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何如定价?别进误区
B端产品讲究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羊毛出在猪身上的并不太适合B端产品。
产品售卖的价格对于一个企业有多重要呢?这就好比一个农民之前他春种,春种然后夏长,每天耕作、捉虫子。但是到了要收获的时候,他说随便收吧,怎么收都行。
你想想看一个农民会这样做吗?当然不会了。
所以定价这件事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它将决定着你的收获。
1
驱动一个产品的利润主要包含四个部分——销量、可变成本、固定成本、价格。
销售和价格比较好理解;
固定成本就是一次性投入的成本,例如办公场地等;
可变成本是交付一个客户的成本,例如实施、硬件的费用;
做产品实际还是为了创造利润,有前辈测算过:
- 固定成本下降1%,利润平均增加2.45%
- 当销量提高1%,利润增长3.28%
- 可变成本降低1%,利润增长6.25%
- 价格提高哦1%,利润增长10.29%
降低可变成本和提高价格是创造利润最关键的两部分。
创造标准化产品就是为了降低可变成本,
提升价格则需要明确的定价策略和经验,
大量产品的价格其实都是拍脑袋乱定的,一旦价格定的失败将损失很多的钱,甚至影响整个产品的命运。
2
产品定价有两个误区,
常见的误区是成本加乘法,
就是我的成本是多少,我加上百分比的利润,制定出来价格。一般定制化的产品服务会陷入这个误区。
这样你有可能忽略掉特别多客观的利润。
当你用成本加乘法定价的时候,你的客户会很容易掌握了你的成本。因此到最后很有可能他把你逼到没有利润,例如他知道你有20%的利润,所以他就期望10%。10%答应了,就期待5%。
第二个误区叫作效仿竞争对手的方法,
这种误区常发生在SaaS等云服务产品,竞争对手现在定的是1W,那我定9K。那么他如果定9K,我定8K。
或者我定得比竞争对手高。他定1K,我定1K5。
用这种方法定价,首先没法体现你自己的价值,另外一个就是它很容易会出现叫作「双镜效应」。
什么叫双镜效应?就是当两个人面对面,两个镜子互相照的时候,你发现越来越趋同。双镜效应发生了以后,你发现这个价格会直线地下降。
比如说,当年空客和波音在打价格战的时候,波音一台飞机的售价卖到1900万美元,但是他们的生产成本是2200万美元,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他要干掉空客。所以双镜效应出现以后,你发现双方可能都赚不到钱。
3
我们再来看看常见的定价策略。
目前C端产品比较常用的是免费的方法,
对,你没看错,免费也是一种定价策略。
最早百度是做门户网站的搜索服务赚钱的,现在免费给大家提供服务,有很多像百度这样的平台都是免费给大家提供服务的。
一定要注意几个问题,所有的免费策略一定要注意必须存在双边市场,
就是一个卖方要针对两个买方,这叫双边市场,百度赚的是广告商的钱,
所谓的羊毛出在猪身上,就是这个道理。
所有的降价和降到零比起来,还是降到零要更狠一点。所以你如果希望打造冲击力的话,免费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做免费的时候还有一个注意点就是不要用免费来攻击免费。
比如360杀毒免费了占领市场,你在通过免费去打它就很难了。
除了免费还有意愿定价策略
意愿定价翻译成大白话讲就是看着给吧,你愿意给多少钱给多少钱。比如我写公众号大家随意打赏,这就属于意愿定价。在高度竞争的市场当中,这种策略往往会起到效果。
意愿定价有三点需要注意的:
首先这个产品的边际成本一定要足够低,这个产品的边际成本应该最好是零;
第二个要处在一个相对公正的市场,放在很差的环境里可能就没人给钱;
最后要有广泛多样的用户基础。如果你的用户数量不足够大的话,就很难获得这样的一个效果。
我们还见过动态定价
当拥有了大数据以后,你发现动态定价会变得特别普遍。比如说你现在打滴滴,你有没有发现它的价格根本就不一样。
比如高峰期就比平常贵很多。
像滴滴这样的公司,他们玩的就是公式。
就是每天在不断地调整公式,一方面调整对司机的公式来调整司机的参与度,一方面通过调整打车人的公式来调整我们的行为。
所以这些东西不是通过人来计算的,而是通过系统来生成的,这个叫作动态定价的方法。
和动态定价比较接近的是差异化定价
差异化定价就是严重的价格歧视,价格歧视是一个经济学术语,就是针对不同的人可以卖不同的价。
B端产品比较常见,
例如卖个大客户的就贵,卖给小企业就可以便宜,卖给金融行业可以多卖一些,卖给IT行业可以便宜卖等等。
这里面存在这信息不对称,不要搞什么社群营销,把客户拉到一个群交流之类的。官网上也尽量的不要暴露价格或者只保留刊例价。
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一定要有差异化定价的策略。
4
我们应该更加精益化去优化我们产品的定价策略,哪怕只利润率提高那么一点点。收割的过程才决定着今年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