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患者的自我修养

2020-02-25  本文已影响0人  终身成长的杨小米

在上一篇文章说到,我们要感性对待拖延,不必残忍把它弄死,毕竟懒和拖都是人性,要搞到反人性了,自己超累的。

战胜拖延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和生活,但工作和生活并不是为了战胜拖延,所以不管我们在做什么,都不要忘了自己的目标,是为了充实快乐地工作和生活。

我们把拖延调教到不影响工作和生活就ok啦,至少我是这样想的。

60分就是性价比最高的,刚好及格,就像我们去健身房,也不需要非得把自己要练成健美冠军,身体健康、身材匀称就很好。

那如何提升拖延症自我修养呢?

先弄清楚为什么会拖延?

001 问题太难,不会做

人们天然会逃避自己不擅长、不能掌控结果的事情,因为这样会耗费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最后可能还干不成。基于这样的心态,便会找很多看似合理的借口,迟迟拖着不去行动。

002 没有动力,不想做

一个人主动做某件事,一定是要有动力去驱动的,包括自驱力或者外驱力。当自己不想做,身边也没有人催促自己,自然可做可不做了。自己每年初定的目标,年末盘点基本完不成,很多时候是缺乏动力。

核心心法—增兵减灶

“增兵减灶”是军事家孙膑用来迷惑敌人的一种战术——通过减少灶的数量,让敌军误以为人数正在减少(因为灶是用来做饭的,灶的数量和军中吃饭人数是成正比),而实际上却在暗自增兵,引诱对方轻敌冒进,一举歼灭。

对于大脑和情绪,我们也要学会充分哄骗,与之周旋。“增兵减灶”法的核心是: 拆解问题,降低难度;积聚动力,扩大胜率 。

增兵

“增兵”:转化、汇聚做一件事的动力

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提出的“自我决定论”,目前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自我决定论认为人的基本需求有三种:

有关爱的 “关联”

有关力量的 “胜任”

有关自由的 “自主”

当三者得到满足时,做事的动力会得到大幅提升。

最流行的网络游戏无不是这三方面的极致:游戏的开放、互动让你有“自主”感;持续提高的难度让你有“胜任”感;而打怪途中队友的互动,则让你产生情感“关联”。

所以,你也可以通过自我设计,让自己提高一件事的动机,汇聚一件事的动力。做一件事之前,可以停下来,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我的能力足以 胜任 要做的这件事吗?我该如何提高能力或调整指标,让我自己平和有信心?

2.我做这件事是不是 发自内心 ?是自我的决定还是外部影响?如果不得不做,我能主动选择从中 学到 些什么?我可以 主动创造 哪些新奇的尝试?

3.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我如何与喜欢的人产生更多 链接 ?

人类都有“发现新奇事物、进行挑战、拓展并施展才能以及探索和学习的内在倾向”。多关注这件事中不熟悉、新奇或始料未及之处,调动自己的好奇心,尝试把做事的外部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内部需求——变“我必须”为“我想要”。

减灶

“减灶”: 拆解问题,降低难度,以“容易开始”为第一要务。

有三个具体策略:精简、近战、边界。

1.精简:做重要和恰当的事

不断地专注重要的事情,做那些少而更好的事情,一直到自己真的是恰恰好能做完为止。这个在三件事里面提过,不赘述了(见文章9-1)。这里介绍另外一个很好用的法则。

减半法则:

比如,你目标是扩大英语词汇量,最初的目标是底线300个单词/天,你可以先开始去做,但是一旦完不成,立即减半,改为150个/天;再完不成,再减半到75个/天……最终的下限,是每天记1个单词。

乍一听,你可能觉得减到“记1个”太夸张,这和没背有什么区别?

其实,差别很大。 1是下限,不是上限,也就是说最少背1个单词,背多了都是你赚到的。 当目标小到你分分钟就能达成,你很可能顺便就做了。正向激励,会让你进入良性循环。

世界上最烂的……

另一个对我“写文章时拖延”很有帮助的方法就是 “世界最烂法则” 。在被完美主义困住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我有权利写出世界上最烂的文章!然后开始写作。当你开始动笔,先写自己能写的内容,写着写着就会越写越顺,删除前面300字,下面就是好文章。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二分之一,那么烂的开始是成功的三分之一。

2.近战:细分目标

好逸恶劳是人类的天性。如果难度很大,那么大脑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所以,要持续地拆分目标——无目标、无短期目标都需要不断拆分到“忍不住动手”为止(见第6周文章)。

3.建立边界:降低干扰

主动建立起自己的边界,可以借用之前介绍过的番茄工作法、Forest小工具等时间管理的利器(见文章7-5)。

“减灶”的核心其实是——通过聚焦、调整目标、细分目标和建立边界,让启动阻力降到最小,充分哄骗自己潜意识开始行动。

对于战拖而言,开始做比做多少重要,完成率比完成度更重要。 降低任务的完成难度和成本,“日拱一卒,不期速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