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习录》道无穷,人的所见有限
曰仁云:“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译文:
徐爱说:圣人之心,如明镜。常人之心,如昏镜。近代格物之说,即是以镜照物,在照上用功,但不知镜是不是昏暗的,能否照见?王阳明先生的格物,即是将镜子擦亮,在擦上用功,镜子明了,才能够照物。
解读:
禅宗有名的故事,六祖与神秀的偈子,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慧能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的偈子体现了他的修正过程,还未能够见性。六祖的偈子体现了他已经证悟了空性。六祖的偈子是其证悟的体现,但对常人来讲,如果直接用此证悟来指导修行,是会出问题的。二人的偈子,五祖作为过来人一眼就看出了各自的次第。五祖是可以传衣钵之人,但此顿悟大乘法,非一般根器可以得。修行之路,即是不断磨性,只有性子磨得差不多了,才肯回头,也即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上文出自徐爱之口,不算是究竟的话,但也是徐爱修正的一个过程。在成圣过程中,如果没有真正的过来人作为指导,也会误导后人。有真正的过来人指导,则会清晰很多,能够契入正确的修正之路。
问道之精粗。
先生曰:“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见一个大规模如此。处久,便柱壁之类,一一看得明白。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细细都看出来。然只是一间房。”
译文:
陆澄问:道的精粗。
先生曰:道没有精粗,但是人的认知是有精粗。例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能看见一个大概。但是住久了,柱子,墙壁等就可以一一看得明白。住的再久了,在柱子上的文理,也可以看出来。然而,从头至尾,只是一间房而已。
解读:
道无精粗,人的认知有精粗。曾经看过一个故事,有人将道比作一头大象,修道的人如盲眼之人摸象。有的人摸到了鼻子,就说:“大象就是长长的一个筒”;有的人摸到了腿,就说:“哇,道是一个无比粗大的柱子”;有的人摸到了肚子,就说:“哇,道是一个无比大的肉墙”,等等。所有摸到的东西都是大象,但却不是大象的全貌,这与修道之人的证悟有关系。即是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异,道,无穷,证悟无穷,所见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