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爱一生,只不过是贪癫痴嗔

一首《天大地大》火遍大江南北,歌词字字珠玑,句句在理,引无数人共鸣,尤其那句“情爱一生只不过是贪癫痴嗔”,更是让人唏嘘。
世界上的大多数人,只要不是傻子,只要有一点点悟性,都免不了从青春年少走向桑榆暮景,从幼稚无知走向成熟老练。但,人类生来高等,有别于其他动物,且思想更为深邃,所以在这一漫长的进程中,势必摆脱了单一的蜕变;又因为人分雌雄,所以在蜕变的进程中,又免不了情与爱的纠缠。
在众多古诗词中,独爱撰记“感情”的作品,很多都是古人对“情”最深层次的理解,读来别有一番风味。然而,读得越多,对“情”的理解越淡漠,什么过眼云烟,什么稍纵即逝,不就是形容“情”的吗?什么李清照,什么李煜,什么纳兰性德,都陷于“情”,可谁又有好下场呢?最终也逃不过靠所谓的“情”欲赋新词、苟延残喘罢了,可见,所谓的情爱,真真是贪癫痴嗔。
正因如此,很多优秀的作品,就是因为得而未得,于是浮想联翩,牵动了灵感。
我知道,我在极力说服自己,接受“情爱一生不过是贪癫痴嗔”的观点,可是想到钱钟书与杨绛,一个是清华才子,一个是南国佳人。他们的爱情,始于初见,终于死别。不折腾,不做作,不张扬。这一种相守,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流入时光里。因为懂得,所以不离不弃。他们拥有最契合的灵魂,最温暖的坚守,纵使最后生离死别,却依然延续着那份珠联璧合的甜美爱情。这种“情爱”又作何解释?
犹记得纳兰性德曾言: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每读一次,便心如刀割。
最后来句题外话:心中有一千万种想法,却迟迟提不起笔,怎能妙笔生花? 写作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待到年老,搬张藤椅,酌一杯饮料,坐在阳台,望向远方,朝霞或是夕阳为伴,再在自己撰写的文字中畅游,为生活平添几分姿色——天,多美的意境啊! 然而,万事终究开头难。
一篇文章,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读者在其中读到了共鸣的地方。值得共鸣的东西越多,读者就越多,自然作者就越受欢迎。所以,要想提高知名度,累积生活经验、挖掘生活最深层次的东西,很重要。
谨以此文,抛砖引玉,如有不妥,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