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的对话中,藏着对世界的理解,跟大师学做人的道理
文|弥小木
孩子最近很喜欢问一个问题:你觉得唐僧是好人还是坏人?
大概是因为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孩子时不时都会问一问。在给出答案之前,倒是问了孩子自己的答案。
孩子觉得唐僧是坏人,最大的原因在于对孙悟空的态度上。
回答孩子的问题之前,又问了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孙悟空,唐僧取经能成功吗?”孩子的回答倒是很干脆:不能。
“为什么不能?”“如果没有孙悟空,其他三位打不过大多数的妖怪。”
“如果没有唐僧,孙悟空能取经成功吗?”“能,一个筋斗云就到了。”
和孩子的讨论,总是充满乐趣。孩子问的这个问题,在钱穆先生的这本《中国学术文化九讲》里,其实是有答案的。
国学大师钱穆的《中国学术文化九讲》,看书名只有九讲,但每一讲里都值得多读几遍。其中有一篇《中国历史上的人物》,里面的思考角度,用来回答孩子的这个问题很合适。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好与坏
我们该如何评判一个人的贤奸?放到更大的环境中去看。
钱穆先生举了曹操的例子。从才能上来看,曹操无疑是能人。钱穆先生在描述曹操时,带上了“大”:大政治家、军事家、大文学家。
一个人能在一个领域有所建树已属了不起,更何况三个领域。如何评价曹操?在一本书中看不全面,要从不同的史料中整体地去看。
判断一个人的好与坏,其实就像读书一样,如果并不了解就去评判,其实是有偏颇的。《如何阅读一本书》里对于评判一本书,有一个这样的观点: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说:“我了解了。”
“我了解了”,是最起码的判断前提。
前几天老大提起《简爱》这本书,在她的同学们看来,这本书是不好看的,可老大看下来,却有不同的看法。同学觉得不好看的理由是同学的妈妈觉得不好看,所以同学也觉得不好看。这样的理由,令人有点吃惊。自己没看过的书,怎好轻易跟着他人下结论?
看人如同看书,了解得不够全面,其实是不太适合下结论的。就算了解,也未必全面。但看人又与看书有不同,看人还要懂得看趋势。
看懂趋势,找到内外生活的平衡
钱穆先生在《中国学术文化九讲》里,是这样说的:“历史自有一条大路,人人都应由此路向前。”
这条历史的大路,是时代发展的趋势。经济学者何帆提到,要想看懂这个时代,要记得的其中一个关键词,就是“趋势”。所谓的“趋势”,就是“大势所趋”。
说起趋势,有位年轻人的经历最能体现。这位年轻人在读大学时,上了大家认为的热门专业,毕业就业却有了困境。还好,这位年轻人身上有一个别人缺少的优势:他看得懂趋势。
毕业时的专业不好就业,年轻人就结合自身优势,保持学习,转赛道到当时处于上行趋势的互联网公司。专业不对口没关系,他自学人工智能编程,顺利进入相对应的公司。再往后程序员越来越多,他又开始思考自身优势与未来的发展方向,再一次做足了准备,顺利让自己成为了行业内不可或缺的人。
看懂趋势,在这个时代,能让我们对自身事业的发展有清晰的规划。但人生除了事业,还有其他。
钱穆先生说“事业是外在,生活是内在”。外在的事业,对应的是“身生活”。内在的生活,则是“心生活”。古人的生活没我们丰富,但如果要比较内心的“满足与稳定”,古人却比我们更幸福。
没有事业,生活很难幸福。内在没有满足,生活同样难以幸福。想人生过得幸福,看懂趋势,付出努力,找到内外生活的平衡很重要。
看人先看品
想要身心平衡,还需要“品”。这个“品”,首先当然自己的“品”是要立得住的。按照钱穆先生的说法,那就是“人人都该有品,都该有他一份德性生活与道义生活,然后才能到在此上来参加历史,做一历史的正面人物。”
自己的“品”立住了,在交友上,也要看看对方的“品”。品性相似的朋友,才能相处得久。
写在结尾的话
这本《中国学术文化九讲》中,仅仅《中国历史上的人物》的这篇,给人带来的思考就有很多,其余的几篇,也是值得阅读与思考的。
阅读终究要回归经典。经典书籍的阅读,也是作家吴军三层阅读中少不了的一层。钱穆先生的书,属于经典这一层。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上的人物》里,还提到“传子一经”,孩子们成长的路上,需要经典书籍的陪伴。无疑,钱穆先生的书,也属于“传子一经”的书籍范围。
我是弥小木,爱阅读的85后二胎妈妈,欢迎关注,一起养娃不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