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硕士才知道:不攀比,才是最好的人生策略
生活中有两类人,从来都不喜欢看我的文字。
第一类人就是讨厌鸡汤,觉得干嘛要这么正能量,而且他们讨厌成功,认为自己这样简简单单活着就挺好的,也不需要上进。
第二类人就是鸡汤本身,我所说的所有事情他们其实早就懂了,而且大部分在他们童年时期父母已经培养好了,早早就武装起来,例如勤奋、读书、自律、英语等等这些好习惯。
我特别羡慕第二类人,在读硕士这段期间遇到了大量这样的人,很多我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去养成的习惯,他们童年时早已具备,而且他们对自身能力的优越完全不以为然,例如我问一个剑桥的朋友:你平时会拖延吗?他回答:什么是拖延?
很多厉害的人之所以厉害,是因为他们起点非常高,而我们可能要到了很后期才意识到这些问题,再决定慢慢去改变,而这个时候起点高的人早就已经去到另一个高点了,我们会发现与别人巨大的鸿沟。
如果你能够意识到鸿沟并且愿意去追赶倒是好事,但是大部分人往往看到这个差距,反而受到打击,内心想的是:既然差距这么大,反正也追不上,那我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再也找不到上进的动力。
同样,很多人的梦想到了中年都会渐渐被淡忘,也正因为现实的残酷,让他们根本无法继续前进了,说来说去,就是过不去心中的那道坎。
我们和别人比较的时候,必须要清晰意识到一件事,就是彼此之前的起跑线完全不一样。
你和一个起跑线极高的人去比较,那自然会对自己有一个非常大的打击,例如别人能够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的学会一样东西,而你却要花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候都达不到别人一半的程度。
事实的真相并不是我们笨,我们没有天赋,而是起点本身就有了很大的距离,别人过去十几年来累积的学习能力,造就了他今天能够快速从一个领域跳到另外一个领域,看起来好像是“悟性”或“天赋”很好,说实在的,只不过人家过去早就累积好了,厚积薄发而已。
没有必要羡慕比自己好的人,如果别人强大的实力能够成为一件激励的事情倒是好事,我微信里就有一个标签叫作“激励我的人”,每次我感觉有一些疲惫沮丧,我就会去看一下他们正能量满满的朋友圈,然后就能够振作起来,重新上路。
相反,如果变成打击你信心的事情,那真是得不偿失,最终的结果,只会造成你和牛人的差距越来越大,甚至连别人的车尾灯都消失在你眼前。
多去思考如何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提升自己,是不是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更加聪明了,去年的自己和今年的自己比起来更优秀了,用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少一些攀比心,多去关注自身的成长。
要知道,和别人比,永远都没完没了,比你厉害的人永远都会存在,和自身比较来的更加实际,也让自己的心态更加良好,与别人相处也更加和睦,而且你们之间的关系更有机会成为共赢的状态,而不是竞争者,互助互利会让我们成长的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