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纪录片告诉你:富人、中产和普通人,谁的孩子更有出息?
《脑科学教养法》是由日本知名教育家工藤勇一和脑神经科学专家青砥瑞人所写。
在日本有一所非常奇怪的学校,这所学校很普通,但是却吸引了非常多优秀的学生来报名。
这所学校就是由日本教育改革先驱工藤勇一创办。作者历时三年潜心研究,发现了孩子成长路上的最大问题,并通过脑科学的方法,让家长明白其中的道理。
今天分享:没出息的孩子,有什么共同点?
1.纪录片
日本关于孩子的教育,其实做过很多纪录片。
在这些纪录片中,家庭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用大白话说的话,它们分别是:大富家庭、小富家庭和贫困家庭。
其中,大富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非常严格的,甚至有点不尽人情的狠;
小富家庭则对孩子百依百顺,给足了童年时光和爱;
贫困家庭一般都是多子女家庭,所以父母一般顾不上他们,任由他们独自生活。
那么,你猜猜最后哪类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成功的概率更大。
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会出乎你的意料。
结果显示,大富家庭的孩子以及贫困家庭的孩子,成功的概率更大。而小富家庭的孩子,基本能够维持他所在的阶级就算非常不错的了。
纪录片显示,大富家庭的孩子更能够面对困难;贫困家庭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勤奋,而在这些勤奋的孩子中,如果冒出一个聪明的孩子,那么他就有可能带领全家改变阶层。
而这三个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有一个根本性的不同:小富家庭会过度照顾孩子。
2.过度关照
小富家庭给足了孩子爱。孩子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有一个小富家庭的父母知道孩子喜欢游戏机,就给他买了游戏机,然后呢?
这个孩子打了20多年的游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结果最后只能到小饭馆打工。
游戏,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越是插手,孩子就越难发展自驱力。每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将原本自己的责任归结于他人身上。比如,家长“想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想帮助孩子提高能力。”“避免使孩子陷于不利的处境。”为人父母者,引导孩子奔向一个更好的未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若父母长期插手孩子的事情,“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得做这个”“你得做那个”,不给孩子自主决定的机会,就无法培养孩子自主思考的能力和挑战新事物的能力。
即便在父母的帮助下,孩子顺利考入一流的大学,但是如果强烈依赖他人,孩子可怕也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在高等竞争的社会中独当一面。
3.常见场景
分享一些日本小富家庭的常见场景。
妈妈担心早上赖床的女儿迟到,去喊她起床。
女儿没有回话,妈妈继续说:“赶紧起床了,一会儿迟到了可别怪我。”
女儿回:“哎呀真烦,不要管我。”
妈妈说:“行,那我不管你了。”
女儿回:“真是太吵了。”
然后,女儿因为赖床而迟到。
你知道这时候女儿说了什么吗?
女儿说:“为什么不喊我起床,我都迟到了!”
这个场景中最突出的矛盾是:女儿因为习惯了妈妈的“叫醒”服务,所以迟到后就会把责任归咎于妈妈。如果孩子习惯了父母的保护,那么他们在所有事情上都会表现出类似的反应。
甚至学习不好,他也会把责任归咎到学习不行,老师太差了。但他并不看班上还有很多成绩好的孩子。
被过度照顾的孩子,当遇到问题时,不会产生“这件事需要自己想办法解决”的心态,而是一心求得“得到他人更好的帮助”。
原因也很简单,他们的生活,已经被“代劳”惯了。
总结一下,其实,成年人的成长也是一样,你不要把成长建立在别人的代劳上,买了几门课,听了几个讲座,就想实现逆袭,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你在认知上被过度照顾。真正的成长,都在你的日常里,都在你的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