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入侵与融合
说起古代中国的文化,很多人在感叹它的辉煌灿烂之外,同时也往往会有一个潜意识中的印象,那就是它是保守的,封闭的,与其他文化是格格不入的。
但实际上正相反,我们的文化是十分开放和包容的,甚至一度可能是世界上最具包容性的文化。
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我们的坐卧习惯。
如今我们都坐在凳子和椅子上,睡在床上或者炕上,但是隋唐以前的先民们,他们坐的是席子,睡的则是榻,如今日韩还保留着这种习惯。
如今我们的日常用语中还保留着这种古老习俗的痕迹,比如席位、主席、下榻等等。
其实坐在和睡在地上才是我们的传统,但是如今可能很少有人这样了,偶尔这样坐卧,反而会觉得不舒服。
睡在高的地方其实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习俗,所以最早的马扎才会被称作“胡床”,而凳子和椅子则是在胡床之后才发明出来的。
同理还有“胡饼”,我们最早的饼是蒸出来或者煮出来的,“汤饼”就是面条的古称。
同理还有胡瓜、胡桃、胡椒、胡萝卜,这些东西都是外来品。后来还有番薯、番茄等等带“番”字的东西,也是外面传过来的,此外还有如今川菜的基础食材,辣椒。
就连我们引以为傲的瓷器,也曾经融合了中东地区的工艺创造了珐琅彩这一门类。
可以说,无论是桌椅板凳,还是我们的中国菜系,还是瓷器工艺,其中都或多或少地有外来文化的影子,甚至可以说,我们现在坐的椅子睡的床,根本就是外来文化的产物。
那么,我们算是被外来文化打败了吗?
并没有。
无论是上述的哪一样东西,你都不能说它归属其他任何一个文明所有,他们都有浓厚的中华文明特色,都是我们自己的文化。
所以文化会被打败吗?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中华文化不会。因为中华文明擅长的就是吸收和包容,它能够将接触到的外来文化中适合本土的元素全部吸收过来,再与原本的文化融合到一起,形成新的,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种开放和包容是源自于强大的实力所带来的自信,而随着盛唐之后实力的下降,这种自信也随之下降,趋于保守。而愈发保守,也就反过来促使实力进一步下降,最后恶性循环,直至落后于世界,最后在领土上被入侵。
但即便在黑暗的时刻,我们的文化也没有覆灭。日本侵略者试图在东北实行全日本化的教育,但是最终没有成功,反倒使一些日本的东西被融合进了东北的文化中,成为了属于东北的独特文化,比如大连的专有名词“马葫芦盖”。
回到入侵这个词,它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其目的是要“占领”。但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中华文化都没有被占领过,哪怕是部分占领。所谓入侵的那些文化,就像那些曾经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一样,虽然一段时间他们占据了主流,但最终都与当地进行融合,成为了汉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所以我并不相信现在会有主动刻意地进行文化入侵的行为,无数失败的例子已经证明了它的愚蠢和离谱,如果真的有人这么做,那么我只会为他的无知叹息。
不只是发展方式,中华文化也因为几千年的传承而深深刻进了中国人的DNA之中,它的传承方式遍布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它的载体是十四亿人。
这种文化怎么可能被消灭,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所以没必要将某些人的愚蠢行径上升到敌我关系层面,即便这是真的,也没要对这种臭棋担心。
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