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三国】陆逊:我就是个书生,你可不要吓唬我
陆逊在惜墨如金的《三国志》中被单独列为一传。
他是三国时期真正意义上做到“出将入相”的人。
功勋卓著的他却晚节不保,家无余财。
在陆逊的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他凄凉死去的背后又有哪些隐情?
陆逊是一个很与众不同的人。
说他是谋士,可他几乎一辈子都在领兵打仗;
说他是将领,可他的言谈举止又太像一个书生;
他无疑是一个军事统帅,官至上大将军,威震一方;
他无疑又是一个大文臣,身居丞相之位,德高望重。
通常我们都会把陆逊这样的军事将领称为儒将,而我个人更愿意称陆逊为“统帅型谋士”。
就好比诸葛亮几乎也是征战一生,但是从没见过有人说诸葛亮是儒将。
如果诸葛丞相打仗的时候可以坐在“轮椅”上扇羽扇,那么陆逊为什么不可以呢?
所以,在我看来,陆逊和诸葛亮一样,是一个时常亲临两军阵前的统帅型谋士。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写过很多谋士,诸如郭嘉、贾诩、司马懿,虽然他们每个人选择的道路各不相同,但是结局都很圆满。
谋士都是聪明人,聪明人大都很会做人,他们懂得明哲保身,所以很多为后人称道的谋士大都得以善终。
但陆逊与众不同,他很聪明,很会做人,也很会做事,最后却不得善终。
那么,陆逊选择的道路和其他谋士有什么不同呢?
其实没什么不同,只是各种因素结合在一起使他没有得到一个好结果。
陆逊的人生轨迹和司马懿很相似,但是结局却截然相反。
我们不妨把这两个人做一番对比,看看与司马懿起点相同、道路也相同的陆逊,究竟是怎么走跑偏的。
陆逊和司马懿第一个相同点:出身相仿。
司马懿出身于河内地区的世家大族,而陆逊是江东名门之后,《三国志》中特别强调陆家:世江东大族。
意思就是老陆家世世代代都是土豪。
名门出身,决定了陆逊和司马懿有着类似的人生走向。
陆逊和司马懿第二个相同点:注定都要走上出将入相这条路。
需要说明的是,这两个人走上这条路,多少都有些“被自愿”的成分。
讲司马懿的时候我提到过,司马懿最开始是不想做官的,曹操非得逼他出来,不出来腿打折。
而陆逊的叔父是被孙策打死的,老孙家的人之前没少欺负老陆家的人,我们可想而知陆逊早期给孙权做秘书的时候,心里多少会有不情愿。
不管情不情愿,既然给人家打工,就得拿出成绩。
和司马懿前期一直做文员不同,陆逊很早就放下笔杆子,开始领兵打仗。
当时会稽郡的山区里藏着很多山贼野匪,地方官员拿他们没办法,孙权就派陆逊去剿匪。
陆逊临时招募了一支队伍,亲赴深山老林和匪徒们作斗争,对匪徒们采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不服就揍的策略,将各个山头的匪徒一一降服。
到后来这支队伍非但未有损失,还扩充发展成两千多人,地方治安也得到稳固。
小试牛刀之后,孙权发现陆逊还真有些手段,是个值得培养的人。
陆逊只比孙权小一岁,又有世家大族的背景,同时孙陆两家还有些小疙瘩需要解开。因此趁着陆逊剿匪有功,孙权不但给陆逊升官,还把孙策的一个女儿许配给陆逊。
所以陆逊应该叫孙权“叔丈人”?抱歉我理不清这个亲戚关系,总之孙陆两家开始沾亲带故,从此绑在一起。
陆逊和司马懿第三个相同点:都是各自阵营的“秘密武器”。
什么是“秘密武器”呢?《三国志•陆逊传》中是这样解释的:
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
这段话是吕蒙在荆州和关羽较劲期间对孙权说的,意思就是:陆逊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好在他现在太年轻不出名,敌人不认识他,我们应该把他藏起来,等到关键时刻放他出去咬人,他一口就能把敌人给咬死!
这就是所谓的“秘密武器”。
陆逊和司马懿都是各自阵营在后方秘密培养的一只小老虎,小老虎一发威,后果很严重。
比如司马懿,他早期一直躲在曹操身后给曹操出谋划策,不声不响十分低调,后来跟随曹丕,是曹丕的好基友,在魏国步步高升,但是在孙刘两家的知名度却很低。
等到孟达要搞事情的时候,诸葛亮满心欢喜正要派人去接孟达回家,半路上突然杀出一个司马懿,吓了诸葛亮一跳。
诸葛亮心说:“哪来这么一个人?行军速度咋这么快?难不成坐飞机来的?”
那时的诸葛亮并不知道,正是老曹家藏起来的这个人,多年以后在定军山活活耗死了自己。
在孙吴集团,孙权同样把陆逊藏得很好,并且陆逊本身就很会隐藏自己。
话说孙刘两家一直存在领土争端,这种争端是怎么来的,请参看《刘备借荆州那些事》。再加上关羽一直堵在老孙家门口花式装逼,这让孙权很不爽,早就想找个机会夺回荆州把关羽干掉。
所以吕蒙当上大都督以后就一直在跟关羽较劲,但是这种较劲仅仅局限在“你瞅啥”与“瞅你咋地”之间,总是没有下文。
于是吕蒙对孙权说:“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一定要揍关羽,是时候放出那只小老虎了!”
不久之后,吕蒙装病退居二线,他的继任者正是名不见经传的陆逊。
关羽这个人本身就骄傲,所有人在他眼中都是垃圾,他又怎么会把陆逊放在眼里。
陆逊抓住关羽轻敌自满的弱点,上任以后就不断给关羽写信,拍关羽马屁。
陆逊说对关羽说:我一直仰慕关将军大名,想抱关将军大腿,愿做关将军身边听话的小花猫。我就是个书生,你可不要吓唬我哟!
这下子可给关羽拍舒服喽!本来关羽对孙吴还有所防备,现在完全放松了戒备。
于是关羽开始专注于攻打樊城,而吕蒙却在此时带领他的白衣特种兵悄然而至,关羽腹背受敌,最终败走麦城。
临死时关羽才看清,原来陆逊这个外表呆萌的家伙,从来都不是小花猫,而是老虎!
然而秘密武器只能使用一次,既然老虎已经放出山,就必然要大展虎威。
陆逊这只老虎是如何发威的呢?
陆逊和司马懿第四个相同点:都功勋卓著,实现出将入相的终极目标。
司马懿就不用多说了,把诸葛丞相活活耗死,还有比这更大的功劳吗?他晚年官至太尉,走上巅峰,完成了出将入相的人生目标。
陆逊的功劳就更厉害了,我们都知道,他可是在夷陵之战中烧死了刘皇叔的男人。
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是如何表现的。
话说关羽被吕蒙搞死之后,吕蒙真的生了一场大病,不久就病死了。
陆逊作为吕蒙的继任者坐在大都督的位置上,他即将面对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
痛失好兄弟,也痛失荆州的刘备,在关羽死后一年多换了一种身份,当初那个见谁都点头哈腰的刘皇叔,终于披上皇袍,戴上皇冠,成为自己心中那个真真正正的皇帝。
成为皇帝的刘备,双眼含恨,满怀复仇之火,发动倾国之兵,大举攻伐孙吴。
被刘备视为仇人的孙权也绝不是一个怕事的人,他公开向曹丕称臣,以求得魏国同盟,避免腹背受敌。
曹丕接受孙权的臣服,封孙权为吴王。然后搬来小板凳,备好茶水和瓜子,准备看孙刘两家如何撕逼。
孙权一边争取与魏国的同盟,一边积极备战,并作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近乎疯狂的决定:任命陆逊作为抵抗刘备的前线总指挥。
要知道,陆逊虽然通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以他当时在军中的声望,还不足以指挥这种规模的战争,而这场战争一旦失败,孙吴势力将面临覆灭的危机,孙权无疑在拿孙吴的命运进行赌博!
战争之初,刘备的气场极其强大,水陆两军并进,势如破竹。
而陆逊这边却稳的一批,陆逊的策略是:你刘备很屌是吗?那我就躲着你!
就像梦三国里那个调皮的小孩一样,陆逊骑着他的小龙跑个不停,边跑还边念台词:“哈哈,你来打我啊,笨蛋!”
网游梦三国中的陆逊形象在游戏里怎么浪都没关系,大不了打输了再来一局。而在当时那种真实残酷的战争环境中,陆逊的“逃跑”政策受到部下强烈的质疑。
陆逊一再跟手下的将领们解释,表面上的退让只是自己的应敌之策。可将领们都不以为然,裴松之注引《吴书》这样形容当时的情况:
诸将不解,以为逊畏之,各怀愤恨。
大敌当前,自己的部下都不相信自己,却仍要坚持自己的策略,在这场不允许失败的战争里,今天的我们很难体会陆逊当时承受着怎样的压力。
就这样,刘备追了一路,陆逊退了一路。退到夷陵时,陆逊终于停下来,开始和刘备军对峙,摆开阵势据守不战。
见陆逊终于不跑了,大有和自己打一架的意思,于是刘备在山谷中暗藏八千人的伏兵,然后让人在平地设立营寨,想引诱陆逊前来,企图将吴军一举歼灭。
可是刘备多次叫阵,陆逊就是不搭理他。最后这八千人藏不住了,只能跑到山谷外面驻扎。
这样一来二去,刘备感觉心好累。当时正值酷暑,三军疲惫军心懈怠,刘备索性命令水军放弃船只上岸,让所有人都在岸上休息,躲在树荫里,等到秋后决战。
为了更清楚的解释当时的情况,我在网上找来一张夷陵之战形势图,仅供参考: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刘备从西川出兵,一路跨越崇山峻岭,千里迢迢好不还不容易来到开阔地带,却被陆逊堵在夷陵。
刘备大军此时想退却退不动,想前进又前进不了,唯一能用得上的水军又被刘备全部调到岸上。受地形影响刘备的营寨只能一字排开,绵延七百余里。
当时坐在北方看大戏的曹丕,得知刘备如此部署军队以后,吐槽道:
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
意思就是:刘备老年痴呆了吗?哪有把营地抻这么老长去跟人家干仗的?刘备这是自己作死啊!陆逊很快就会胜利了!
曹丕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同时,陆逊给孙权写了一封信,信中这样说到:“我最忌惮的无非是刘备的水军,现在刘备竟然主动放弃水军,我再无顾虑!老丈人,你就瞧好吧,我要暴揍刘备了!”
对于为什么此时发动反攻,陆逊对将领们解释道:“刘备仗着他是人民币玩家一直在碾压咱们这些非洲人,现在他月卡到期氪不动了!兄弟们,今天就是咱们的脱非之日,给我干他丫的!”
在派出一支小分队试探刘备的虚实之后,陆逊最终确定用火攻的作战计划。
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
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
临陈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刘备奔走,仅以身免。
火势一起,刘备的营寨像点燃的鞭炮一样,噼里啪啦化作七百里焦土,数万大军土崩瓦解,几乎无人生还,伤亡及其惨重。
死里逃生的刘备愤恨的说道:“我竟然让陆逊那个小崽子给揍成这熊样?!真是日了狗了!!!”
之前那只乖巧听话的小老虎,在夷陵熊熊的火光之中,露出自己隐藏多年的尖牙厉爪,虎啸深林,天下为之震颤!
对于陆逊来说,自己的尖牙一生只露出一次就足够了。
夷陵之战让陆逊声名鹊起,成为孙吴阵营举足轻重的人物。
孙权建国以后,加封陆逊为上大将军,陆逊成为吴国最高的军事统帅。
吴赤乌七年,陆逊又接替顾雍成为吴国丞相,开始统领群臣。
陆逊因此成为三国历史中,真正意义上做到出将入相的第一人。
然而,尽管功成名就,陆逊仍没有逃过自己凄凉的结局。
要知道陆逊做丞相时已经六十二岁了,孙权为什么不肯放过他,给他一个善终呢?
我们不妨来看看司马懿六十二岁的时候在干什么,他在和曹爽作斗争,曹爽正算计着怎么削弱司马懿手中的权力。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陆逊和司马懿之间的另一个相似之处。
陆逊和司马懿第五个相同点:他们都在晚年被统治者视为权臣大老虎。
晚年的司马懿功高盖主,是魏国最德高望重的老人家。
当时魏国的皇帝是一个小孩子,曹爽的能力又不足以和司马懿抗衡,所以曹爽变着花样想要打击司马懿。
在魏国,软弱的曹爽最终不敌狠心的司马懿。
在吴国,陆逊一路走来功勋无数,同样功高盖主,德高望重。当年那只呆萌的小老虎早已变成让人畏惧的百兽之王。
与司马懿不同的是,陆逊将要面对的人可不是软弱的曹爽,而是晚年近乎疯狂的孙权。
要知道,孙权年轻的时候连真老虎都杀过,他岂会怕一只文质彬彬的假老虎?
如此看来,孙权早晚都会对陆逊动手。
问题是,孙权动陆逊并没有一个合适的理由啊。
如果说司马懿和曹爽掐架是因为两个人离得太近,低头不见抬头见,难免要闹矛盾。
但是陆逊常年镇守荆州,根本就不在中央,离孙权远远的,两个人见都见不着,君臣之间的矛盾是从哪来的呢?
这就要说一说陆逊和司马懿的不同之处。
陆逊和司马懿重要的不同之处:在做继承者谋士的时候,选错了人。
在之前讲司马懿的文章中,我曾经说过,给继承者做谋士无疑是一场赌博,赌赢了功成名就,赌输了只有死路一条!
在魏国,司马懿赌赢了,最终站在权力的中心。
在吴国,陆逊也选择做继承者的谋士。
尴尬的是,陆逊选谁都是输!因为他面临的这场赌局,根本没有赢家!
我们都知道吴国这个混乱的国家发生了南鲁党争,还不知道南鲁党争是咋回事的小伙伴,赶紧去补课,请参看《糟心的南鲁党争》。
南鲁党争期间,陆逊站在太子孙和这一边,身为国家的顶梁柱,陆逊认为自己理应站在正统的一面,维护国家的荣誉。
陆逊看不惯很多人借着党派纷争的空子往上爬,所以他曾经直言不讳的给鲁王党代表人物全琮写信。
在信中陆逊严肃的批评全琮:“咱们国家本来就在闹分裂,你作为国之重臣非但不想着怎么稳定国家,反而鼓励自己的儿子趁乱往上爬,你这样做很危险我告诉你!”
陆逊的话全琮当然没有听进去,两人还因此结怨。
陆逊也很无奈啊,他深知自己是一个功高盖主的权臣,身份特殊,所以他尽量避免多说话,不想惹事。
但是事情找到头上,躲都躲不了。
随着党派纷争愈演愈烈,在孙鲁班和鲁王党人共同挤兑下,太子孙和的地位岌岌可危。
太子党人翘首以盼,都希望陆逊能够出来说两句话。
陆逊最后实在坐不住,作为丞相他必须要说点什么了。
于是他给孙权写信,阐述太子的重要地位,不可以随便废弃,劝孙权一定要三思。
但是迟迟不见回信,陆逊搞不清楚孙权是几个意思。
最后陆逊又一次写信给孙权说:“老丈人,要不然咱俩当面唠唠吧,正好挺长时间没见面,我都想你了。”
陆逊没感觉自己做的有什么不对,或许在他的眼中,孙权一直都是自己的小哥哥,他尊重孙权,他认为孙权也会尊重自己,给他一个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问题是,孙权究竟在想什么呢?
当时就没人知道孙权心里想什么,年迈的他心智是否健全都是个问题。
老年的孙权,早没有了年轻时的睿智,变得残暴、多疑、极其敏感,时刻认为有刁民想害他,看谁都像曹孟德,看谁都像刘皇叔,感觉身边没有一个好人。
这种成为皇帝之后病态的“孤家寡人”心理,是我等草民理解不了的。
也许孙权早就视陆逊为大老虎,欲除之而后快。
孙权就像一个严厉的动物管理员,如果笼子里的大老虎乖乖趴在一边,那么彼此还是好朋友。
可是一旦老虎做出什么让孙权感受到威胁的举动,老虎的死期也就到了。
在当时,陆逊频繁的写信给孙权,就已经让孙权厌烦。
当陆逊提出和孙权见面时,一下子触动了孙权最敏感的神经。
孙权也许在想:“干嘛?你要来见我干嘛?难不成要逼宫吗?不约!我不和你约!我要骂人了!”
于是孙权采取了一系列打击陆逊的行动,在这场党派纷争中,与陆逊相关的所有人几乎全都受到了严厉的制裁。
我们可以想象,看到自己身边的人都被孙权撸掉,陆逊的心都碎了,他一定在想:“我就是个书生,你不要吓唬我好吗?有什么事不能坐下来心平气和的聊一聊吗?”
陆逊仅仅奢望能够见孙权一面,这也成为他的遗愿。
最终,陆逊等来了孙权的回信。
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
我们不知道孙权给陆逊的信中都写了什么,总之没什么好话。
本来就已经心碎的陆逊彻底绝望,在最后的日子里,他或许在反复的问自己:“我究竟做错什么了?你要这样对我?!我跟随你几十年忠心耿耿,到头来里外不是人?!真是日了狗了!!!”
越想越憋屈,越想越愤恨,六十三岁的陆逊,最终在忧郁怨恨中死去。
《三国志》中用四个字描述陆逊死后的凄凉:
家无馀财。
有人说,孙权搞南鲁党争就是要除掉陆逊。
在我看来为了除掉一个人或一个势力搞那么大排场,这已经不是明智与否的问题,这绝逼就是脑残!
要知道南鲁党争几乎已经让吴国分裂,孙权的心是有多大,为了除掉一个人,把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国家掰成两半。
如果党派纷争是孙权不愿意看到的,他为什么还要纵容南鲁党争持续这么多年呢?
因为在这场党派纷争的过程中,很多以前隐藏在这个国家的矛盾被激发出来。包括阶级与阶级间的矛盾、权力分配的矛盾、本土势力与外来势力的矛盾等等。
既然矛盾都出来了,那就借这个机会来一波大清洗吧。
于是吴国变成一台半动洗衣机,整个吴国的政坛就像一件待洗的衣服,孙权是这件衣服的主人。
洗来洗去,搅来搅去,最后把污水排出去。表面上衣服是洗干净了,同时也给洗缩水了。南鲁党争的深远影响请参看《孙皓:我和我最后的倔强》。
身为丞相的陆逊,作为老孙家的管家,本应该听主人孙权的话,做一个洗衣机的操控者,加点洗衣液、定时放放水、洗完收衣服。
但是陆逊非但没有操控洗衣机,还屡次三番质疑主人洗衣服的方式,最后干脆直接跳进洗衣机里了!
站在孙权这个一家之主的角度来看:陆逊你可是我的管家啊!你不赞成我就罢了,请你闭上嘴。你质疑我,我知道我做错了,我选择闭嘴行了吧。可是你没完没了是什么意思?还要跟我当面对质?对不起,请你滚!
在我看来,陆逊之死更像是两个老头子在赌气,结果其中一个一口气没上来。
也许孙权的目的并不是杀死陆逊,陆逊的势力都被他清理的差不多了,孙权真没有必要至陆逊于死地,他只是想给陆逊一些警告。
我们总在关注陆逊死的多么多么凄凉,往往忽略了陆逊的年龄。
要知道,陆逊去世时已经是六十三岁了,这在古代是很长寿的年龄。我们可以猜测当时陆逊的身体状况一定不尽如人意,多年的政治风波摧残着这个老人早已疲惫的心,再加上孙权屡屡责备,终于把陆逊压垮。
陆逊去世几年以后,孙权曾哭着对陆逊的儿子陆抗说过这样一段话:
吾前听用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前后所问,一焚灭之,莫令人见也。
意思就是:我那时候更年期,脑子犯糊涂,有人在我耳边说你爸爸坏话,让我跟你爸爸闹了一些误会,连累到你。我曾给你爸爸写过很多信,说了很多难听的话,你把那些信都烧了吧,别让其他人看见,太丢人......
虽然孙权此举有焚毁证据的嫌疑,但我们还是能够从他的话中,看出他对陆逊之死的自责和后悔。
回顾陆逊一生,他很喜欢称自己为“书生”。
他是一个有担当的书生,也是一个肩负重任的书生。看似文文弱弱,每每临危受命,抵抗强敌,毫无畏惧。
他喜欢装作一脸无辜,乖巧的对敌人说:“我就是个书生,你可不要吓唬我哟。”然后给予敌人致命的一击。
可就是这样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书生,最终却在自己主公的威慑下,战战兢兢,满含怨恨,凄凉的死去,不能不让人唏嘘叹惋。
【下期预告】
他似乎是历史上最没有争议的皇帝。
他是无能的代名词,被人嘲笑千百年。
他是蜀后主刘禅。
乐不思蜀的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心酸?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