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次不完美的员工活动
这是一次时隔久远的回顾。本欲把题目拟为“记一次失败的员工活动”,细细回溯,又发觉好像也没有那么失败,权且称之为“不完美”吧。
离圣诞节假期还有一周多的时间,老板发下话来:“不如我们举办一次圣诞Party吧,买点吃的,组织几个游戏”,她又加了一句,“可以搞一个交换礼物的环节”。
于是领了“圣旨”的我们开始忙碌起来。没经过太多思考地,先给全公司发了一封圣诞派对邀请函,里面提到,聚会当日会有交换礼物的环节,请有兴趣参加的同事将不贵于200元钱的包装好的礼物交给前台,前台会送出一个相应的幸运号码,用于当日抽奖。另一边,人力与行政内部开始预订食物,准备游戏,选择背景音乐,设计PPT和室内装饰,等等繁杂琐碎的工作。
等到真的有第一位同事把礼物交与前台时,我们才发觉,对于交换礼物这个环节的设计,只停留在脑海中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没有能拿出来的具体方案。虽说已跟前台打好招呼,请她们帮忙收取,但是同时送出幸运号码这个设计,本身就有点问题。
首先,号码写在一张小纸条上,距离派对还有一个星期,大家不定就会随手把这张小纸条丢在哪里,很不方便。另外,给每个同事一个数字,意味着每个礼物也需要一个编号,二者需要两相对应,还需要确保同事拿回的不会是自己的礼物,加上公司有两层楼,两个前台,应当在请她们帮忙收取礼物之前就设计好一套编号系统。如果只给礼物编号,不给同事凭证,又怕到时有没准备礼物的同事抽到奖,准备了礼物的却两手空空。最最重要的问题是,给出幸运号码并给礼物编号后,当日的活动如何操作?每个人直接凭号码自己领取一份相对应的礼物吗?听起来并没有什么有趣的地方,连活动主持都不必要了,似乎达不到想象中交换礼物那种好玩、惊喜、乃至刺激的效果。
幸好前台都记下了送来礼物的同事的名字,我们便将交换礼物的方式改为在小纸片上写下大家的姓名,放在一个抽奖箱内,当日请各部门主管、或是玩游戏获胜的同事先随机拿一份礼物,再抽取获得这个礼物的同事的名字。只是由于安排不周,前台并没有在礼物上标记下是哪位同事送的,还是会造成领到自己准备的礼物的可能。遇到这种情况时,就安排更换一份礼物,或者再重新抽取一次。
为了吸引更多的同事参加,人力资源部开始了“洗楼”工作,去每个部门鼓励大家准备礼物。派对当日,竟也收到了七十多份礼物——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同事参与其中,礼物堆了满满一桌子,颇有节日感。
派对开始了,由我和另一位人力资源部的同事主持,不大的会议室里站满了同事,显得有些嘈杂,没有话筒的我们说起话来力不从心,甚至有点儿歇斯底里。还好,我们努力保持镇静,在混乱中完成了两个游戏。
抽奖的环节被安排在游戏与游戏之间的空当,一共三次。过程进行得基本顺利,可是派对结束后,却没有达到理想中大家惊喜又开心的效果。问题出在哪里了呢?
原来,每个同事在准备礼物时所花费的精力和金钱,以及对会收到的礼物的预期是不一样的。
在“不多于200元”和“不知道礼物来自于谁”的规则下,有些同事专门去商场精心购置和准备,有些拿了客户在节日送来的礼品充数,上面还印着客户的名字,更有甚者,像是把家中小朋友都不要的一些小玩意儿拿了过来,目测价值不超过10块钱。礼物的质量太过参差,而很多用心准备的同事收到了他人敷衍的根本称不上“礼物”二字的物品,感到伤心,甚至是伤害。
一个小小的交换礼物的环节,竟也折射出了千姿百态的为人和处事态度。
有的人不在乎可能收到自己礼物的同事的感受,没有同理心,于是随便应付了一下;
有的人满腔热情准备好了礼物,还附上了写满祝福的小卡片,他们期待自己也能收到同等的回报,收到的却是同事胡乱凑数的物品,心情跌落谷底;
还有的人,为同事精心准备了礼物,想象到他们打开礼物时的愉悦,已是送礼人的快乐,至于收到什么,一切随缘。
“以小博大”,占了便宜的人,不知心中是窃喜,还是会有一点点羞惭?
“期待愈多”,失望愈大的人,是否会从此不再用心准备,以敷衍对抗伤害?
“心无挂碍”,自得其乐的人,又是怎样看待这眼前纷乱的呢?
作为一向以理解人、洞察人、鼓舞人为工作的HR,没能预想到一场员工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最终没有实现皆大欢喜的结果,的确有些失败。在这不完美的背后,体会到人性的多元,领导力的重要,以及引发了对活动策划与执行之间关系的思考,或可算作一点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