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过年习俗及变迁
我们中国传统春节习俗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符号。各地都有不同,正所谓“百里不同俗”。我家乡在湖北,我们的春节习俗一般有下面几种。
1,祭祀。
听老人们讲祭祀分两种:一是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腊八粥就是把五谷杂粮放在一起煮熟(家里能找到的粮食加上蔬菜等),这是对炎帝“尝百草定五谷”的缅怀。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一定要给家神爷和灶王爷上香,并且打扫卫生。据说这两位神仙这天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上香的目的是贿赂贿赂两位神仙,因为玉皇大帝会根据两位神仙在这家的待遇决定这家来年的运势并让其执行。这两位神仙每家每户都有,而且不同。这天晚上还要守夜到十二点,等这两位神仙归位,然后又要上香。从这天起正式进入“过年”。
到了现在,吃腊八粥和给神仙上香的习俗慢慢没被人遗忘了,但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打扫卫生和守夜的习俗至今还保留着。
祭祀的重头戏是祭祖。过去我们这里每一姓氏都是有宗祠的,宗祠里供奉着历代祖宗神像,从腊月二十三起每家每户都要去宗祠上香,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像我们这里的人大多是清初从江西一个叫“大槐树”的地方搬迁来的,所以宗祠里的第一位祖宗就是最初搬迁的哪位,下面的祖宗则分成长房,次房,三房等等。上香的时候要从第一位祖宗开始,从远及近,次序决不能弄错,否则就是“大不敬”,会受到严重的谴责的。上香的同时,祖宗的坟头也同样如此。而且从腊月二十三到除夕,每天傍晚时还要送灯笼到这些坟头。
现在由于宗祠已经被毁,自然这样的活动也没有那么隆重了,但是过年回家给逝去的亲人烧烧纸钱还是必不可少,烧了纸钱后还要放一挂鞭炮,据说是要引起亲人英灵地注意——活着的人并没有忘记他们。也有一说打个招呼请他们回家吃团圆饭。傍晚送灯笼的习俗被沿袭下来,只是改到了除夕和正月十五。
2,贴春联和门神。
一般来说,这是全国各地共同习俗。我们这里贴春联和门神是在大年三十这天早上。过去我们称春联为“对联”,预示“好事成双”的意思。
另外,贴了春联和门神以后,讨债的决不会上门了,如果讨债只有等到来年正月过完,过去的“年关”之说也许就出于此处。这个见春联不讨债的习俗至今没有人违背。
3,吃团圆饭和守岁及吃饺子。
团圆饭前要先放鞭炮爆竹,放鞭炮的目的是吓跑“年”这种动物,据说这种动物对人类的危害很大。我倒以为这是远古我们祖先对野兽的防范。过去的团圆饭一般在除夕,有“年夜饭”之称,现在我们这里已大多改到中午,不过团圆的主题依旧没有变。不管身在何处,只要能回家就尽量回家,路途遥远不是问题,团圆才是是最吉祥的元素。年夜饭必不可少“鱼”这种菜肴,说是“年年有余”。守岁时每人都要说上一段——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和来年的展望。一家人守岁都要一直到天拂晓,而后还要放鞭炮迎接新年。正月初一还要一顿吃饺子。至于为啥要吃饺子,可能是饺子的外形酷似财神爷的元宝吧,吃饺子也许取“财源广进”之意罢。
这种守岁模式到了有第一个春晚节目才有所改变,这时候,我们只需看完春晚守岁就算结束。
4,走亲访友。
正月初一每人都要穿新衣服,早早吃完饺子就开始拜年啦!这天一般是邻居间的拜年,路途不会遥远,大家相互问候问候,喝杯茶水,抽支烟后又到下一家去。自从有了手机这东西,这种转邻居的方式逐渐被打电话和视频拜年代替,这变化会不会淡化人际关系呢?
正月初二是特定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这天拜年是要经过思考的,最好是不要去拜访年轻的夫妇,他们应该不在家。
正月初三早上要放鞭,预示可以出远门了。还有鞭炮的垃圾今天才能扫去,
还有两个和过年有关的问题。
1,长大后是不是觉得过年没有小时候好玩?我也有这感觉。我想或许是人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吧!小时候有好吃的好玩的和压岁钱就满足了。所谓“知足者常乐”。
2,春节该不该回家?我说应该。现在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家里往往是父母和孩子,他们都有一种深深地期盼,这里农村尤为明显。《常回家看看》这首歌之所以走红,就是让我们多回家见见老人,过年回家不仅仅是团圆,更重要是对养育我们的父母的一种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