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者》的自白
也许你不知道《颠覆者》,但你一定不会陌生周鸿袆,免费安全之父,360创始人。其他头衔也许还有很多,但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个人和关于这本书,《颠覆者》是他的个人自传,记录了他从小的成长经历,一直到360私有化回归国内上市的这一段时间的人生经历和个人感悟。
个人自传类的文章一向是功成名就的人对自己人生的一种回顾性式的总结。所以,能写自传的人本来就带有着一些光环的,但同时敢写自传的人,也有着常人所没有的勇敢,毕竟那是过去的自我解剖,需要把曾经的真实一面裸露在世人面前,那种真实,不仅仅只有好的一面,还必须有在某个特定阶段的黑暗的一面。人无完人,更何况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犯一些或大或小的错误,名人亦不能幸免。否则他就不真实。在这本书里,能让人看到一个与平时你所看不到的和公众熟知的完全不一样的周鸿袆。
成功绝非偶然。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即使是周鸿袆。在他的自传里,记录了他的成长经历,从他小时候的调皮捣蛋,到大学的刻苦用功,就能发现这一点。成功绝对是有成功的道理的,这么聪明的一个人,还这么认真努力的学习进步,能不成功都难。固然在他身上有着天赋的痕迹,那是先天父母赋给他的特质,无法改变,但是后天他的努力,他的执着,他的学习才是他真正成功的秘芨。从这一点来讲,这本书其实也算是一本励志之作。虽然社会对其言行褒贬不一,甚至人送外号“周大炮”,“红衣大炮”,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成功,他的人格魅力。他的成长经历,他的成功经验依然是值得人思考和学习的。
抛开文学性的东西,传记的可读之处关键是真实。真实的记录成长,生活,工作,学习,成功和失败,这才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这些真实的东西去重新认识这个人,用他的真实给人以激励,助人以成长,或者是反思和警醒。通过阅读来让人明白事理,学习借鉴别人的方法或者颠覆自我不正确的认识。我想,这是读书另外一层的重要意义。而这一些东西,这本书里似乎都有。
在公众面前的他喜欢一袭红衣,行事高调,处事凌历,言语中总透着一些孤傲与桀骜不驯之气,大有语不惊人誓不休之势。谁会想到,这个沉稳刚健甚至有些放荡不羁的红衣男人,少年时居然是喜欢如南唐后主李煜的那种深沉哀怨之词的人: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也如龙,花月正春风”
“桃李依依春暗渡,谁在秋千,笑里低低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生性顽劣,活泼好动的人居然爱好这种婉约凄切之音,对豪放的苏东坡和辛弃疾反不感冒,实在是出人意料之外。而这样充满落迫失意的诗文对他自小的熏陶和浸润,并没有对他的成长造成任何不利,没有多愁善感和悲悲戚戚,反而是越成熟越霸气,越来越表现出的一股豪放之气。这是令人意料不到的。但这样的文学爱好,说明那个时候的他,骨子里还是有一种风花雪月的侠骨柔情在盘绕着。而这样的情愫或多或少能影响他对人对事对物的看法。虽然在大事上杀伐决断,运筹帷幄果断坚决,心恨手辣,绝不拖泥带水,但那是商业环境的残酷性决定的,容不得人有半点的儿女情长,优柔寡断。而骨子里那些在少年成长中所溶进的文思和善意,并没有随成长而消散。因为时至今日,几十年后,还能记起那些曾让他心动的诗句,证明那些东西还在根深蒂固着。
通过那些简短的描述,能看出他其实并不是一个冷血的人。一个冷血的人是不可能喜欢上这样的诗句的。但他成功后的行事方式,高调的言论,又仿佛和这些自相矛盾。确实是这样的,他就是个矛盾的人。他少年时有着对文学的热爱,但对计算机科学却有着异于常人的兴趣和天赋。明明是个理工男,却想不到他原来还是个文学青年。这难道不矛盾吗。
但通过他的自述发现,其实这些并无矛盾,反而相辅相成。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让他的视野更开阔,他的思维方式更与众不同,更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从而成为一名真正的颠覆者,从不断的自我颠覆,商业价值的颠覆,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颠覆,行为方式的颠覆从而成就自己,也改变传统社会的一些固化陈旧的东西。要把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高度融和,他是通过读书来完成的,广泛涉猎,博览众家。这如同两种完全不同的内力突然齐集一身,此消彼长,不分胜负,一不小心,就有走火入魔之险,只有打通任督二脉,才能阴阳和谐统一,最终实现随心所欲,收发自如。
一切归功于读书。虽然学习上不用上心上劲,但一样成绩优异,这是他的天份,但是,他并没因此而得意忘形。而是比别人更热爱学习,只是学习方式异于常人,当别人沉浸在题海战术,课本知识时,他却早跳出三界之外,周游世界了,广泛阅读带来的不仅是思想上的飞跃,也更早的培养出了个人的兴趣和独立的学习方法。这些改变在当时或许看不出他的意义和价值,甚至是有些独立特行,但成功的人那一个不是独立特行的呢,正是因为他们异于常人的思维,才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东西。这样的学习方式在现在看也许与正统的教育和学习不相融洽,但他真的是能成就一个人,而不象某些固化模式下的教育方式,很多人只是在模型的框架下成长,完全成了一个橡皮泥人。所以,现在有,以前也存在着很多人能成为学习的达人,但不能胜任生活的琐碎。可以解决各种学术难题,面对各种人际关系,社会规则却束手无策。这是值得人深思的。
同样,反观现在的家庭教育何尝不是这样。很多家长天天头痛孩子的学习,小学一开始,天天就是书山题海的狂轰乱炸,难得的一点无题时间,还要被手机电脑,电视游戏霸占,哪有时间读什么课外书。很多父母能在事业上顺风顺水,游刃有余,可面对孩子就焦头烂额。除了关心孩子吃好喝好玩好外,对其思想的成长一向是漠不关心。而思想的成长其实和读书是息息相关。广泛的阅读,培养的不止是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明白处世的哲学。而这些似乎并没有引起多少人重视,认为这些都能水到渠成,无须关心。反倒是玩具摆完角角满满,书藉聊聊无几。这完全是一种顾此失彼,舍本求未的做法。玩具的意义是培养小孩子的兴趣爱好,而读书教会的是做人的道理。后者是立足之本,前者是引路之灯,谁重谁轻,一目了然了。
作者的成功我想和他的广泛阅读是有关系的,当他找到他的兴趣之源,他的学习之根,引路之灯的时候,他就能全心全意,终其一生。这份执着,何尝不是他在不同的书本上苦苦寻觅后总结和凝炼出来的。确立了方向,有了动力,并不代表人生从此如同开挂就一帆风顺,步步青云。每一次的成功都是建立在日积月累的学习和千锤百炼的磨烁后实现的。从大学时的翻墙偷摸上机编程学习,到小到摆小地摊大到商业谈判的商业历练,无不是为了后来的成功做基石和准备的。机会总是留给有备而来的人的,所以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他抓住了,也成功了。
全书尚未看完,而关于他的自传也仅仅是前四十几年的经历。一本书自然也是不可能全部的记录那些年关于他的的传奇和故事。但是结局已经明了,他成功了,他用颠覆之名,改变着关于他自己的,关于别人的,关于互联网的一些人和事。今天通过一本书,又成功的颠覆了一次,那就是颠覆着读者的思维,颠覆着关于对他的看法,颠覆着对传统教育的思考,颠覆着学习的方式方法,也颠覆着有关做人,做事的态度和想法。
之所以迫不及待的写一点感触,不是为谁站台,当然也轮不到我等无名之辈的歌功颂德,更用不着帮忙广而告之。对于其商业行为,公众认知,不予讨论。纯是有感而发,凭心而论。因为他是个成功者,而我是个失败者,所以引以自咎,当然原因是咎由自取,因为在那最好的年纪,最应该努力的时光,天天只知道玩泥巴,折纸飞机。在应该刻苦学习的时候,却只想着构思一个人的爱情。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确实没他聪明。虽不甘心,然终不能违心。
关于文学的东西,交给文学家评论,而文学的终极目的,是思想的深度。所有的艺术上的点缀都只是附庸。所以,这个《颠覆者》,确实能颠覆你曾经的那些认知,而这,我想正是广读书籍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