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那么苦还没效果,都是因为没有找到套路

2017-10-01  本文已影响0人  慢村长成长笔记

第一次在简书上码字,希望在今年内养成周更的习惯。

关于如何更有效的学习这个话题,应该是没有尽头的,读再多关于学习的书,看再多他人的方法,只有亲身实践、总结提炼、积累沉淀后,才是自己的。

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

说来大致也就分成两类。

第一个目的,相信没有多少人愿意承认,那就是为了考试,为了获得某种资格。虽然这显得太功利、太俗气,但我们很多时候的的确确就是为了这个目的,从高考、学历考试、考研到司法考试、注会考试、公务员考试等等,不胜枚举。

第二个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学习获得某种能力,从而解决某一类问题。我们学习写作,是未来写出好文章,我们学习写字,是为了能写得一手好字,我们学习谈判,是为了能够在谈判中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结果。

做好第一类学习和第二类学习,他的方法是否相同?有没什么捷径可寻?

有效的学习往往都是痛苦的,不用去奢望任何一种快乐轻松的学习方法,但凡有人提出这样的概念,不是忽悠就是骗子,比太极拳高手打败职业格斗高手还不靠谱。

第一类学习

阅读《如何高效学习》这本书,见识到一年通过麻省理工大学42门课程的天才学习方法,这是一套通过建立整体性学习的方法,通过对不同知识的关联,持续强化对知识的印象,从而快速掌握某一知识领域的相关知识,结果就是通过考试,或者对快速完成对某一领域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如何高效学习》中学习方法论的视觉化表达

第二类学习

告别学生时代,来到成人世界,我们大多数的学习目的,已不再是单纯的为了通过考试。为了解决现实问题,成为我们学习的最大动机。而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印证,积累起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最后让自己成为一个具备独立判断能力,对现实世界能够产生洞察的睿智的人,将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

针对第二种学习目的,又有太多人做出了方法论的总结,其中最出名的书莫过于《异类》和《刻意练习》两本。其中,《异类》提到了最为著名的“一万小时”理论,要想在某一领域成为一个世界顶级高手,至少需要一万小时以上的学习。而后,《刻意练习》更是总结出如何成为一个领域的高手的方法论:总结模型(套路)→反复练习→即时反馈

其实,在现在这个知识快速革新的时代,一万小时理论已经开始被突破,例如在计算机领域,现在热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掌握,对于一个计算机专业人士而言,80%的底层能力都已经具备,可能只需要2000小时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就能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形成较强的专业能力。首先在某一领域形成足够专业的能力,这个过程就要求我们需要有非常体系化的学习能力,同时在更为全面的领域构建自己的底层能力,让自己成为一个“T”型人才,而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加速在另一领域专业化的速度,然后可以看到,现在这个世界上出现了大量的“π”型人才,在多个领域同为专家。

而在某一领域成为专家的必要前提,就是模型(套路)的构建。就像一个伟大的小提琴家,他90%的时间不是在练习一首完整的曲子,而是在把不同的技巧独立分割出来,反复的刻意联系,最终形成技术上的纯熟,成为优秀的小提琴手。

对于任何一个领域而言,都需要总结出训练的套路,结构化、工具化,然后反复联系,同时最好是有一位优秀的教练在旁边及时的给予反馈,让自己可以持续修正优化自己的练习过程。现在回想起来,上个月在李叫兽营销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就是通过将营销过程的分解,在不同的环节提炼出相应的工具(模型),然后通过不断的反复以及助教的即时反馈,在持续强化中对理论和工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逐渐掌握。这个过程,其实就完全符合《刻意学习》的方法论,我自我感觉,也是毕业后所接受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反观我们平常在工作中接触到的1-2天的短期集中培训,效果简直惨不忍睹,高高兴兴的听着培训,一个月后如果还没有加以应用,肯定忘得一干二净。

学习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尤其是希望自己在某一领域具备深刻的洞察能力,能够透过现象,鞭辟入里的看清本质,产生独立的见解,这往往需要深厚的功底。在商学领域,ABCD学习模型或许是一条看似最笨拙最费力的方法,但是大巧不工,或许这就是最有效的方法。

ABCD学习模型:

A.熟读经典教科书;B.梳理学说史;C.熟悉主流理论流派和代表人物;D.了解大量实案

学海无涯,是因为我们不断有新的问题需要解决,而多学几种套路,可能让自己更容易达成学习的目标,否则,在学习之路上总会有很多盲目和无用功,不能因为自己看过一本书而庆幸自己已经学习了,而应因为自己看透了一本书,有能力说明一个道理、解决一个问题,而庆幸自己花在学习上面的时间没有白白浪费,否则,还不如多玩两局王者荣耀,乐在当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