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的养生秘笈
最近几年,家乡耀县着力宣传五位历史名人,医药学家孙思邈、书法家柳公权、史学家令狐德棻、哲学家傅玄、山水画派领袖范宽。
这里面对傅玄和范宽没有什么印象,其他几位还是有点认识的。柳公权不用说,小时候写过毛笔字,临帖中就有柳公权的字,只是当时不知道这个人竟然是家乡名人。不过我的字还是那么烂,实在对不住老人家。
对令狐德棻的事迹毫无所知,唯一的印象是见过他的墓地。父亲的老家在西河对面的杨河村,每年过年初一要去村子给叔父拜年,完了再去村子外面父亲的坟上看看,村外经过大片大片土黄色的菜地,菜地里靠近路边一个不大的黄土堆就是令狐德棻的墓地。一块墓碑记载了他的简介,墓穴周围用栏杆围着。后来看了他的介绍,才知道这是一位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而死后的墓地竟然如此的平凡普通,一抔黄土而已,让人不免慨叹。
至于孙思邈可谓是非常熟悉了。从小每年大年初一早晨我们都要集体去药王山游玩。那时候,除夕晚上要守岁到12点。第二天一大早,兴奋的穿上新衣新鞋,兜里装上拆散的小红炮,高高兴兴的和家人或小伙伴一同去游药王山。
那时候,去药王山的路还修的不好,路上要走很久。我记得,要先走东街,过东桥,到了面粉厂向北拐,不久要穿过一个铁路道口,经常在这里看冒着黑烟的火车呼啸而过,然后再爬一个很长很长的大坡,经水泥厂子校,烈士陵园,再七绕八拐最后到达山脚下一个小广场。
到了这里就有两个选择,往左是药王大殿,往右是南庵。我们一般都是去药王大殿,去南庵很少,似乎只去过一两次。现在小广场旁边有个小道观,有一次进去看见一个年轻道士在屋子里画画。
孙思邈是家乡人的骄傲,除了在药王山,太白山也留下了他的足迹,现在还有药王洞作为纪念。在外地也有很多纪念药王的庙宇,纪念碑等。在杭州吴山,就有一座纪念孙思邈的小庙。杭州胡雪岩开办的胡庆余堂修建了中药博物馆,进门就有一座孙思邈立像,这是博物馆里唯一的纪念雕塑。
对于孙思邈,人们都称其为医学家、药王,而很少关注到他另外一个身份,他是一个道人。据载唐太宗即位后,召他入京,见到他5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神仙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 后被追封为妙应真人。
孙思邈对老庄有深刻研究,他写有《老子注》及《庄子注》。他隐居在太白山,是因为作为道人,需要在山里修行。在他来说,道与药是融为一体的。可惜的是,后世唯知他的药,而不知他的道。
道教和佛教有很大的不同,佛教比较重视普度众生,而道教比较重视个人修行,通过修炼自我以达到个人自由的境界,也就是成仙。所以道教对医学和养生都非常重视,也出了很多医学家和养生内功,包括小周天大周天等功法。道家有定期辟谷的习惯,所以经常说胖和尚瘦道士。
当年高三时苦于神经衰弱,每周要去东街一个药铺抓药,那时见识了中医把脉的神奇,几乎生了学习中医的愿望。
现在对于孙思邈是基于旅游的出发点,对于孙思邈孜孜追求的大道有多少人知道呢?
卢照邻,初唐时期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因患麻风病拜孙思邈为师。典籍里有卢照邻与孙思邈关于疾病与修身养性的论述,本质是天人合一,敬畏天地的思想,很值得今人思考。特记载于此。
卢问:名医治病,其奥妙何处?
孙答:善言天者,必究之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替代进行运转,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雪,张而为虹,此为天之常数。人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彰而为气色,发而为声音,此为人之常数。阳用其行,阴用其精,天人相同,若有所失,蒸而生热,反之生寒,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奔而为喘乏,竭而为焦枯,诊发乎面,变动乎形。推此以及天地亦如之。良医导以药石,救以针剂;圣人和以大德,辅以人事。
卢问:如何处事做人?
孙答:当小心,如《诗经》所说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当大胆,如《诗经》所说的“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行动当方,如《春秋》所说的“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思考当圆,如《周易》所说的“见机而作,不俟终日”。
卢问:如何修性养心?
孙答:修性养心必先自慎,慎以畏为本,士人无畏失仁义,农夫无畏堕耕稼,工人无畏坏规矩,商贾无畏不赚钱,儿女无畏则忘孝,父母无畏则不慈,大臣无畏难立功,君主无畏难治国。故而,从道家而言,首先是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侮于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