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让我日更吧
做了三次写作课,每次都有新迭代,这次最大的不同在于将课后训练从日更21天改成了周更4次,看似更容易了些,其实不然。
写作课的本质并不在讲课,而是在课上给大家一点启发,课后做持续训练,即便21天也不足以养成写作习惯,至少能减除一些对写作的恐惧,意识到这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是一个可以每日进行的常规动作,有了记录的惯性,佳作便是水到渠成的。只是这样短时间的写作训练难以产出佳作,大家都在繁忙的工作中,每天挤出一点时间进行写作已是奢侈,要求持续迭代、持续修润未免太过苛刻。
于是我们有了一个美好的设想——把时间延长一点,用一周来写一篇文章呢?这样就不必过分追求速度,可以慢下来好好打磨一篇内容,从琢磨选题到逐字逐句的修润。尽管对于一篇文章而言,时间依然紧凑。正是基于这样的目标,我们对本次的课程内容也做了一些调整,着重讲述一篇好的文章长什么样子、强调阅读经典的重要性。就这样,在经过了一次面对面的铺(洗)垫(脑)后,我和大家一起开始了为期四周的写作训练。才发现,现实跟想象存在很多差距,想必很多人都遇到了跟我一样的问题。
1、时间:说好一周,还是在最后一天开始写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还煞有介事的google了一下“拖延症基因”,看到科学家对其合理性的解释,我仿佛松了一口气,“See,不是只有我喜欢在deadline临近时搞事情,大家都一样”。当然,这与我们写作课的初衷是相悖的,在分享中我们多次强调反馈与修改的重要性,自己也清楚的知道不同人、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看到一篇文章的感受都有很大差异,只有反复阅读、接收反馈、持续调整,才能交付一篇优质的内容,仅在最后一天、甚至最后俩小时里奋笔疾书是无益于写作水平的提升的。每次看到其他同学姗姗来迟的好文之后,我的内心都会羞愧不已,“看看人家!”
2、能力:用进废退
这一点跟上面提到的拖延症是相互关联的,尽管有一周的交稿时间,但是一周里也只有一小段时间在写作而已,大部分时间仍然是无意义的空白,好不容易捡拾起来的写作热情迅速被消耗殆尽,下一次提笔依然很难,甚至难上加难。
想起昨天回家路上跟司机师傅聊天,他提到自己全年无休,即便周末也会出来跑个几小时。无关于经济压力,只是想维持一个工作的惯性,如果全身心休息几天,重返工作时就会觉得非常疲惫。虽然我并不认同这种形式的work-life-balance,但这其中蕴含的道理用在写作以及任何需要训练的事情上都是一样的。所谓偷懒一时爽,一直偷懒一直爽,直到整个人被废掉。
也许下次可以再改良一下,为了维持这样的写作惯性,依然每周提交一篇,但是每天都要保证有新更新?
3、选题:不太敢写小心思了
之前21天写作训练的时候,真是抓到啥写啥,觉得这个主题可以聊两句,那就落笔成文,不会有太多价值上的考量,常常是写完了发现对读者可能没什么价值,但是没关系,明天还有机会呢!于是明日复明日,到结束也没写出太高深的主题,不过这样的写作有乐趣、压力更小一些。
换成每周一篇后,主题门槛儿一下子就提上来了,总觉得一共就四篇,得好好挑选主题才行。结果就是素材库里的大部分内容都不想写,也迷失了所谓写作的价值。一边跟同学说着,“写你想说的”,一边看不上自己想说的,一边又跟自己妥协——总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强行去写自己没热情的话题。
以上三点是我在本次写作课中感受到的绊脚石,经此一役,我觉得每周一篇是反人性的,课程又该迭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