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04:真相的世界

2022-02-18  本文已影响0人  静水0722

——读克里希那穆提《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有感

这本书是黄明雨老师推荐给初中生的书单中的一本。假期里看书难免随性了些,但很多的随性让过后的自己感叹,无巧不书。每一本仿佛都扎进了心里,那是此刻的自己最需要的滋养。这本书带领我仿佛踏过了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源之地,欣喜与赞叹。

静坐回想,书中那些深刻的思想依然激荡着我,关于学习的真相、专注的真相、深入的路径,还有关于教育的真相、评判的真相、尊敬的实质、观察的意义……只觉得曾经自己存于心中的那些灵性的思考与困惑,瞬间找到了答案。

不禁惭愧啊,生命的成长如果没有“过去”,终将一直在原地打转,不断重复,直到求索之后,静待花开。一本推荐给初中生的书,让三十好几的自己茅塞顿开。原来生命的成长,与年龄无关,只有肯去追寻,就会找到答案。

1.关于学习

“只有当你的心不被偏见束缚时,它才能发现真相。”那么,束缚我们的是什么呢?怎么理解偏见呢。

也许是那些以经验为依据所经历的世界吧。曾经的过往,一切的所见所闻、所知所学,都会成为生命里的“偏见”。如果没有这样的洞见,那么一切的在此基础上的认识都是一种执念。因为每个人、甚至于每个事物在时间里都是生长着,变化的。当我们固守时,就是将一切束缚。

最近女儿爱上了同事送她的《山海经》,看到上古神兽的那部分时,她每看到一个,都会问一句:为啥?比如,这只动物只有一条腿,这只动物的头是人脸的样子……

那时,我领悟到了何为固化?

愈是积存,也愈是固化。一直以来女儿看到的动物都是固有的模样,没有一只腿的,也没有人脸的古怪模样,所以女儿的世界仿佛受到了冲击,她不断追问:为什么?我想这样的一种追问的实质就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学习。 

真正的学习是不断打破,又不断生长。

仿佛看到了玄机一般,原来学习就是如此,在生长与脱落中不断获得重生。如同那老树枝头,是苍老的树皮,更是翠绿的新芽,这便是“老树着新花”的美好吧。

也许,我有点懂得《山海经》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了。

当上古神兽以世俗不同的面目呈现的时候,一开始是打破,用上古动物的存在本身去触碰孩童世界的认知。世俗所见,并非真相。而《山海经》犹如一扇大门,给孩子世界的本有认知给予了一次扩容,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忽然懂得原来动物远不至于所见识过的样子,还可以是各种动物的组合,也可以是一个头两个身体,还可以是九个尾巴……哇,世界仿佛打开了一般。写到这里,我有些懂得为什么这一套书从送到她手中那一天,睡前从来都是兴致勃勃翻了一遍又一遍。我想,她是在这样的一种重温中慢慢体味到“被打破”的感觉,这是一种生长的感觉。我想,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学习吧。

真正的学习,是看见真相。

如今的教育者,在追逐积累的同时,用一种灌输的观念在实现教育,殊不知这种理念下的学习是没有真实发生的,或者说对学习本身是一种伤害。又或者,突破了知识,进入思维层面的教育与教育的真相还是有一些距离,直至走入一种文化的思维与审美之中,那应该是是认知世界的不断被打破,又不断被重建,而进入精神世界的成长的过程吧。

这样的学习才称得上“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读这本书本身,其实就是在经验这样的一种纯粹的学习,在不断的深入与打破之中,不断体验学习的快乐。这样的学习是真正的快乐,不是“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苦闷与艰难。我想,当代的儿童应该有这样的资本去追逐这样的一种学习的状态,而教育者的我们,无论老师,还是家长,也都应该厘清“学习的真相”之后,再跟孩子一起不断打开,又不断重构自己的精神世界,以此实现的才是生命的真学习。

让教育真实发生,也许从认识开始才能正本清源,也才能够践迹而入,以至于从认识到行动实现生命成长的知行合一。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真实更是真切,那份真切源自于精神世界的开放,不带有曾经以经验为依据的偏见,不带有以成见为捆绑的执念,以此生命打开来是学习的前提。

回到中国传统语境上来,庄子的《齐物论》同样给出了诗意的解答。“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事物的真相在事物之中,无所倚恃,唯有咸其自取也。人籁、地籁都因有所依,而无成于天籁。我想这是一种开放,也是一种深入,更是一种如是如实的境界。打开自我,放下偏见,与万物同在,与当下同在,这便是无待的深意。

“心斋”,所谓“心齐”也。齐于万物,心需得敞开,留得一份开放。

以此之上,才能谈得上“神遇”,循于理也,与天地万物精神往来,而不至于怠也。

2.关于教育

一年前,深思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在阿德勒的理论中找到了答案,教育的目的在于自立。那时候,带着一年级的孩子,真切受惑于当代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苦不堪言。鞋带不会系、虾不会扒,遇事只会告状……那会,我真切感受到了教育应该回到人的生存的底层需求上来,回到生活,才能真切实现教育。因为如果生活能力没有,一切的所谓的学习行为就是空谈。那个阶段,我深深认同了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实现自立这一目标。

随着理解的加深,我也深深懂得了所谓的“自立”实现的是从身到心的自立,先得学会基本的生活能力,洒扫应对的所有。现在家庭教育的缺失,甚至对于知识学习的过分关注,对孩子这方面成长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戕害,也许这个词有点言过其实,但也是经历教育一线老师的真切感受。

实现生存的拾级而上,才谈得上精神的成长与独立。放下依赖,独立面对,独立思考,独立解决。这是后来,我在育人方面做出的努力,也许很多家长并不理解,但我知道这对孩子未来的成长意味着什么。从遇事分辨是非,思考解决,到每日的睡前三问,一点点让孩子的精神实现自我的成长。

随着成长的深入,我也慢慢认同了中国传统语境下的“成人”的教育解读。成人是对于人的一种全面的认识与接纳,将教育的知识能力,又或者素养这些所谓的教育目标收回来,将视野聚焦到真正的人上来。立德树人,首先得对人而言,以人为本,得是眼中有人,心中也有人,这是尊重,更是教育真实发生的最重要的前提。当我们将学生定义为人去面对时,教育就褪去了“凌厉”的样态,转向“温和”的立场,同时教育也实现了从居高临下到教学相长的转变。

这是一个伟大的蜕变。中华文化从来不会让华夏子孙失望。回溯传统,回归经典时,才知道最伟大的教育在这里。我们需要做的是回到根上来,穿透愚昧无知,突破迷信,找到一些礼仪传承背后的深意,然后在这样的自信中去行动,这也许才是真的回到中华文化中来吧。

读这本书,让我对教育又有了新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对经典的深入与开放。

书中提到,真正的教育需要实现的是认识自我。而引导学生认识自己,需要的前提是教师的自我认知。认识自己的什么?是心智模式的认识。生活里永葆一份觉察,无论是内心活动的起心动念,那些慢慢升腾起来的表现欲、还有不自觉的傲慢心;或者是周围环境里的一切,或微风蓝天,或虫鸣…这些无用之用恰恰是我们回归自我,认识自我的镜子。当我们忽视这一切的时候,其实也是放弃认识自我的机会。

我想,当我们试着对周遭一切敏感起来时,当我们试着看见自己,更看到众生时,我们在这样的观照里其实是看见自己,更是扩容了自己。或者说,这样的一种回归是格来正应的回归自我,这样的一种教育指向的是根本的,回归心性的成长。中国古代文人的“耕读”传统,就是这样的一种平衡吧,我们需要在知的世界里中扩充自己的认知,同样我们也需要在亲身耕读的体验中回到手忙心闲的境遇中,从宏达与深远中收回自己。心出去了,收不回来也是漂泊,所以眼下事亦是磨心。

一篇文写了两天,仿佛书写是反刍一般。此刻窗外雪花飘零,窗口望去与冬天鹅毛大雪无异,可是近观大地,才知道一切雪都已融化,又是春天的模样了。冰天雪地过去了,大地在复苏,春雨过后,就是惊蛰,春快来了。冬天的阴霾终将过去,元气满满拥抱未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