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思维、大脑、环境
当我的意识开始借助大脑与环境进行交互时,我便苏醒了!
这个空间和时间的边界清晰吗?确定吗?那就好好分析一下这个梦境吧。
梦境是大脑的思维活动,在我还没有苏醒时,主要是大脑与外界进行着信息的交互处理。大脑主要依靠五觉构建形成一个虚拟世界,即: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受五觉自身天然的限制和约束,虚拟世界也只能是真实世界部分的大脑还原,即趋向于大脑更加高效理解真实世界的方向去还原,所以说虚拟世界也可能全部是幻象或者只能是觉知了的世界,但值得肯定的是:借助这个虚拟世界,我们才得以立足和发展。意识正是通过这个虚拟世界去认识真实世界,而意识也只能是通过这个虚拟世界去认识真实世界。由于其他器官比如眼睛还未睁开工作,此时大脑构建的世界是不完整的,进而会导致梦境的天马行空,这就犹如电脑程序跑飞了,会产生一些逻辑思维难以覆盖到的令人咋舌之状,这是是根本想不到的。所以梦境是美妙的、是常规下的违常规。下面我就概括的总结几点,而这这观点的论证可以在《认识与设计》这本书中全部找到,是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论证过的。

当我在梦中的还未清醒的时候,大脑与外界的活动一直持续着,就像手机即使处于休眠状态,但还是保持着部分模块的工作,用以接收触发信号拉起系统正常工作。由于此时缺乏视觉信息,大脑此时构建世界的信息是残缺的,完整性原则要求对世界残缺的信息进行了补足,误将被子角作为老鼠,认为自己抓住了老鼠,用了用力想把老鼠捏死,见老鼠没有动静就松开了,就在此时我醒了,是因为明白了刚才那都是梦。当时我还没有睁开眼睛,但我是如何知道自己在梦境中的。以前经常有这样的情况,突然从梦中醒来,难以辨别自己以及外物的方位,这是因为当前的景象很难快速的与我从记忆构建的景象建立起匹配对应关系,所以会产生门和窗户出现和记忆错位现象,紧随其后的就是大脑懵懵的混乱感。
1.完整性原则。大脑回忆起来的永远会是一个完整的画面,试着从记忆仓库中找寻一下,有多少回忆是没有画面的?仔细回想这个画面,你会惊讶地找到全部的五觉,很难保证这五个方面的觉知与当时发生的是否一致,但是五觉是齐全的,这也可以理解为大脑“脑补”的特异功能。我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画面的回忆。
2.就近原则。为什么会误认为是一只老鼠呢?仔细想来,昨天晚上我看见一只老鼠溜进了房间,毛茸茸的一团黑,“见鼠就打”的想法此时在我脑海里的记忆就多了一分觉知信息,也就是印象更为全面深刻。被子角给人也是毛茸茸的感觉,晚上翻身时被子角滑到了手心,同样毛茸茸就让人非常容易将昨天看到的老鼠脑补进去,此时大脑的就近原则相对客观实际就略胜一筹,这种方法对于大脑来说是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
3.预见性原则。研究发现,大脑会根据经验和逻辑对画面进行预见性构建,大脑要求的画面是连续的,其中画面的补间就是由大脑来完成的,为了提高应对外界的反应能力和效率,大脑就提供了一种预见性功能,这是建立在经验和逻辑之上的。比如你在直行,突然决定要拐弯,此时大脑接收到指示后会预先构建出拐弯及拐弯后的画面,进而肢体和行动上就开始做出调整,这一点在仿生机器人的姿态算法中已经充分运用,也就是说对未来不进行预见性的信息分析和预估,只是依赖时下信息去调整机器人行走姿态,那么这个机器人肯定是会摔倒的,这一点大家可以查阅网上《仿生机器人姿态控制算法》进行论证。当我把老鼠捏死时,大脑会根据经验和逻辑预先构建出一系列的画面,而此时从现实世界反馈回来的四觉信息与预见的画面出现了偏差,而这种感觉是最为剧烈的。梦境里经常有天马行空的事情,但这些事情不足以产生强烈的感觉是因为这没有和来自现实世界五觉相违背,而纯然只是虚拟世界的违背,比如突然从家里到了北京。之所以此时从梦境里醒来,是因为发现大脑预见的画面中所依赖的五觉和现实世界的五觉信息对应不上,而此时我醒了,意识醒了,我发现刚才是一场梦。我告诉自己,这次的梦不同于以往,我要全部记下来进行分析。
当然还有很多原则,建议阅读《认知与设计》这本书,其中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心理学、哲学等综合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