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讨论侧记(关于中国哲学)

2019-10-27  本文已影响0人  2019那些日子

 

2019.9.22前三讲讨论

老师采用自己提问的方法,有利于我们思考,我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听起来必然更加迫切,也更有针对性,急于解决,因此,调动起所有的智慧,去理解和感悟。

听了网课,又看了如一老师的空间《侧记》,对照自己的预习作业,发现那么多的偏颇,可能更多纠结于文字上,采用读小说的方式读哲学,注重搞通词语和句子,根本没有能力再做深层次的探讨和思考,更别说对二者的质疑和批判了,况且阅读还应涉及对话生命和对话当今世界,因为只有与当下相结合,文字才有了生命力,有了意义,与生命发生了真正的链接。今天,对照了预习作业,更改了自己的不少认知。也许,明年再学,又会觉得2019的文字是那么单薄和浅显,但是行动,就会有收获,还会有额外的庆典,不是吗?

还有一个感受,是感觉自己在文字面前也完全没有了自由。一些关键的字词,不敢轻易组合使用,总怕不合适,闹笑话。还要去原文中找,而那些高手,似乎轻易地说出那么多陌生的句子和词语,那么切合,那么自如,这就是在文字面前拥有了完全的自由,是自己操控文字。

感觉自己的文字进步的是:不再玩文字游戏,专注于文字是为了表达内心,没有繁文缛节,没有穿靴戴帽,更直接,更简洁,干净,不再像以前炫技。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简洁明了,舒服贴心。

我天生气质是感性,容易共情,但是理性少,需要增加的就是这部分。而哲学,就是理性的东西,洞悉人性、宇宙、生命的本质,这是我欠缺的知识深度。

为什么历史还需要道德判断?因为历史的发展就像一条长河,绵延不断,不可停滞。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并非一直向前,永远在变好,而是有倒退。历史也不是偶然原因形成的,是许多的偶然原因早就了必然。那么,那个造成变革或是建立政权的君王,就是不可忽视的必然因素。可以通过对帝王的道德判断,或是对他的施政纲领进行道德判断,道德判断的标准应该是人民的自由和幸福。如果君主独裁专政,就不如民主主义更有道德。因此,历史的判断不仅有历史发展的判断,还要有道德判断。也就是历史中的精神。

有一种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遵循了一定的规律,这种说法不对,因为历史根本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有时河流流淌是直的,有时是弯的,有时还迂回曲折,有时倒退。历史的变化,有外部环境的原因、有人为的原因,很多因素杂糅在一起,造就了历史的发展。

中西方哲学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哲学更注重人的主体性,注重主观感受,注重内修;西方哲学从科学理性出发,将人当做客体来研究,阐述更为明晰,注重定义概念。中国哲学也具有理性,是具体的普遍性,也是从人的感受出发,缺点是缺乏科学的抽象性,这一点应该弥补。而西方哲学缺乏的是东方的将人作为主体性的核心理念,应该意识到,并加强。这是和各自文化背景相关的:西方从希腊开始,就是在海上进行贸易交换,交易由抽象的概念产生,这是科学的发端;人们见多识广,敢于创新,逐渐形成城邦制,人人平等,这是民主主义的发端;中国则重农轻商,农民离不开土地,大家族聚集在一起,长幼尊卑分明,这是家族制,也是等级的发端。由于未接触过还有,一直在陆地,因此,视野狭窄,接触面小,对创新、变化等排斥、抵触,还有就是道家崇尚自然,也是更认可自然天成、排除科学的原因。

中国哲学来自尧舜禹文武周公这些人,这些人,首先注重自身的生命,从这点出发,如果所作所为把不符合大众利益,则有生命危险,因此,这些圣王,抛弃了一己私利,超越了自私自利,真正做到了无私,这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圣王”。中国的哲学家也非纸上谈兵,而是真正去实践。用生命来践行自己的哲学观,约束自己,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是追求出世和入世的综合。所以,中国的哲学更注重道德实践,而西方更注重宗教,向上帝求,中国人是向自己求,向内求。

具体的普遍性的意思是:文学作品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能够引起大众的共鸣,这是普遍性,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人,每一个时间段,他的感受又不相同,具有自身特点或是说自身限制。这样就叫做具体的普遍性。那么,中国的儒家倡导的“仁”,既虽然不是文学、诗歌或是事件,但仍然是具体的普遍性:比如,对诚实的看法,大众是一致的,这是普遍性,但是每个人或是每个事件中的诚实,又不尽相同,比如孩子吃药,大人说是甜的,打针,大人说不疼,这都是不诚实吗?这都是善意的谎言,但却不可定义这样的诚实是不道德的,这是具体的普遍性。而科学或数学等,是用概念的方式总结出科学真理,一旦形成,具有客观性,非常稳定,不易更改,不具备弹性,或是说不具备生命里,是静止的,但是普遍性的,这就叫做抽象的普遍性。这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概念。

文学的“明”,是用讲述事件、人物的形式,引导大众产生共同的情感,从而引领人去做,去实践;人物往往有榜样的作用,从行为上、思想上影响读者。哲学,则是一个动词,冯友兰先生说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这是定义了哲学是一门学问,是名词性的;而亚里士多德则说,哲学是思想的思想,是爱智慧,都是动词性的,是指追寻智慧、思想思想的过程;因此,哲学的“明”,是探讨宇宙、人性等一些本质,是根源。文学更形象,更可触摸,更具体;哲学更抽象,不可触摸,更困难。

一孔之见:这个孔是通的。就像人的肉身的五官。人就是通过五官去感受世界的林林总总,这是外在的限制。内在的限制来自你的心,你的心是怎样的水平,就将限制你对世间做出怎样的思考、认识。总之,世间的一切,都是你个人对他的投射而已。

此处让我想起心理学的内容:人的五官对事物的感受也有不同的优先:有的人视觉优先、有的人听觉优先,有的人对触摸较为敏感,通过这些对外部世界有了感受,这种外在的限制就已经决定了人的不同;内在的思考,就包括你的生活经验,你的遭遇,你的原生家庭,你的过往,都会使你对世间万物看法不同,这是内在的限制。两种限制相结合,就是一孔之见。就是你个人对外部世界的投射。

诸子百家,牟先生所提是因为周文疲弊,认为诸子百家起于王官是不对的。冯友兰先生分为主要的六家,而牟先生分为四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