技术难关,多少个彻夜未眠的日子,多少次妻儿双亲的抱怨……终于取得了成功,将堆积多年的几十万吨炉渣变废为宝,合理利用,既解决了环保场地问题,又解决了就业难题!在那一年,厂里敲锣打鼓庆贺,伯父也站在领奖台上,身戴大红花,得到了他那些年所得荣誉证书里最高的,那本荣誉证书,不是厂里颁发的,而是省工业厅颁发并授予伯父全省钢铁战线劳模,人称“小双良”。

炼铁的煤炭,经过筛选后,煤面又成了环保隐患。伯父又接力煤焦改造工程,组建上马煤焦项目,同样,和在炉渣处理是的干劲拼劲发挥得淋漓尽致,利用煤面压缩提炼技术,又有了就地取材,就地充分利用的新项目,用煤面炼焦,热量比炭块更高,减排节能,最大限度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受到全厂一致好评!就这样他又获得全厂劳模荣誉……多了,伯父所得到的荣誉证书不止这两个。还有一个无价的荣誉,就是众口皆碑,那些年,伯父的知名度相当高。

看看过去,再看如今,有几个企业中层管理人员能有伯父这种精神?大都是得过且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反正到哪都是为老板打工啦,谁和清闲有仇了?别说不肯钻研,即使有那劲头,又圆滑地考虑到一旦干不成,既受处分还丢人,搞成了又成了功高盖主,索性挣一份工资,管他呢!又是一个情何以堪!

看到这,有人一定想到伯父这么多职务,这么多荣誉,生活水平一定上层了吧?不定明里暗里捞了多少油水,反正都是公家的,不捞白不捞,捞了也白捞!这个吧,从古到今很正常,绝大多数人都会这么干,真放到我身上我也这么干!真的!好不容易咸鱼翻身了,有权不用,更待何时?!

但~~~是!伯父不是那样的人!真不是!也真没有损公肥私!从八十年代到1999年他去世,家里最值钱的家当就是一台陈旧的十四寸黑白机,一辆自行车,一台台式电风扇。那半院平房,只是一溜的,还没修院墙和大门,都不能算一院房,那还是堂哥大了要成家,在去世前两年才开始修建剩下的,那时修房都用机制红砖了,可伯父那时硬是手工扣制的土砖还堆在院里,十几年了,风雨侵蚀都糟了。就那也派上了用场,剩余的比如钢筋水泥等,全是自费,没占厂里一点便宜,才建起毛胚房,就说等以后再缓几年好装修吧,没料到98年一病不起直到去世,都没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这样又是放了将近二十年,直到今年春天,在太原工作的堂哥说总不能一直这样放着,索性简单装修一下吧!堂姐在微信里传过来的图片,看到院里也墁了地砖,那些老房子养泥了。也算告慰了伯父的在天之灵。

伯父这种情况,如果放到现在,绝对被人吐槽是作秀,秀清廉,像那些平时装穷的大老虎一样,不查则已,一查吓人,原来是张半城李半城!虽然伯父两袖清风,勤俭持家,但在外在形象方面素来是讲究的,除了在厂里一身工作服,平时总是夏天一件白衬衣或浅色T恤,一条时髦的“圪擞擞裤”,脚穿乌黑锃亮的黑皮凉鞋,手表自然要戴的。冬天一身深蓝色中山装、黑皮鞋。该讲究一定要讲究,不像有的人不是没那经济条件,故意扎那倒运架!那时村里有个和伯父年纪相仿的人,条件比伯父好,就邪门了,成天故意穿着补丁衣服的!要知道,那时已经是九十年代后期了。伯父在物质方面,也是有“虚荣心”的,那时摩托车逐渐盛行,他最大奢望就是拥有一辆摩托车,经常蹬一辆破旧自行车经常往返安阳至下庄老家,二三十里,多费劲呀!看着那些工友们都有电驴子,说实在的,他也眼红啊!也不是买不起,绰绰有余买辆好的摩托车。可想到正在念书的堂哥,想到还没修好的新房,好几次有买车的冲动有咬牙作罢了……

伯父还是远近闻名的大孝子!虽然不是亲生胜似亲生,待爷爷奶奶如同生身。在我记忆里,每次伯父从厂里回来,在自己家少呆一会,便急匆匆赶回老院子里看望爷爷奶奶,和老人说说话,问问缺啥不缺,那时我发现好几次有个情况,就是伯父每次趁爷爷不注意时“鬼鬼祟祟”在爷爷枕头底下塞了什么东西,那是他在不宽裕的工资里挤出给二老的孝心啊!伯父从爷爷屋里出来,在院里“高瞄低照”,那是干啥啦?原来是看看便桶满了吗?满了拎厕所里倒了。炉炕里煤灰满了吗?满了拿箩头掏出来倒了,不用老人央。

那年他病重,在太原治疗,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爷爷的身体状况,想来那时伯父可怜,还有很大活下去的决心……可是…唉!那时他说:等我病好了,我就啥也不干了!提前退休,回老院子里好好和我大作伴…自从参加工作三十几年,和我大在一起的时间不够两年啊!……

我情不自禁……

敬爱的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正直无私、自立自强的人!一个勇于担当,不怕困难,大胆创新的人!一个孝老爱亲,心怀感恩的人!(未完待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