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优秀作业集

神州大地上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 —

2019-01-13  本文已影响1人  16汉教2班叶羽

        音乐:三个人的时光

        “衙署”也称“衙门”,是封建官吏施政的场所,它的功能是政治性的。衙署我国古代的时候就有了,《周礼》中称它为官府,汉代称官寺,唐代以后称衙署、公署、公廨、衙门。它是从古代“牙门”演变来的一个名称,古代将军领兵在外,树大旗以表示营门,由于旗上装饰象牙,这种军旗便称为“牙旗”,因而营门被称为“牙门”,后来文官的办公处也习称“牙门”,因“牙”、“衙”同音,后世通称“衙门”,从有关文献记载看,至少在宋代就已经把官署称作衙门了。

        衙署是城市中的主要建筑,大多有规划地集中布置,采用庭院式布局,建筑规模视其等第而定。衙署中正厅为主建筑,设在主庭院正中,正厅前设仪门、廊庑,遇到有重要情况才开启正门,使用正厅。正厅的附属建筑是长官办理公务的处所。衙署里有架阁库保存文牍、档案,有的还有仓库。地方府、县衙署附设军器库、监狱。京城外的衙署还附设官邸,让官员和他们的亲眷居住,从中我们还能了解到古代官员的生活环境以及住房情况等。

        从地方志里记载的衙署平面图来看,明清时代的衙署大多是三进院落的建筑群,布局类似缩小了的皇宫。但是各地衙署在清朝灭亡以后都陆续改为他用,因此原貌没有保存下来。不过目前还有河南省内乡县县衙、叶县县衙、山西省平遥县县衙、霍州署衙、河北省保定市直隶总督署等,这些署衙还保存完好,下面我想要介绍的是内乡县衙。

        内乡县衙,是中国古代的官署衙门,是国内第一座衙门博物馆,也是我国古代官衙建筑的历史标本。内乡县衙是以北京故宫为蓝本,汲取长江南北的建筑风格设计而成的一座封建官衙。是中国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有“天下第一衙”之称。它是一组规模庞大、气势恢宏的官衙式建筑群,被专家誉为“神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有“北有故宫,南有县衙”、“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的美称。

(内乡县衙大门)

        内乡县衙前半部分的建筑,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后半部分内堂深邃、紧凑,东西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它像我国古代宫殿建筑一样,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内乡县衙严格地按《明史》、《清会典》所载的“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堂后邸、监狱居南”的建筑规制完全一致,分别比附北京故宫的太和、中和、宝和三大殿而建,同时又受地理位置和主持营建者、工部下派官员浙江人章炳焘的影响,融合了长江南北的建筑风格,整个县衙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内乡县衙中轴线上排列着主体建筑大门、大堂、二堂、迎宾厅、三堂,两侧建有庭院和东西账房等,均为清代建筑。整个建筑给人一种布局对称、合理、紧凑,主次分明,高低错落,井然有序,浑然一体的感觉。

(内乡县衙大堂)

      县衙作为封建社会基层代表,是知县行使权力,也是衙门里官差办公的地方。统治者具有“民非政不治,政非官不举,官非署不立”的意识,他们十分重视对衙署的设置,且有一定的规制:“各省衙署治事之堂为大堂、二堂,外有大门和仪门,宴息之所为内室、群室,吏攒办事之所为科房”。按照明清时期衙署的建筑规制,内乡县衙总平面布局沿中轴线呈“一心三带二区”的空间结构。“一心”即大堂。以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先定中轴线设立大堂,再以大堂为中心,向前后左右展开其他建筑,从而形成一个严谨有序的建筑群。“三带”包括东辅带、中心带、西辅带。“二区”则是办公区域和住宅区域,每个区域都采用院落式组群布局,庭院环环相扣,规模庞大,等级森严,主从有序。从这里,也能看出我国古代等级森严,皇权至上的特点。

(内乡县衙俯视图) (内乡县衙俯视图)

        内乡县衙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典型建筑,我们可以从它身上了解到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它不仅有实用价值,还有很强的社会文化价值,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古代官员的生活情况,以及居住条件等。从内乡县衙和其建筑艺术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能工巧匠超凡的智慧以及巧夺天工的动手能力,更进一步探求古建筑的发展过程与存在价值。同时内乡县衙还是一座非常宝贵的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重要的建筑文化价值,而且对于我们要研究古代衙署机构职能设置、监狱形制、司法审判都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内乡县衙中的戒石铭文化、对联文化,也都是衙门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解读它的历史渊源,借鉴它的历史文化,到现在仍然具有非常高的学术意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