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烧肉粽”
“烧肉粽”,用闽南话来说,就是热乎乎的肉粽子。作为闽南人,我打小就认为,不“烧”无“肉”非粽子。孩提时,每至端午,外婆总要活动起筋骨,呼朋唤友热热闹闹地包起粽子来。如今身处京城,端午时节就越发想念。
记忆中,儿时的端午节,热闹非凡。远处近处的亲戚,都慕着外婆的粽子来了。这样一来,要包的粽子就多了,所以,除了各家长辈会来帮忙之外,外婆总是会招呼我们几个孙儿孙女打下手。我年龄最大,总是主动要求,去抱来几个大铁盆,再按照外婆的吩咐,依次排列整齐,等待装入不同的食材。每当听到铁盆哐当哐当在地上落定,我就兴奋不已,感觉自己要开始干一件大事情。妹妹则常常会将浸泡好的粽子叶拿出来,一路蹦蹦跳跳,自顾自地哼着小曲。还穿着开裆裤的小弟弟,咿咿呀呀地叫着,总是趁着大人不注意,把小手伸向妹妹拿着的粽子叶,仿佛想提前尝尝是什么滋味。
外婆包的肉粽,个头大得很,真是巴不得把天底下的山珍海味都囊括进来。干粽叶要提前浸泡一天,糯米要先炒上糖色,馅料里不仅有芋头、干笋、香菇、蚝干或是虾米,更是少不了炖煮过的大块三层肉。最后,用水草紧实地扎牢粽叶,没入滚水中耐心炖煮两小时,工序才算完成。及至吃的环节,也一样有讲究。要淋上外婆亲自调制的甜辣酱,再拌上蒜蓉,趁着还冒热气的时候,才算是吃到“烧肉粽”最佳的味道。“山珍”的清新,与“海味”的鲜爽,再加上蒜和辣酱的提味,真叫吃的人想钻进肉粽吃个够。
所以,有时候,忍不住嘴馋、我们几个孙儿也会向外婆耍赖皮。不是端午的时候,也要缠着外婆,吵着闹着撒娇着讨粽子吃。外婆一边嘴上说着“那可不行”,可是第二天的午饭桌上,却常常能看到几个亮闪闪的“烧肉粽”正热气腾腾地躺在盘子里。当时只顾着叽叽喳喳争先恐后,现在想来,外婆定是在一旁嗔怪我们几个小屁孩吃得太快,但又有滋有味地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童年的时光,仿佛融入外婆的一个个“烧肉粽”里,有吃不尽的美食,有简简单单的满足。
后来,不知道是不是时间老人布了个阵,外婆的“烧肉粽”不知不觉地越来越少吃到了。为了到更好的学校上学,我到了市区,功课越发的紧,而弟弟妹妹也渐渐各奔前程。端午时,也难得回一次外婆家,心里常遗憾着,家里的那番热闹算是与我无缘了。不过也会有惊喜。母亲有时会稍来几颗大粽子,我总是分一些给好朋友尝尝,惹得她们总说,这哪里是粽子,明明就是一顿大餐。之后我们一起大快朵颐,仿佛又回到了儿时跟弟弟妹妹叽叽喳喳争先恐后抢着吃的时候。再后来,有一次,母亲又稍来了粽子,临走时说,现在外婆身体没以前好了,包粽子的重活都给你姨她们去做了,这几个是外婆特意亲手为你做的呢,怕你吃不惯别的味。我不禁感伤起来。
等到了上大学,在北京,汇集了各地的口味,倒也新奇。只是每至端午,学校的食堂总是会拉上横幅,“佳节粽子免费尝”,异乡的学子们三五成群相邀着,去排长队领来尝鲜。我发现白粽子居多,个头很小,粽子里头竟有红枣,一口咬下去竟是甜味。而所谓的咸粽子,也不过是把糖换成盐和酱油,变了个颜色罢了。原来南北方的粽子竟有如此大的区别。我开玩笑地跟同学说,你看,这粽子既不“烧”,也没有“肉”、怎么会是粽子呢?我外婆做的可是天下第一好吃的肉粽!话才刚落,想起那一个味道,想起外婆忙前忙后的身影,这才真切地意识到,我正身处离家两千多公里外的异乡!同学用胳膊肘推了推我:这个假日回去吧,你的兼职我帮你干,钱还是算你头上!
我心口一热:“行,回家!吃'烧粽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