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互联网每天写500字每天写1000字

内容付费1.0、2.0及3.0模式

2018-11-07  本文已影响11人  郑_成_文

1
看《智能商业》一书的时候“曾鸣”教授在书中多次提到了商业的“3.0模式(智能商业)”, 比如,现在的淘宝就是零售行业的“3.0模式”,如果再往前推,国美与苏宁那样的就是零售的"2.0模式",而传统的零售则为“1.0模式”。又比如旅游行业,传统的
旅行社为1.0,携程、穷游为2.0,新兴的个性化旅行定制平台为3.0。

不知道是不是我“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我其实挺害怕这样的情况)”的缘故,我发现“内容付费”这个领域好像也出现了3.0的模式的火苗——虽然火苗很小,但是,的确很可能是“内容付费3.0”。

讲“内容付费3.0”之前,很有必要讲讲我眼中的1.0和2.0——嘿嘿,吊吊胃口先。

2
纸媒和出版社是靠别人对它们的付费存活下来的,但是,今天的纸媒和出版社远不如10年之前活得那么滋润(特别是纸媒),活得滋不滋润倒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很多纸媒已经开始陆续走向死亡(主要指报纸、杂志这样的),而导致其现状的就是今天的互联网。

我们不妨将今天的纸媒和出版社称之为“内容付费1.0”。

3
“内容付费1.0”有了,那么,2.0长什么样子呢?

嘿嘿,就是今天通过“互联网”活得还不错的内容产品,譬如:

文字类:得到、多看、起点、纵横、腾讯动漫……
音频类:喜马拉雅、懒人听书、QQ音乐……
视频类:优酷、爱奇艺、腾讯、B站……
……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些通过连上互联网的产品是当前的主流内容产品,也是绝大多数人常用的,而大部分的内容付费也是发生在这些产品里面。

相比传统的纸媒与出版社,这些内容产品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特征:在线化。

说到在线化,不妨再多说两句,“在线化”所带来的一些传统内容项目无法比拟的意义:

在线化意味着你有机会延伸到任何一个角落
在线化意味着可以低成本服务海量的用户

也许通过“在线化”还有其他特征,但是这两个是不可忽视的特征。如果一个内容产品通过“在线化”还能“智能化(想想淘宝的个性化推荐)”,那么就有机会满足每一个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而这,会使得生意的边界进一步扩展……

不过,“智能化”是建立在“在线化”的基础之上的,所以,首先你得“在线化”——再直白一点就是:你得先连上网,让自己处于互联网的大世界中去。

通过“在线化”的内容产品不是那些传统纸媒和出版社可以比拟的(实际效果也是天差地别),于是,我们不妨把这一波通过“在线化”的内容付费产品称之为“内容付费2.0”。

4
说完了“内容付费2.0”,接下来该说3.0,不过,在谈论3.0之前需聊一下貌似题外话的东西。

我个人很早之前对网络上的长篇小说(少着百万字,多则上千万字那种)不屑一顾,但后来遂不及防的在18岁那年失身于《凡人修仙传》(还真的是18岁那年),后来《凡人修仙传》开启仙界篇,我开始在起点上追更,追更的过程中发现,无论是凡人还是其它一些颇为出品的一些小说其背后都有一群忠实的拥趸:一些拥趸会大额打赏、一些会产出高质量的书评……

小说之外再说下动漫。

我时而会看动漫,但是却从来没有用手机看过漫画,前段时间迷上了一部国产的动漫,但那部动漫就出了前两季(没有完结,所以就不推荐了哈),距离完结海了去了,但前两季已经让我产生了兴趣,于是,我终于下了“腾讯动漫”的APP,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

腾讯动漫和起点上的作品对于用户而言,都是先免费试看一部分,而后开始收费。而背后的生意逻辑基本都是:作品与平台签约,然后利益分成。

5
接下来就是讲其中的关键点了。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作品(作者)与平台签约”这种模式挺好的,没啥问题,但实际上呢?

这里面的限制性极强,因为,作者基本只能和平台签约合作,如若平台不与你签约,不给予你想要资金支持,你怎么办呢?很显然,你的作品就很大概率就得夭折。

举个实际的例子吧,《狐妖小红娘》这部漫画(也有动漫视频)现在在国漫的人气挺不错的,创作团队也靠用户的付费活了下来,但在早期,这部漫画的创作团队其实过得是比较悲惨的,要是没有后来腾讯动漫的支持,这部漫画早早就夭折了,那还来今天的局面呢?

我以前在起点看到一部小说作品,作品本身其实还不错,前期的免费更新也蛮多的,但是起点那边一直没与他签约,一直等一直等……后来好像是等到签约了。但是,如果迟迟没签约呢?多半要玩完的,因为,没有多少人等得起的——刚开始搞创作的人所带干粮往往是十分稀少的。

不知道大家明白我的意思没有?我的大概意思是说:

作者与平台签约这种模式虽然可行,但是其限制性是极其厉害了。

6
嗯,饶了这么大一圈,该说说真正的正题了,即,3.0的内容付费是这样的。

与2.0的模式相比,内容付费3.0的一个特征就是:去中心化——熟悉区块链的朋友对这个词应该很熟悉。

如何去中心化呢?

前面说过,现在大多数作品都是平台给予支持(资金和流量等方面)。 内容付费3.0不是这样的,而是:

作品的诞生往往是大众支持下所诞生的,而不在局限在平台支持上。

可能还是有些抽象,举一个具体化的例子。

比如,你是一个小说写手(其他类型创作者也行),打算写一部小说,而这部小说也已经写了几十章节了,并且,小说也有了点小的忠实拥趸,但此时你囊中羞涩,眼看没有新的粮食下锅你就要饿肚子了,这时候咋办?

找平台签约?呵呵,他们觉得你写的太少了,字数不够,不愿意给你资金支持,甚至,他们压根没打算搭理你(平台小说太多,他们要先处理那些更高人气的作品)。这个时候,在3.0的模式下就可以如何选择了:寻找普通人的支持。

在这个场景下,就是,找到那些对你作品认可的人,告诉他们你想继续把作品写下去,需要支持,而后与他们签订合约(准确的地讲,是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 做好利益的分配——比如,告诉他们,你们今天支持我10万元,我把这部作品日后收益权的10%卖给你们——也许不是10万这个数字,但是,如果你的作品本身能吸引他们,他们是愿意给你钱的,因为对他们来说,这是投资,是有利可图的。

这就是我所说的“去中心化”:由原来单方面(中心化)的支持变成“碎片化”的支持。

7
不过,可能你会问,现在这样的情况为什么没有出现呢?

要做到上述的描述的场景,最关键的一点是:大家都是信任那个合约的,不能随意反悔。而要实现这个就需要有一个可信的环境和系统。

上述只是一个去中心内容场景的举例而已,在后续的推测中,这种“去中心化”的方式将在许许多多的内容产品上出现,作品的资金上可以“去中心化”、流量方面可以“去中心化”,作品的完成也可以做“去中心化”……如果按照曾鸣教授的话来说,这种去中心化的内容方式有助于“网络协同”的大幅度提高——更可能是几何数的提高“网络协同”的效率。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这是推测,区块链的智能合约下是否真的能促使“内容付费3.0”的诞生我虽然有点思路,但还不够清晰,于是,看文时请小心对待。


时间长度:210分钟

文章长度:2400字

PS:曾鸣教授的《智能商业》是本好书,我拿到手读了些,挺烧脑细胞的,不做点输出恐怕难以吸收,于是,有了今天这篇文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