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8篇|谐辞讔言:文心笔记谐讔第十五
2023-08-24 本文已影响0人
不犹斋
谐隐第十五
1、谐讔者,谐辞隐语也。谐者皆也,是一种语言浅显,适合于一般人,大家听了会发笑的作品;讔者隐也,用隐约的言辞来暗藏某种意义,用曲折的譬喻来暗指某件事物。
2、谐辞隐语主要来自民间,古代文人常以为不雅之语,而刘勰志在论述各种文体,认为即便是谐讔也是不容忽视的。
3、诗经中芮良夫的《桑柔》:自有肺肠,俾民卒狂。昏君自有歹心肠,逼得百姓要发狂,自然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嘲笑讽刺。宋国华元为郑国所败,筑城的人就作“睅其目”的歌来嘲笑他;鲁国臧纥为邾国所败,鲁国人就作“侏儒侏儒”的歌来讽刺他。这种作品能表达老百姓的“怨怒之情”,对统治者有一定箴戒作用。
4、 宋玉登徒子赋,《史记》专列《滑稽列传》,曹丕编纂《笑书》……谐讔一时兴起。
5、萧国还无社向楚国大夫求救,用“废井”和“麦鞠”做隐喻;吴国申叔仪向鲁军借粮,用“佩玉”为歌辞,以“庚癸”为呼号;伍举用三年不飞不鸣的“大鸟”讽刺楚庄王;齐国有人讲海同鱼的关系,来讽谏薛公;楚国的庄姬用无尾的龙,来启发襄王注意后嗣;鲁国臧文仲假托“羊裘”等话,来暗示准备应付齐国的进攻。这些都是讔语。
6、讔的作用,大的可以振兴政治,并且有助于自身的显达;其次也可纠正某些错误,让迷惑的人明白过来。
7、谐讔合于大义而又用在恰当的时机,那是很有讽谏作用的。如果仅仅是游戏滑稽,那就是很不好的谐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