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经典】浅析《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这本书是我接触的第一本古典文学名著。初次阅读时,我读的很快,主要看其中的情节,当我再次读这本书时,我思考了很多。
三国已然逝去,但长久以来以三国为题材的游戏、书籍、视频等层出不穷,人们也很乐意去享受这些文化产品,在我看来,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三国演义》这本书的流传。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表达我对《三国演义》的理解和看法。
作者其人
这本书的作者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政治动乱的时代,正是出英雄的时代,他曾“有志图王”但他看到了天下终将为朱元璋所得,遂归隐山林,著书立说,除去《三国演义》罗贯中还有多本以政治历史为题材的小说,但都不如《三国演义》出名。《三国演义》描绘的正是一个乱世,众多英雄人物为得一方立足之地而英勇奋争的故事,这不妨可以看作是罗贯中不能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转而寄托于书中。
小说开篇,杨慎的一首《临江仙》揭开了这一宏大历史画卷的序幕,同时奠定了一个基调,那就是,人事难料,而大自然却恒久不变。罗贯中所以选择这首词来开篇,我认为原因有二。第一,表达对三国英雄人物的赞美;其二,为自己未能施展抱负开脱,反正争与不争,到头来都是一场空,我还不如归隐山林,恬淡一生。其实,这更多的是一种无可奈何。
图片发自若风的南墙人物形象
传统的说法认为小说有“三绝”这是对罗贯中着重描写的三个人物的概括。其实,罗贯中描写出色的不止这几个人,应该说,每个人物的形象特征都被刻画了出来,只不过是耗费的笔墨多少不同罢了,事关故事走向、情节发展的重要人物自然要大写特写,而那些无足轻重的人物,则是一笔带过。
举个例子,刘关张等重要人物出场,必有一段外貌描写。而像黄巾军、山野草莽等根本没有外貌描写,甚至语言描写都少之又少。
罗贯中还擅长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来展示人物形象,甚至不惜牺牲次要人物来刻画重要人物,历史上风度儒雅,才智不凡的周瑜被罗贯中写成了嫉贤妒能的小人,就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宽宏大度。再比如对文臣的语言描写,对武将激战时的动作描写都恰到好处。
这充分显示了罗贯中对人物描写的把握十分得当,使人们未见其人便已知其人为谁,也正是鲜明的人物形象为这本小说增色不少。
情节描写
这本小说中出色的情节描写数量之多,令人惊叹。
图片发自若风的南墙诸葛亮舌战群儒,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
图片发自若风的南墙赤壁之战后基本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出色的情节描写得益于罗贯中对各种人物形象的拿捏,抓住了主要的矛盾冲突,对战争场面,政治斗争场面的描写恰到好处,环环相扣,牢牢抓住了读者的眼球,让人手不释卷。
环境
较为出彩的环境描写不多,我只看到了草船借箭时对那场大雾的描写。《大雾垂江赋》虽非罗贯中本人所作,但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小说中更多的是社会环境描写,例如开篇第一回,对黄巾起义的描写就交代了三国故事发生的背景,即汉家腐败不堪,民不聊生,人心思乱。这些环境描写推动了小说的发展。
创业与守业
小说中对魏蜀吴三家创业的经历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小说总计120回,前七八十回都是在写创业的艰难,一众武将的浴血奋战,谋士的神机妙算,才创造了三分天下的大格局。整个三国历史六七十年,只詳写了二三十年,第一百回,诸葛亮去世,其时才公元234年,在这之后的46年,罗贯中仅用二十回就交代完毕。小说对守业过程中出现的人物,事件等一笔带过,其可读性和艺术性都不如创业时期精彩。争天下不容易,守天下更难,这便是这本小说给过我的启示。魏蜀吴的开创者用几十年来开创的基业,被后代用几年时间就给败光了,这值得我们深思。
思想主旨
受传统的儒家正统思想影响,小说“反曹安刘”的思想始终贯穿全书。长坂坡一战,刘氏集团大败,但罗贯中显然留了一手,关羽在整点水军,诸葛亮不在身旁,而且是带了几万百姓在逃跑,加上赵子龙单骑救主,张飞长坂桥上一声吼,刘备集团虽败犹荣。全书的大半内容都是在写刘氏集团,与真实的历史有一定差距,但罗贯中所处的时代决定了其思想的局限性。甚至现在,当我们看到刘氏集团得胜时,会开心鼓掌,看到失败时,也要伤心一下。这种正统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时至今日,我们虽提倡客观看待历史人物,但这种以谁正谁邪来评价人物的方法依然存在。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被称为是一本奇书,雅俗共赏,虽凡夫俗子亦可看出门道,高雅之士亦可加以研究。多少人从中学到了人情世故,获得了一生的瑰宝。实在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好书。
图片发自若风的南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