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心理简友广场

对话“思辨法”命题系列:科学的理论必须是可证伪的

2023-05-25  本文已影响0人  老李的理性批判

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得到绝对的真理。但是,尽管如此,人还是可以以有限的能力,走向无限的路上,逐步地发现相对的真理,去逼近绝对真理。

问:“思辨、宽容、自律”是一位优秀的青年人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所应具备的素质。前面这些天我们就“思辨”方面,聊了聊历史上的伟大的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莱布尼茨、洛克、休谟、培根、康德、黑格尔、维特根斯坦、罗素、杜威、皮亚杰等的有关“思辨”方面的方法论。其中,苏格拉底、柏拉图、笛卡尔、莱布尼茨、黑格尔偏重于理性,休谟偏重于经验,亚里士多德、洛克、培根、康德、维特根斯坦、罗素、杜威、皮亚杰则主张理性和经验相融合,即经验与逻辑形式相结合、或通过对经验进行反思或反省。

我们希望可以从这些伟人的思想中吸取到一些“思辨”的营养成分,提高“思辨”的素养。

我将“思辨”定义为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进行思维考量、分析辨别,它涵括了逻辑上的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反驳等的逻辑形式,以及对经验内容进行感知、收集、甄别、加工等的过程。

下面我们将继续聊一聊历史上有关“思辨法”上的一些著名的命题,以便更好地了解一下不同角度的“思辨法”。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原则(Popper's falsifiability principle):科学的理论必须是可证伪的(For a theory to be considered scientific, it must be falsifiable)。

你能介绍一下这个原则吗?

答: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原则是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该原则指出,为了被认为是科学的,一个理论必须具备可证伪性,即存在可能证明其错误的实证观察或实验。

根据波普尔的观点,科学理论应该具备以下特征:首先,它们必须能够明确地提出可以被验证或推翻的假设或预测。其次,理论必须能够通过观察或实验进行检验,从而验证或推翻假设。如果一个理论无法提出可供验证或推翻的具体假设,或者不可能通过实证观察或实验来进行检验,那么它就不属于科学领域。

可证伪性原则强调了科学研究的目标是通过不断的实证观察和实验来推翻或修改已有的理论。当一个理论经过多次严格的检验后仍然经受住了考验,它就可以被视为目前的最佳解释或工作假设,但并不意味着它是绝对正确或永远不会被推翻的。

波普尔认为,科学的进步依赖于对理论的持续检验和质疑,通过推翻错误的理论或假设,逐步逼近更准确和可靠的知识。可证伪性原则在科学方法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帮助科学家保持开放的态度,积极寻求证据来验证或推翻自己的理论,并促进科学领域的进步和创新。

需要注意的是,可证伪性并不意味着一个理论一定会被证明为错误或被完全推翻,而是指理论应该具备被证伪的可能性。一个理论可能通过多次验证而得到支持,但并不排除将来可能出现新的证据或实验结果,导致需要修正或废弃该理论。

总之,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原则强调了科学理论必须是可以通过实证观察或实验进行验证或推翻的。这一原则促使科学家持续进行实证研究和检验,推动科学知识的发展和演进。

问:波普尔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哪些?

答:波普尔在科学哲学领域的主要著作是《科学发现的逻辑》(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也被称为《可证伪性原理》(The Principle of Falsifiability)。这本书于1934年首次出版,后来进行了多次修订和扩充。

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波普尔详细阐述了他的可证伪性原则和科学方法的思想。他批评了当时流行的验证主义观点,主张科学研究应该强调理论的可证伪性和严格的实证检验。波普尔认为,科学研究的目标是通过不断尝试推翻理论来逼近真理,并强调科学理论应该具备提出明确的可证伪假设和通过观察或实验进行检验的能力。

《科学发现的逻辑》对于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提供了一种批判性和实证导向的科学研究方法,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的生成和演变过程。

除了《科学发现的逻辑》,波普尔还有其他重要的著作,包括《科学知识的增长》(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和《目的论和进化》(Teleology and the Doctrine of Evolution),这些著作进一步深化了他对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的思考和贡献。

问:《科学知识的增长》(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一书也称为《猜想与反驳》,它主要说了什么?

答:《猜想与反驳》是卡尔·波普尔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他深入探讨了科学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波普尔认为,科学并不是通过证实来建立真理,而是通过不断的猜想和反驳来逼近真理。

在这本书中,波普尔提出了他著名的“三个世界”观点,即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抽象世界。他认为,科学知识是通过人们与物理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并通过思维和理性的活动在心理世界中发展和演化。波普尔强调,科学理论是以猜想的形式出现的,然后通过经验的反驳来不断改进和修正。他认为,一个科学理论的价值在于它的反驳性,即它能够被明确的观测事实或实验结果所反驳。

《猜想与反驳》强调了科学方法中的批判性和演进性,强调科学理论的暂时性和修正性。波普尔认为,科学的进步是通过不断尝试推翻错误的猜想和理论而实现的,而不是通过积累证据来验证已有的理论。他提出了“反证法”(falsification)的概念,认为科学理论应该具备可证伪性,并鼓励科学家们不断寻找可能反驳自己理论的观测或实验结果。

总的来说,《猜想与反驳》强调了科学知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猜想和反驳的过程,通过这种不断的批判和修正,科学理论能够更接近真理,并不断推动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问:波普尔称自己是“批判理性主义者”,似乎继承了康德的“批判主义”思想。

答:是的,波普尔自称为“批判理性主义者”(critical rationalist),他在思想上确实受到了康德的“批判主义”思想的影响。

康德的批判主义思想强调人类理性的能力和限制,并主张通过批判性的思考和反思来获得知识。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有其固有的限制,我们不能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而只能通过经验和理性的合作来构建知识。他强调了理性的自我反思和批判的重要性,以避免盲目的相信和追随。

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中也强调了批判性思维和理性的作用。他认为科学知识的发展需要不断的批判和反驳,通过不断尝试推翻错误的猜想和理论来逼近真理。他强调科学理论的可证伪性,并鼓励科学家们勇于接受批评和反驳,以推动科学的进步。

因此,波普尔在思想上确实继承了康德的批判主义思想,并在科学哲学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批判理性主义立场强调了批判性思维和反思的重要性,对于科学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问:这也就是说,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得到绝对的真理。但是,尽管如此,人还是可以以有限的能力,走向无限的路上,逐步地发现相对的真理,去逼近绝对真理。

答:确实如此。康德和波普尔的思想都认识到了人类认识的有限性和相对性,但他们也强调了人类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批判性思维可以逼近真理的可能性。

由于人类的认识能力有限,我们无法直接获得绝对的真理。我们的感知和思维都受到各种限制和偏见的影响,而且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总是有待更新和修正的。

然而,康德和波普尔都认为,尽管我们不能达到绝对真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方法逐步接近之。通过持续的观察、实验、理论构建和不断的验证和反驳,我们可以逐渐发现更准确的知识和理论,不断修正和改进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这种追求相对真理的过程是无穷尽的,但它推动着科学和人类知识的不断发展。尽管我们无法获得绝对真理,但通过不断努力,我们可以逐步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接近更准确和全面的理解。这种持续的探索和进步正是人类思维和科学发展的动力所在。

问:从牛顿的“三定律”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答:是的,牛顿的经典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发展历程确实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展示了科学知识的不断演进和修正过程。

牛顿的三定律和他的万有引力定律为经典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当时,这些理论被广泛接受并成功地解释了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等现象。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观测技术的进步,一些实验证据开始显示出牛顿力学在某些情况下的局限性。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20世纪初提出,它通过重新审视时空的观念和引入新的数学工具,对牛顿力学进行了重大修正和扩展。相对论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两个主要理论框架,对于高速运动和强引力场的情况给出了更准确的描述。相对论引入了新的概念,如光速不变原理和时空弯曲,深刻改变了我们对时空结构和物理规律的理解。

牛顿力学和相对论之间的转变是一个从经典物理学到现代物理学的重要转折点。这个例子表明,科学的进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对旧理论的质疑、实验证据的积累和新理论的提出来实现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仅扩展了我们的知识边界,也揭示了科学发展中的相对性和相对真理的特性。

这个例子也突出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包括理论构建、实验验证、观测和观察的持续性,以及对旧理论的挑战和修正。通过这种不断迭代和演进的过程,科学不断提高对自然界的认知,并不断靠近更准确和全面的描述和解释。

问:波普尔所说的“证伪”应该不是说“证明了完全错误”的,只不过是在一些前提条件变了,情况也会发生变化。

答:是的,波普尔所说的“证伪”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或证明一个理论是完全错误的,而是指在观察、实验或推理中,当存在对理论预测的反例或与实际观察不符的情况时,该理论需要进行修正或被放弃。

问:爱因斯坦的“相对沦”并不意味着牛顿的“三定律”是错的,只不过是条件改变了而已。

答:您提到的观点是正确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不是将牛顿的经典力学定律视为完全错误,而是提出了一种更为广义的理论,可以在更高速度和强引力条件下描述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牛顿的经典力学定律被广泛应用于描述中低速度和弱引力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科学的基础。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对更极端情况的研究,一些实验证据无法与牛顿的理论相符,特别是在高速度和强引力的情况下。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它更加准确地描述了物体在高速度和强引力场中的运动。相对论修正了牛顿力学中的一些假设和观念,例如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光速不变等。

因此,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可以被视为对牛顿力学的一种修正或扩展,适用于更广泛的物理情境。相对论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与牛顿力学的预测有所不同,但在中低速度和弱引力条件下,牛顿力学仍然是一个有效的近似。

这个例子强调了科学理论的发展和进步的特点,即通过对新的实验结果和观察数据的解释和解读,科学家可以提出更准确、更全面的理论来描述自然现象。旧的理论并没有被完全否定,而是在新的理论框架下得到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解释。

问:因此,我们要弄清事物之所以是这样的前提条件非常重要,康德的一个重要的批判任务就在于此。

答:您对康德的批判任务的理解是正确的。康德的哲学思想中,对于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前提条件的探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是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来构建的。然而,我们的感觉和经验受到我们自身的认知结构和理性的限制。康德主张,人类的认知能力并不仅仅是被动接收外界的感觉印象,而且还是通过我们的理性主动地对感觉进行整理、组织和理解。

康德提出了“先验知识”(a priori knowledge)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受到某些先验范畴的限制,这些限制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框架和理解方式。

康德的批判任务之一就是要揭示我们认识活动的先验范畴。他认为,我们的认知能力不仅仅是对外部事物的被动反应,还包括我们对于认识对象的主动构建和塑造。我们通过先验的范畴,将感性经验加以整合和理解,从而构建出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对认识的前提条件的探究,康德试图回答一些基本的哲学问题,如我们如何能够获得知识,我们如何对世界进行理解,以及科学知识如何成立等等。他的观点对于认识论和科学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引发了后续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广泛讨论和研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