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家读书旅行·在路上

你是否也曾有过,阅读中的心流体验?

2017-04-09  本文已影响0人  长安笔客

清明期间,和朋友曾聊到一个话题,是关于如何阅读的。

你是否也曾有过,阅读中的心流体验?

朋友说,我也想好好读书,可是一拿到国外的书,特别是理论性比较强的书,翻开几页就犯困。而看一些故事类的书倒是觉得体验不错,不知道如何破?

遇到这个问题,其实不是一次两次了,不光是我身边的朋友,甚至两年前的自己,也是一样。当我拿起一本类似《影响力》、《高绩效教练》、《商业的本质》及《从0到1》等类型的书时,很兴奋,因为各种推荐和豆瓣评分,都是高分;且又很多大腕儿推荐,觉得应该内容很棒。

你是否也曾有过,阅读中的心流体验?

但又特别郁闷,因为大多数时候的情形是,阅读上几页就感觉很吃力,犯困,思想抛锚。完全找不到别人分享的那种心流的体验。

曾经一度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是不是智商捉急,理解能力太弱,亦或是牛人写书都是这般深奥难懂不成。

01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阅读涉猎的增多。在众多的关于如何阅读的书籍中,寻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

现在回想起来,并没有多少诀窍和不可告人的秘密。无非是养成一个好的阅读习惯。

好的行为是需要不断强化,才能形成习惯。

阅读、理解、演讲、表达及分析等也都是如此,需要大量地进行刻意练习,才能将一个陌生的东西,最终与自己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习惯。

阅读这类书籍的时候,也同样遵循这样一个法则。你的思考方式和认知模式,决定了我们对事物的理解程度。

因此,在我回答怎么更好地阅读前,我们需要先了解清楚什么东西在支配着我们的行为。

02

在心理学里经常提及到一个内容,我们的大脑结构中,分布着大量的交叉纵横的沟回,而这些沟回不是简简单单的生理结构,而是在日积月累的生活中,用行为不断地刺激大脑的反射区而形成的不同的神经通路。

你是否也曾有过,阅读中的心流体验?

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大脑沟回,都不尽相同,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经历的千差万别。

而你所经历的,将会影响你思考和判断,渐渐地将从前的认知中完全不相干的两个点,链接起来形成回路。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条件反射。

反射的建立,其实就是神经回路形成的过程。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就是来自于各自建立了自己觉得合理的反射。

比如说,1+1=2,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似乎都不用思考就能给出答案。因为我们日常中,从小时候开始,几乎天天都要面临类似的算法,你的大脑已经习惯性地得出这个结果。

但是,对于做一套PPT、分享一个观点、维护一个微信公众号等,这样的事情,每一个人做出来的就差异很大。每个人面临同样一个复杂程度较高,需要更多通路来支撑的事物时,大脑的运行和我们潜在的算法,就会潜意识地影响我们的创造和发挥。

03

我们再回过头来,分析关于国外(特别是欧美)的作者,在撰写这类成长类、方法论、管理学、投资理财、心理学类书籍的时候,他们的理论首先是基于科学的态度来进行撰写的。

你是否也曾有过,阅读中的心流体验?

所谓的科学态度,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你所有的结论或者思考,一定是有理有据。这还不够,而是所有的结论,更应该建立在大量本的、随机对照、可重复实验的研究基础上来分析的。

这样总结出来的结果,不一定是金科玉律,但是是通过缜密严谨的推理和研究得出来的。

因此,逻辑性、严谨、实验研究、推理论证等,是这类书籍普遍具有的特点。

可是,我们日常看惯了的都是鸡汤文。

鸡汤,就是想当然的给出一个看似正确,实际是带有偏见的、个人经验性、站不住脚的、甚至是特殊或极端的例子得出来的结论,这样的论调能让大多数普通人所吸引,也能迎合大众的口味,但是缺乏逻辑性、空洞、不具有普适性的言论。

这类文章,更容易被我们理解和接受,似乎句句良言。也正是听起来顺耳的东西,可能不断地麻木我们的思想,形成一个不那么费劲就能得到的结论。

比如,“十年努力,不如和大神一起共进一次午餐”,“女人最大的成就就是找一个好男人”等类似的标题。结论非常直接,也举几个例子,但是它不具有科学的态度。也更容易误导人。

04

现在,我们做了一个小小的区分。也就是说,有科学态度的书籍,具有典型的特征就是严谨和逻辑性强。

那么,我们想要顺利阅读并理解,就需要有同样的思维才有可能和作者共鸣。

你是否也曾有过,阅读中的心流体验?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作者专门介绍了如何阅读不同的书。书中,作者把阅读分为了四个层次:

1. 基础阅读:读一些故事书之类的阅读

2. 检视阅读:速读,快速浏览了解书的大致内容

3. 分析阅读:用自己的思路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理解于归纳的过程

4. 主题阅读:高级阅读,读者围绕某主题,主动去阅读同类书中不同作者观点,综合分析

在今天谈论的非故事书,即理性论述、说理性、教育类书中,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将这个几个阅读的方法联系起来。不断地联系自己的阅读能力,最后形成自己的阅读方式。

05

下面就来谈一谈,今天想分享的主要内容。如何阅读?

在我看来,读一本这一类的书,我们想要既不枯燥,又能从中学到理论,还可以养成一个好的习惯,让自己的阅读速度变快。最后形成高效阅读一本书的习惯。刻意通过五个步骤来实现。

这五个步骤,也是我这两年来一直在用,并且对我的阅读有很大帮助和改善。同时对阅读的认知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的方法。

你是否也曾有过,阅读中的心流体验?

具体来看一看这五个步骤的内容

06

第一步,快速浏览本书的基础信息

拿到一本书,先用十分钟的时间去了解。比如《稀缺》,我们先要看一下作者的简介、目录、每一个章节的标题、相关推荐、序言。

通过这些基础信息大致可以清楚,这本书到底要讲什么,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分多少章节来论述?章节之间大致的逻辑是什么样子的?

前期,可以用一张白纸,做一个粗略的思维导图,画一画这本书你了解的框架。

第二步,选读一部分内容,尝试去理解

不要直接开始从第一章,逐字逐句往下读。这样很难进展。可以尝试从目录中,找一章节,你觉得感兴趣的话题,比如《稀缺》中关于“穷人的管窥心态”的内容你很想了解,那就翻阅到这一章节,尝试去读上两段内容,感受一下,作者的写作语言以及用词和表达的方式是什么样子的,采用的写作手法以及在下结论或者举例的时,都是什么样的方式。

你是否也曾有过,阅读中的心流体验?

这样可以用10分钟,大致感受一下作者的思路,你好有一个心理准备。

第三步,番茄计时法阅读每一章节

番茄计时法,是将我们阅读的时间,分成一小段一小段地去阅读。而不是拿着书,就看到哪里算哪里。

比如,根据第二步了解到了作者的语言体系,大致估摸一章节或者10页书需要用多长时间。前期,可能读10页需要15分钟,那么你可以将15分钟,设定为一个时间单位,在第11页方一个书签,定一个15分钟的闹钟。确保自己15分钟阅读完这10页内容。

这种方法阅读,可以让自己精力高度集中,并且把一本书的任务分成若干个可以快速实现的小目标。更容易达成的目标。

如果我们拿着一本书就硬着头皮啃,很费劲,页很容易沮丧,因为你会发现读不动,好几天了还是才读几页。

而番茄计时法,分段阅读,可以让你更容易坚持去读。

在每次读完10页后,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赏,比如休息3分钟,或者喝杯水等。这样可以不断强化你的正确行为,最后形成一个好的阅读习惯。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积月累,你会发现你阅读10页或者一章的时间会越来越短。

第四步,回顾性分析全书的主题和观点

当我们通过番茄计时法阅读完了这本书之后,真正的阅读才开始。就像是我们健身举重、跑步等,都是到了最后的一分钟才是真正锻炼的开始一样。

真正的阅读,不是你走马观花地看了多少本书,而是要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把作者的思想和观点,解读出来。

这一步就需要我们,做一个详细的思维导图,来回顾分析本书作者的观点,是如何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再回归到目录,用自己的理解来将内容系统性地串联起来。

第五步,用自己的语言分享给别人

最后一步,也是阅读最有价值的一步。你要用自己的思考和语言体系,解读这本书的内容分享给别人。

可以通过写书评、读书笔记和找朋友面对面聊天来试图分享这本书中的观点。

这样做的目的,也是强化你对本书的理解和认知。

我在《分享的过程,就是自我完善的过程》里也分享了这一观点。

你是否也曾有过,阅读中的心流体验?

你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同时也会调动之前的知识储备,甚至会引起你去阅读同类的书籍。这样来扩大你的摄入量。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主动阅读的过程和理解的过程。

写在最后

阅读,是我们现代人都不会陌生的一个话题。

尤其是现在,提倡全民阅读的时代。但是,口号和想法很好。而行动和方法更加重要。

我们需要阅读来认知这个世界,我们更需要用有价值的阅读方式来改善自己的大脑通路。

所谓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我看来,就是要用巨人的思路去思考。

和优秀的作者对话,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

而在此中,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我们不断地、持之以恒地进行大量的刻意练习。

希望这里面的内容对你有所启发,如果你也很认同的话,记得打赏和点赞哦!

你的打赏和点赞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