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之道
《商业周刊》专访过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和联想集团创办人柳传志,谈的都是传承。
这两位都是我佩服的创业家,都靠专业领域和威望,而非股权开创了典范型的企业。2012年,张忠谋任命了三位助手出任“共同首席运营官”;柳传志则通过努力安排第二代领导人拥有股权。他们共同的期望是,在人生最后的阶段,能因后继有人而心安。
柳传志甚至为此创造了一个新名词:没有家族的家族企业,他希望通过股权的设计,让接班人自然产生主人心态,能兼顾企业的长远战略发展。
对这两位企业家前辈的良苦用心,我只能佩服,不敢妄加议论。事实上,现今长线投资最成功的巴菲特,因为深谙人性,所以一向重视企业制度的设计,必须让贡献最大的人得到最多的回报。
但我一位朋友靠巴菲特心法而成功致富,最近却提出疑问。他说,靠力“利”作为主要驱动力的机制,最终只能培养出最“重利”的接班人。从长远角度来看,这里面有两大问题:其一,要在“私”和“公”,“长”和“短”上永远把“利”摆平,基本上不可能;其二,就算真能设计出这种制度,也不过是驱使企业不断追逐最大利益。在未来的世界,这样的企业未必能被人接受,也未必能长长久久。
这位朋友正值壮年,最近决心为理想二度创业,想要打造一项永远不离初衷,并且生生不息的事业。他说,最重要的是让有能力的人得到应有的回馈,但是主导事业方向的权利却只能有德者居之。为此,他正实验一种双轨的游戏规则,在执行层次上用共利来统合公与私;在主导层次上,只有无私者才能居其位。
在我看来,这位朋友的大院颇文和中华文化的道统观念。孔子对子贡说“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篇》),孟子对于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章句上》),都指出是道而非利,才是传承的重中之重。
中国的禅宗能开枝散叶,法脉绵延不绝,也是基于其传承,以明心见性为本,不强调聪慧有能。禅宗对传承最深刻的理解是,师傅不把接班人留在身边,鼓励(甚至强迫)他们出去跑江湖,自立门户,因为留在师父身边的弟子不可能超越师傅,不超越师傅则无以传承。
张忠谋在访问中说,近30年全球首席执行官的平均任期越来越短,从过去的十年降至如今的五年,这或许也说明了当今世界的企业越来越尽于利,而远于道,因为企业只逐利,寿命自然会越来越短,传道才可以让企业越越来越长寿。
真正关心企业传承的人,岂可仅重利而不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