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义需要保持集体同一性?

2019-02-28  本文已影响0人  LL520

    在现今的社会,“自我”是一个很热门的主题。很多人想要放飞自己的自由,而作为一个社会人,自我变得有制约、有壁垒和有约束力。我们的自我会为达到各种目标制定各种计划,也会将自己同他人进行比较,管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而我们大部分的行为都是不受意识控制,是自发的、无意识的。要怎样在放飞自我和做一个会管理自己的社会人之间,达到平衡呢?

    自我概念:self-concept

    如果给“我是___”给出五种答案,你会如何填写呢?

    我的答案是:我是一个“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的,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善解人意、善于倾听的80后女生,热爱艺术、摄影、英语和心理学,渴望爱与被爱,安全感和高质量的陪伴。我目前是一名纹绣师,期望通过我的打造,让更多女性收获更自信的自己。我期待以后的自己是一个吃穿不愁、生活舒适、可以保有我自己的个人选择的权利和自由,并有与我志同道合的伴侣和长期相处的团体,并能够保持年轻的面容和美丽!等等。。。

    自我图式self-schemas,它是构建自我概念的要素,以及定义你的自我中的那些特殊信念。它帮助我们分类和提取相关经验。比如,你想成为一名艺术家,你就会特别关注与艺术相关的事物,你也会很快回忆出于其相关的经验。

    可能自我possible selves,我们的可能自我包括我们梦想中自己的样子,比如高富帅或白富美、衣食无忧、富有、苗条等,也包括我们害怕成为的样子,比如失业、失恋、事业失败。这种可能自我激发我们对美好愿景的向往,也促使我们努力避免成为自己害怕的样子。

  双生子研究发现,基因和人格和自我概念有重要的影响,但社会经验对构成自我概念也有其重要影响力。这些影响包括:我们扮演的角色、社会比较、他人的评价和周围的文化。

  其中,我想着重阐述一下文化塑造自我。

个人主义需要保持集体同一性? 个人主义需要保持集体同一性?

    上图表明了独立和互赖两种自我概念的特征。崇尚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的西方文化背景,会更多地孕育出独立的自我,而亚洲、非洲和中南美洲的本土文化更多孕育出集体主义(collectivism)的自我。研究说明,在西方文化下更多体现出自我的独特性,而亚洲文化更注重集体的同一性而很少强调个人的选择和自由。比如,个人主义者产生的高兴情绪伴随着效能感、出众和骄傲;集体主义者产生的高兴情绪伴随着积极的社会交往而来——亲密感、友好和尊敬。这就是不同文化带来的差异。

    对于我来说,我是一个既接受了西方教育,又扎根于东方文化的人,看了这个章节后,有所反思。因为现今我又回到了家乡成都,虽然这是一座被列为新一线城市榜首的地方,而且生活舒适,又有美食和家人陪伴,但这始终是一个传统观念的地方,没有那么“国际化”。这是我需要做出自我调整的地方——如何在保持自我独特性、个人自尊、自我的选择与自由的同时,如何融入传统观念的集体,相互依赖和成就彼此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问题。

    我的答案是,参加自己喜欢的高质量付费社群,通过最好是面对面的互动,找出与我志同道合的群友,建立新的联系,并保有原有重要生活关系的联系,达到人际关系的平衡和协调。

  那么,如果你也是个人主义者,你又是如何保持集体同一性的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