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专题文章精选火星文艺录电视剧

桎梏与情怀的博弈丨浅谈青春校园剧之“正邪两赋”

2018-06-12  本文已影响140人  不宇亦潇潇

“青春情怀”,一个时下极流行的词汇,随之产生了许多青春校园剧,这其中不乏佳品,但也充斥着粗制滥造。有不少作品依旧打着青春校园的名义,来演绎偶像人设,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无疑给“青春校园”四字抹了一层黑。“青春偶像剧”的条条框框依旧在桎梏着青春校园剧的发展,不同观众对“青春情怀”与“偶像桎梏”的不同追求,也使得桎梏与情怀之间的博弈愈演愈烈,从而导致青春剧的口碑出现极大的两极分化现象。

笔者认为:“桎梏”终究是会被打破的,这既依赖于“情怀”的引领,也离不开形式上的创新以及精神上的深度外延。以下便以几部典型青春剧为例,浅析一下三种打破桎梏的“秘密武器”。


一、深耕人性精神,广延社会图景

“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止于人性。”影视剧艺术作为文学的一种“别样反映”,自然该以深耕人性为本。“人性是很复杂的 ,在理性指导下的人生是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在这种状态下表现出的人性亦是最标准的。”虽然我们无法确保“人性永久不变”,但我们可以在一个“人性不变的现阶段”将人性精神发扬光大。2017年一部《你好旧时光》无疑是将青春剧提到了一个“人文情怀”的高度,并提出一种充满乐观旷达的“青春价值观”——“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看清生活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的人。”

作为八月长安“振华三部曲”的开篇,《你好旧时光》无疑是刻画人性最细腻,抒发情怀最深沉,致敬青春最有诚意的作品。基于一种“逝去而惋惜”的心态,引起观众的情怀共鸣,凸显出青春时光中的众生相,以及众生眼里的旧时光,这就是所谓的“上帝视角”。

该剧一开篇,便采用镜头采访式的手法对剧中的诸多角色进行采访,值得注意的是,从采访画面的像素来看 ,采访所使用的设备是老式DV,与后文米乔所记录的手段相同,这其中寓意颇深,说明这次对旧时光的记录者 正是经历过旧时光的当局人。此时该剧的视角则从“上帝视角”转换为“主体视角”。而对于在不同的地方,采访不同的人,也足以说明该剧是以社会多图景为背景,进而描摹出一个群像故事。

再如剧中辛锐独自一人坐在长椅上,手中拿着一本《十七岁不哭》认真地看着。此时的余周周站在远处,看着正在看着书的辛锐,此时余周周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存在的,而辛锐将还没看完的书落在了地上,余周周走了过去拾了起来,此时她又从旁观者视角转成了“主体视角”。

不同视角的经常性切换,构建出该剧的基本框架和叙事手法。以一场“主角游戏”贯穿全剧,从而构建起社会、学校、家庭整个生活图景,彰显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多种纯粹情感。每一个人的背后都延伸出不同情态且有相同情感关怀的一家人,并较为细腻地刻画出家中人的性格来,例如余周周的一家人:舅妈的疼爱,舅舅的理解,母亲的早逝,父亲的疏离,哥哥的呵护,姥姥的安慰其中每个人看似是微不足道的配角,却在某种特定语境发挥着主角的作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由点到面交织出一幅“全景式青春”图。师生情、亲情、友情交织出的情感元素,深入每个人的骨髓。

真实的故事,总会令人感同身受;深刻的人性,总能不断引发思考。该剧抛却了主角光环的特定模式,打造出群像人性的新常态。除广延社会图景,打造具有广度的“群像”性格,该剧还对主题精神进行了更深刻挖掘,使之具有深度和高度。剧中曾多次对《十七岁不哭》这本书进行特写。值得玩味的是:这不仅是一部书,其实也是一部于1998年播出的校园青春剧,而全剧正是以一个群像的方式全方位再现高中那段‘有哭有笑’的时光。该剧对这部老剧的引入,正体现了其“继承发展”的创作理念,其中深意不仅是致敬经典,更是在两部剧的对比中探索“鱼和熊掌”的取舍难题。

《十七岁不哭》展示的是一个自律者选择,体现一种“放弃是为了得到,受伤才能更坚强”的精神;与此相较之下,《你好旧时光》向我们传达的是一种圆融境界,是“守护者选择”,接近是为了走远,追随才能事竟成。二者从不同角度和选择向观众传达一种精神:人生的选择没有对错,就看你如何取舍。从二剧对比的角度,将青春选择的思想更深的传达给了观众。深度的思想加以广度的群像演绎,相得益彰。《你好旧时光》的“光”为青春剧的发展空间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也为青春情怀注入了新血液,这似乎给青春剧领域带来了一种“万事胜意”的美好前景。


二、秉承“情怀引领”,摆脱“旧梗俗梗”

情怀是青春剧永恒的标杆,而在青春偶像剧毫无情怀的“颜值杀”,率先打出“情怀杀”的剧集便会如一股清流脱颖而出,从而也将“情怀杀”一词写进了青春剧的史册。《最好的我们》能在一片“耿耿余淮”的欢呼声里蒸蒸日上,且在豆瓣上得到8.8的高分,这和率先打出“青春情怀”这张王牌有着极大关系。加之震撼人心宣传曲《耿耿于怀》,使得这部“年轻的电视剧”获得了观众一致好评,仿佛大家又回到了那个回不去的最好的时光中去。

客观来说,这是一部高品质的单纯的青春校园剧。它把青春情怀精神带回青春剧领域,也为其后来者铺平了道路,《你好旧时光》便深深得益于此。但其却也有着摆脱不掉的“桎梏”。在这部剧上,我们可以看出情怀与桎梏两种新旧力量的激烈“博弈”。作为同一个系列的电视剧,《最好的我们》与《旧时光》有着很大的差异。

首先,“梗梗”与“周周”的差异。《最好的我们》全集看下来,虽然有感动、泪点,但人物设置却是“学霸带学渣”的老梗,剧情设置也平淡无奇,这大大减弱了剧情冲突及震撼力。抽象来说,《最好的我们》就像“一条线”,直来直去,一眼望穿;《你好旧时光》则像“一个圆”,终点起点,一望无际,但却身在其中。

其次全方位与单线路的差异:《你好旧时光》选择了一个面,跳出了学校范围的束缚将亲情、友情、爱情,家庭、学校、社会全都结合起来,具有“群像刻画”的特色;而《最好的我们》选择了一个点,锁定在校园之中,同桌之间,完全打造了一个“绝对主角”的“个体”时光。人物层次、生活图景的限制,使得《最好的我们》流于表面化,缺少了进一步挖掘,结尾处较为梦幻的相视一笑,恰如其分地体现出该剧仍无法摆脱“偶像梦幻的桎梏”。


三、打造音画载体,鼓励形式创新

在青春剧形式创新上,《以你为名的青春》和《忽而今夏》可称其中的佼佼者。前者的一大创新和引以为豪的亮点便是采用了五月天歌曲做背景乐。引入音乐IP,对青春题材进行新尝试,但可惜的是效果不尽人意。青春题材与怀旧热曲的高度融合而产生的情怀共鸣,勾起了一部分人的美好回忆。但由于对怀旧歌曲的过分依赖,使得该剧在剧情设置与人物发掘上极不走心,使人产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之感。例如在这部剧中,无时无刻都会穿插着背景音乐,有时甚至一集穿插多次,俨然成了一部音乐MV。

反观《忽而今夏》,以穿插漫画的形式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并给予漫画中人物现实的人性,使之能够反映剧中现实人物的情感性格,从而给观众以暗示。在漫画《夏日异闻录》中,万魔法典是力量的象征,而这力量来自不放弃。穿插着的漫画是一个载体,表象承载着二人的书信往来、相知相识,实际指示着整部剧的走向。

载体的运用成为全剧最大亮点,肩负着开拓意境和升华主题的任务。比如剧中对于自然物象的特写非常美好,更善于将人放到自然物像之中。阳光,绿叶,阳光下的绿叶,阳光里的章远,绿叶中的何洛。尤其是在填志愿表时,章远对何洛的回眸一笑,光影色彩笼罩全身,凸显一种光环和美善。在光环中的表情变化随着光线的变化,构成人与光的交融。更好的呈现出一个“有光彩”的人物形象,例如在十一长假,章远突然出现在何洛宿舍楼下的那次回眸,在光的映衬下,总给人一种说不出的温暖。人物借助载体的表达,变得“诗意化”。

对于打造青春品牌,我们不妨借鉴张恨水“善写美人者”的方式,于“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间,略一点染。”于细节处打造出一个有品质、有思想、有前景的“青春IP”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