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事揭示的生活

尊师莫忘

2016-09-01  本文已影响30人  沐阳燕

那个八九岁的女孩子,一面从后面搂着她母亲的腰,一面拼命的哭喊,竭力让自己满面通红,抽泣不止;她的母亲,一个带着眼镜的短发女人,满脸愠色,一言不发地收拾着钢琴边的书和笔。

美丽年轻的钢琴老师,面露愧色和尴尬,不自然的扣着拇指。

“我只说了她一句,手法不对,这样以后进步会很慢的......”

她的嘴唇很干,中间有一点裂纹。

“好了,不要说了!”戴眼镜的女人面色更加阴沉。那孩子抬起头,继续悲痛的嚎啕。

“她已经考过了三级,折指头的毛病不改,这个曲子弹不了的。”

几缕乱发垂在额前。难堪,无奈,委屈停留在苍白疲惫的脸上。

“行了,行了,以后再说吧,今天先就这样吧!”那母亲一手提着书包,一手拽着仍然大哭不止的孩子,愤然离去。

静静的琴房里,面对着黑白的琴键,一丝泪光闪在眼角。

我立在门口,又等了一会儿,轻轻地喊了一声,“您好,刘老师,我们的课调到后天可以吗?”

“好的好的,没问题!”,她脸上立刻堆起甜甜的笑容,灿烂的让我心疼。

临近教师节,却让我偶遇到这一幕,让我唏嘘轻叹。

社会发展到今天,“老师”这个职业不再让那么多的人敬仰。越来越多的父母觉得这似乎成了一场交易:父母们付了钱,孩子就要学会学好。学的不好,就是老师的责任,是老师水平不高。

孩子们打不得、骂不得,哄着教,逗着学,老师们常备小贴纸、香橡皮、铅笔刀,不时地奖励给孩子们。

大环境下,教育难免不被市场经济的浪潮所裹挟,但知识并非纯粹的商品,只需通过交换,便可以轻易获取。不是付了钱,就可以得真传,获绝学,功成名就。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忘记了“尊师重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环。对老师不尊重,何谈尊重老师的手艺,对这门手艺毫无敬畏之心,怎么可能潜心研究,终得所成?


在过去,无论是识字还是习武,学医还是学戏,就是学个红白喜事,吹个唢呐也得不远百里拜师学艺,看过【百鸟朝凤】的人们应该有些了解。

学费自是不屑说的,关键还要看师傅收不收这徒弟。若不是这块料,品德不高尚,金山银山也是不收的。

中国古代讲究仪式感,拜师要磕头、上香、敬酒,师傅的家眷也要尊称为师母、师娘。逢年过节,要象对双亲一样去问候拜望;师傅病了,家里有困难,要去照料接济;甚至多年之后逢师父的忌日,还要去叩拜祭奠。

正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杨时程门立雪,张良遗桥拾履的佳话已是尽人皆知,武侠小说中为拜师跪在门外三天三夜,也并非空穴来风。

像刚才那位母亲,对老师无丝毫的尊重,她的态度又助长了孩子的错误认知,孩子自然对老师难有敬重,更不会对老师的教诲谨听牢记。她也不会把钢琴放在心目中一个神圣的位置,进步难有起色。


“老师”这个职业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必是神圣的。

一位有血有肉,德高望重的老师是不能和那些铜臭钞票作等价物的。对我们来说,他(她)就是我们所学习的这个领域中永远崇拜的灵魂,敦促我们怀着敬仰之心,虔诚之念,不断前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