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点经济学,《战狼2》《红海行动》的成功是可以被复制的

2018-03-01  本文已影响43人  我是泥三哥啊

商业电影,简单的来说就是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电影类型,其主要特点就是以受众的喜好为出发点,以赢利为目的。

如果将商业电影简述成为一个工业产品的话,以观众喜好为出发点提供内容,即供给。那么这个观众所喜好的东西它也是一个需求。从经济学而言,市场供给和需求之间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对于电影从业人员而言,实际上在扮演“供给”的角色,那么找准“需求”就很有必要。

(但是这点可能又违背了某些艺术电影创作的初衷,因为像某些独立电影、文艺电影,它所带来的精神价值可能远远高于它的商业价值,这部分的电影创作者相对来说就比较自我一些,他可能不会太去考虑大众的需求去创作作品,所以这里所讲的主要还是商业电影。)

什么是需求?需求这个东西不是你一下子拍脑袋想出来的东西,具体来说它不是一个很自我的事情,因为你的作品你的产品是要面对的是大众是市场,所以这个东西是大家的而不仅仅是某个人的,于是它就需要你通过观察市场获得,或者是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自己有一个问题待解决,同时你发现跟自己一样想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很多,那么这就是一个需求。

但是简单的知道需求,其实还不能完全帮你做好这个产品,因为消费者在其消费需求变现出来的行为又可以分为显性需求和隐形需求。

通常而言,显性需求比较容易识别,可是隐性需求则比较难于辨认,但是在客户决策时确是隐性需求起决定作用,因为隐性需求才是客户需求的本质所在。

比如过年回家送礼选择礼物的时候,你的意识里面会选择高档一点的商品,这个高档商品的目标消费者的显性需求是“社交”,而其隐性需求则应该是“尊重”,所谓的送好一点脸上有面儿。

转回电影产业,仔细分析《战狼2》《红海行动》这类军旅现代战争动作类型片之所以票房很高,其实就是找准了市场需求,除了知道扬我国威是显性需求之外,落实到每个去买票看电影的人身上,他们的隐性需求其实就是迫切提升民族荣誉感。

早在《战狼2》大火之时,朋友圈有一批兜售剧本的朋友都争先恐后的拿出了他们手中堆压许久的军事题材本子,五花八门的什么都有,虽然说这样的成功是可复制的,但绝对不是简单的ctrl+c和ctrl+v,毕竟找到需求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你需要做一个满足市场需求的“与众不同”的产品,即差异化。

通过《战狼2》和《红海行动》可以大致的捋清楚他们是如何发现这个需求并且做出差异化作品的。

军事实力的提升得到肯定

从2006年我们自己拍摄的《大国崛起》,到2015年由韩国KBS电视台推出的《超级中国》,从辽宁号首次试航到歼20的成功首飞,从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差异到中美直接的对弈,都在强调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剧增。

军事实力作为大国博弈的腰杆子,这个东西在以往的军事题材影视作品中其实体现的比较隐晦,这也同我们国家奉行的和平原则息息相关,我们除了在国庆阅兵的时候看见过这些家伙,但是听不见响谁知真假。

《红海行动》出现的武器装备几乎涵盖了海陆空全方位,图为T-72B主战坦克影片中最精彩的片段开场不久的坦克大战。

自咱们对越反击战之后就没参与过任何战争,所以你在电影电视里面看的还大都是抗战时候那些东西了,但在民众心里,对中国人民解放的形象早已不是小米加步枪,抗战期间挨打的苦日子我们也已经看够了,如今国家强大起来了需要看点让人扬眉吐气的东西。

《战狼2》结尾时候的一幕

由此《战狼2》《红海行动》选择的都是境外展现军事实力这个比较新鲜感的东西,既不违背和平原则,又能理所当然的展现军事实力。同时口号也从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变成你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代表着以往的日子都是别人欺负到你的头上来你才想到反击,如今是强大到别人都不敢欺负你,这就是与其他作品之间的差异化。

民族荣誉感

说咱们是一个很在乎面子的民族应该没人反驳,祖国同胞在国外也越来越挺的直腰杆,除祖国强大了这个主要因素之外,重要原因也是人们的腰包越来越鼓了。所谓钱是人的胆,人民群众在经历了世界各地疯狂买买买被人批判之后,人们对于提升认同感的方式已经不再希望是被称为人傻钱多。

但是自发组织为提升民族认同感的行为好像也没有任何多大的改观,如在戛纳电影节上穿着国旗走秀,如在日机场高唱国歌等等,这种暴力式的爱国方式其实更是在为祖国蒙羞,毕竟祖国的强大也不是让你在外面为所欲为耀武扬威。

某女星身着国旗服装在戛纳电影节走秀现场照片

患难见真情,最能提升民族荣誉感的事情就在于最危难时候的伸出援手,《战狼2》《红海行动》的剧本改编都选择的是真实存在的某件国外撤侨事件。身处险地的各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的状态,只有背靠强大的国家人民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政府救援而脱离险境。

《战狼2》《红海行动》之所以选择的是撤侨行动,而不是某种征服行动,做的还是一个大部分内心最向往的需求,追求自身的强大远远没有家人的一生平安重要,安全才能回家。

《红海行动》故事以也门撤侨,保护中国侨民利益为背景。

电影作品不仅是一种文化输出,它也是老百姓的一种情感寄托,骨子里很多国人的想法还是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安安稳稳过一生,所以一部电影作品能够满足人们内心对安定渴望的幸福感,那其实是戳心的。

人们渴望被认同

这一点其实跟上一点有相似,但还是有区别。上面描述的还是一个比较特定情况的下的需求,即安全感。现在要说的是群众在普通生活中对祖国的认同感,以及别人对自身的认同感。

举个例子,我记得以前有一则新闻,说的是很早之前有些中国人在国外旅游,当被问及到国籍的时候,他们会回答自己是日本人或者韩国人等其他亚洲地区的国籍。

中国人在纽交所门口大铜牛脖子上牌照

当然我们不能一竿子打死说这些人不爱国,而是确实在早年间因为部分中国游客在境外旅游时的不文明行为而遭到各地的唾弃,与其片面的说这些不想称自己是中国人的游客为不爱国,倒不如说他们更加渴望被人认同。

这种他人对民族的认同感就是这些国民的隐性需求,如何满足这个需求也需要进行仔细的分析。亚伯拉罕·马斯洛,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其针对人性的需求提出的五个层次的理论被认为是分析需求的经典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需求分成五个不同层次。

从生理需求说起,生理需求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第一层次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必须满足了生理需求,人才有存活的可能。对应的显性需求可以是水资源、氧气、食物等等。更深入的去挖掘这部分需求的话,我们可以认为人们需要更干净的水,更纯净的氧气,更为丰富的食物,这部分可以称为生理需求中对应的“隐性需求”。

《战狼2》《红海行动》的剧情选择则是紧扣了人们对尊重的需求,人民需要祖国,但更需要的是一个强大的祖国,被世界尊重的祖国。以往当你说你是个中国人,人们会觉得你是落后的象征,而如今你只有说你是中国人才有机会坐上这艘撤离危险境地的轮船,没有什么比这样的民族自豪提升会更加来的直观。

中国本土的超级英雄

可以说这几年中国电影的票房市场一路飙升,进口电影居功至伟。不仅仅是在电影票房上面,更是体现在对国内观众的兴趣培养上面。

受到进口大片的冲击之后,国内电影在制作水平和营销手段上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其中最得意的就是特效电影,特别是吃惯了好莱坞那套之后,其实咱们越来越爱看的也都是这类型的电影。准确一点的来说,超级英雄的类型片占据头把交椅。

这其实也是人们对个人英雄主义的一种渴望。在危难的时候,我们其实还是那个被拯救的弱势群体,对于英雄的渴望就是一种需求。如果《战狼2》《红海行动》选择是类似好莱坞那种的科幻元素,那结果可能就是不一样的,所以找到观众能够接受的那种“超级英雄”是这类片子能够大卖的关键原因。

所以这个超级英雄没有做成钢铁侠、超人以及雷锋侠这样的形象,而是选择的一直在人民心中想说却无处表达出来的一群人——中国人民解放军。

《战狼2》《红海行动》这类型电影的大卖,其实正是国产商业电影日渐成熟的表现。毕竟商业电影就是在为这个时代服务,与这个时代需求接轨,描写的是职场、梦想、爱情、亲情、国家等等与70、80、90甚至00后息息相关的事情。

作为一个梦想做出一部合格商业片的电影人来说,选择市场、了解市场、尊重市场,这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同时明确市场的需求和做出差异化的作品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忘记自身作为一个电影人的社会责任,不将观众玩弄于股掌之中而提供歪曲的内容更是每一个电影人的良心。

毕竟你提供什么样的内容,大部分的观众也许就会直接吸收这样的文化输出,久而久之他就习惯性需求这样的内容,不好的东西也会逐渐累积,到最后吃下苦果的还是我们自己,恶性循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