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弃的王能好的一生

2022-11-14  本文已影响0人  少平

(0)

梁文道在《八分》节目推荐了一本叫《王能好》的入围今年宝珀奖的新书,读完不胜唏嘘。

这本书里,有《阿Q正传》的影子。《阿Q正传》出版距今刚好百年,但书中很多情节描述,放在今天居然毫无违和感。

原来,我们的历史包袱,从来没有被完全甩掉过。

看了这本书的评价,褒贬不一,这很正常。人类的悲欢,原本并不相通。

一个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苦难,是无法共情的。

就像近期大火的某局长和某书记,说句实在话,她们不是故意要恶心人民群众,她们只不过无法真正共情而已。

王能好是个虚构人物,但现实世界中,其实有无数个王能好。只不过社会圈层不同,大家彼此陌生而已。

我们活在同一个世界,我们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

这本书,作者写的很克制,没有煽情的文字,只有客观的叙述,但字里行间,仍然透出深深的悲悯之情。

惟其如此,像本书作者魏思孝这样的记录和书写,才显得弥足珍贵。

有了这些记录和书写,我们才可以听他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有了这些记录和书写,我们才不会对身边的苦难,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有了这些记录和书写,在很多时候,我们会少一份伤害,多一份悲悯。

诚然,我们不是中央空调,不可能温暖每一个人;我们更不是圣母玛利亚,能拯救天下苍生。

但: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1)

看作者写的这一段墓志铭,读者诸君已经能够大概了解王能好的一生:

“王能好,山东淄博人,生于1969年,卒于2019年,享年五十。他自幼多话,学历高小。他种过地,打过工,会盖房,干过装修,能熟练使用各类农具,不擅用与电有关的器械。他性格散漫,爱自由,不愿受人管束,三十岁前跟着建筑队四处盖房,三十岁后在劳务市场打零工。他不抽烟,喜喝酒,酒后性情乖张,爱骂人。他能吃苦,不怕受累,为人节俭,不爱花钱,靠双手和汗水,死后留下三十余万存款。兄弟三人,他排行老大,一生为家里盖了两处新房,让两个弟弟成家,自住偏房一间。他话多讨嫌,成年后相亲多次,命无姻缘。王能好死于非命,没有遗言,只留亲人无限感慨。”

如果换一种叙述方式,或者重新彩排一下故事,王能好“能好”吗?不能!就像托尔斯泰说的那样,小说一旦开始写,人物命运其实是作者不能控制的,王能好的命运,就像作者的叙述方式一样,从一开始就明晃晃可见。

王能好只能像一架机器,把时间加工成粗粝的日子,把日子加工成蛮荒的岁月,他最后也只能像一粒尘埃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他从未来过这个世界一样。

王能好短短50年的人生,注定是被嫌弃的、阿Q似的,这是他的宿命。

就像鲁迅先生在《随感录廿五》中说的:“小时候不把他当人看,长大后他就做不了人。”书中没有描写王能好的童年,但从其父的暴躁,其母的愚昧,骨肉亲人之间的冷漠,王能好在缺爱的家庭长大大抵是不错的。这种环境造成了他性格乖张,吝啬,话多讨嫌,虽吃苦耐劳,但一个酗酒无度的单身汉,缺乏责任感的自我约束和任何外部约束,最终免不了横死的结局,时间早晚,方式异同而已。

原生家庭,是一个人的起点,也是绝大多数人的人生天花板。那些为你遮风挡雨的,也能让你不见天日。

(别被鸡汤灌迷糊了,鸡娃不如鸡自己!)

书中还有一个叫罗宇的人物,其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二十岁时,他把水果刀扎进焦旭的肚子里,温热润滑的血喷溅了一手,顺手抹在牛仔裤上。当天夜里,他久久不能入睡,牛仔裤扔在地上,血腥的味道挥之不去。后来,他跑到山东,杀驴宰羊,整日和血腥味打交道,也是出于掩盖掉记忆中同类的血腥味。”

很多人终其一生的努力,只不过是在填补童年时内心留下的黑洞而已。

这就是命运。

(2)

既然每个人的命运,都像王能好一样,都是被书写好了的,那努力还有什么意义?

有!

首先,每个人的人生,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的结局。

因为不知道,我们会满怀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会日复一日地努力,慢慢就会发现:努力,会一天比一天难,但会一年比一年容易;不努力,会一天比一天容易,但会一年比一年难。命运,也有偶尔打盹的时候。

其次,命运的罗网,总有漏网之鱼。

今天这个时代,给了普通人更多漏网的机会。读书可以,做风口上的猪可以,有一技之长可以,甚至做个网红都可以不用弯道超车,直接从别人的头顶飞过。命运,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

王能好有很多不堪,但他很努力地活着。他起初努力挣钱想娶个媳妇,梦碎后努力挣钱防老。不然,他不会攒下钱建新房给两个弟弟结婚,自己住一间偏房(尽管他内心可能不情愿)。如果他不努力,也不可能仅凭下苦力打零工,在死后留给二弟三十多万的存款。王能好努力的意义,除了维持生存以外,也让身边的人有个念想,不至于在让所有人弃之如敝履,关键时候好歹有个帮衬。

人,是悬挂在自己编制的意义之网上的生物。不努力,就不能维持住那张意义之网,人生就要直线下坠。

王能好的悲剧,在于他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愚昧和无知,让他缺少选择,缺少选择让人生受到诸多限制。好在,他很努力。

这个时代,总有一些出生底层的人,能够摆脱努力摆脱原生家庭和环境的束缚,持续往上走,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不把自己的一生,活成在人间凑数的日子,这就是努力的意义。

(3)

人是环境的产物,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王能好的一生,是被嫌弃的一生,也是值得同情的一生。他身处社会的最底层。那里,本没有多少资源。他们只能汲汲于蝇头小利,戚戚于鸡毛蒜皮。

被嫌弃的王能好,也有闪烁人性光芒的时候。有一次在工地上,挖掘机在河道挖到几条鱼,王能好看到小鱼在身边的泥里扑腾,他用手在泥里摁了个坑,一条条捡起小鱼,扔进坑里,双手舀进去水,自言自语道,你们没事来这里干什么?——虽是一闪而过,可知一息尚存。

而今天很多体面人,早已彻底丢弃了悲悯之心。

曾经一个叫王某重的知名教授,在一个公开场合批评农民的无知、短视,甚至直言不讳“他们毫无价值”。

这不奇怪。翻开煌煌史籍,里面除了王侯将相,就是才子佳人。那里,是没有像王能好们的一席之地的,他们一直被鄙视,他们只能被鄙视。

今天,我们的一些所谓社会精英,已经习惯了宏大叙事,在他们的叙事场景里,动辄“高科技”、“创新”等大词。他们早已经忘记了农民对这个国家的贡献和付出,是从毛主席的“农村包围城市”开始的;他们忘记了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内忧外患,我们靠抗美援朝一战换来苏联的工业援助,让中国的工业化提前至少50年。而工业化最初的资本积累,是通过计划经济的剪刀差,从农业中赚取的剩余价值完成的;他们忘记了改革开放之初,是千千万万蚂蚁一样的农民工抛妻别子,餐风宿露,才有了一座座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才有了四通八达的高铁,才有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才有了今天的辉煌。

他们,本不该被嫌弃。

(4)

我同情王能好,不仅仅是出于朴素的阶级情感。更是因为对王能好们的态度,关乎我们的未来。

灾难来临的时候,农业、农村、农民,是我们最后的避风港。

这不是我的危言耸听,而是人大温铁军教授研究多年得出的结论。篇幅和其它原因,这里不展开论述,有兴趣可以读一读温教授的《八次危机》,他有严密的逻辑和翔实的数据支撑。YQ以来,现代社会的脆弱性,暴露无遗。事实证明,温教授并非杞人忧天。

最后我想说:70多年前,我们都是王能好。

感谢这个时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