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

2018-08-09  本文已影响101人  琬如雨林

2018.7.11

第二十章 阅读的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

去年暑假接触到这本书,当时在家,看的是电子版,今年读的书也比较多(看图三),有必要再重新阅读一下这一本经典的书,它是我的老师

高中阅读的书籍大多是文学,但是上了大学我发现图书馆里有好多我喜欢的哲学书,然后偏向于看理论了

我想,文学书是启发我喜爱哲学的最重要的读物了,文学就是有趣的哲学哈哈哈

《形而上学》罗辑思维很强,我从头到位规规矩矩地读,也思考着文章,最重要的词汇“本原”,顺着它我想阅读《元认知》一书,这也是理论书籍,但想想,还是形而上学习,先把骨架弄懂,说不定就可以看到书里的魂。

今晚我把《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目录打出来了,如图二。

主题阅读的五个步骤:

1.找到相关的章节

2.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

3.厘清问题

4.界定议题

5.分析讨论

看完今天的章节,我感觉自己回到了小学时代读语文的时候,那时我最喜欢语文了,语文的课后习题经常有一个问题就是“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还有一类就是“请根据文章的主题想象一下文章结局,写出不少于几百字的文章”

原来在小学时代我们就有被刻意练习这种思维了,看来要好好地重新拾回小学时代的学习思维模式。

不进则退,形而上学习,加油!

2018.7.11  图二 2018.7.11 图三

2018.7.12

《如何阅读一本书》第四篇

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

心智就跟肌肉一样,如果不常运用就会萎缩。

2018.7.12

2018.7.13

《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篇

对主动与弹性的重新定义

2018.7.14

《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章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我看到的框架:

一.

What?主动的阅读

Why?阅读的目标

How?阅读就是学习

二.

每一部分层层加深,内力是往上增的趋势,我有种被扶上去的感觉,很喜悦。

昨天对阅读的理解就是有弹性的主动阅读,今晚再次看第一章,感觉还可以加深思考。

阅读如果是个名词词组,那我会理解为一种状态了,要理解还需要加上在状态的感觉,让身体有感觉,全身细胞充满活力。

阅读的状态大概就是:

真正的感觉+灵动的画面

作者说出了学习的两种方式,我觉得它们可以一起用,不过,恐怕我现在的能力还不能够驾驭得了,慢慢来吧!

2018.7.15

第二章 阅读的层次

第三章 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

第四章 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看到第二章的题目后,我就想阅读的层次是什么?

我的初步思考是:

1.粗略读,了解大致内容

2.仔细读,思考段落与段落的关系

3.关键词地读,串联出主题来

我就带着我的答案开始和作者给出的答案作比较。 嗯,要大胆地拿来

作者认为可以分为四种层次阅读

1.基础阅读

2.检视阅读,短时间抓住书中重点

3.分析阅读,全盘完整优质最好的阅读

4.主题阅读

看完作者的思考,我发现自己的这种思维还处于小学阶段,小学语文老师真的是给我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可惜,我没把握住,现在才意识到。看完第三四章的基础检视阅读介绍,心里更不平静了,我初步思考的层次仅限于作者的这两个层次的阅读里啊

基础阅读的四个阶段:

1.阅读准备阶段

2.会学习读一些简单的读物

3.快速建立字汇的能力

4.精炼与增进前面所学的技巧。

基础阅读的第三四阶段就是指我初步思考的第三四层,赤裸裸地暴露了自己。

两种检视阅读:

1.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

2.粗浅的阅读

没想到我在图书馆挑书的时候用的方法叫做检视阅读。

阅读的本质是一种怎样的活动呢?

接下来我又该怎么做?

思考进行时。。。。。。

2018.7.16

第五章  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这本书真的是手把手教我阅读的老师,太感谢遇到这样一位有言胜无言的老师。

支持我晚间阅读还有给予我建议的秀燕姐,给了我很强的力量去思考,给了我自信去表达出来,点拨了我一两句我才恍然大悟,真的是太感激秀燕姐,能遇到一位这样的老师真是我的荣幸

①自我

②要求

③自我要求

好了标题被我拆成这三部分,先思考这三点是什么,然后再思考怎么做,接着开始参考作者的了

昨晚的阅读让我明白了拿来的重要性,要敢于拿来,不要闭门造车,拿来主义,暴露自己的水平,然后批判自己,最后纠正就好。

文章的思路是这样的:

每个小标题都是层层加深

1.自我要求的前提,要懂得提出四个基本问题

①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②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③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④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这个四个问题也是层层递进的,我不想按照这样的来,或许我看一种类型走没接触的领域的第一本书会完全模仿作者给出的步骤来,但是为什么就不能反着来呢?先让自己主动与书产生关系,好像更有意思些!

2.自我要求的标准第二层:要主动阅读书中的言外之意

话中话,写成书的意义就是能让读者反复思考和消化,然而,爱说话,也要学着像书一样,要言之有物,不要浪费口水,要成为经典。就像写成书,要有厚度,深度。

忍不住就联想到了写书和说话上去了

3.自我要求第三层:善于做笔记

做笔记,写的是心理变化过程,与作者不一样或一样的想法,写的是认知的认知过程。

作者稍稍介绍了三种做笔记的方法

①结构笔记

②概念笔记

③辩证笔记

4.自我要求的第四层:形成阅读习惯

这是最自然最高的一个层次,习惯是第二天性。

看到最后我发现,感受很重要,就像做瑜伽一样,要会感受身体的感受,阅读也是一个道理,要懂得去感受作者的感受和感受自己阅读的感受,我想这个就是自我,要求就是要感受,也对应我最初的理解“自我要求”,这个也是我与作者不一样的想法。

我还没达到这个境界,得慢慢培养,总会为出个痕迹。

2018.7.16

2018.7.17

第六章 一本书的分类

这一章作者的思路是:

Why-What-How

一.Why  为什么书籍分类很重要

1.分析阅读的第一条规则: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先知道。

2.不同类别的书籍想表达的知识也不一样。

就像我阅读这一本书一样,这是一本实用性的书籍,有非常详细的方法,要仔细辩证地刻意练习,将自己之前所思所想的给列出来之后,再进行实践,再一步一步升级自己的阅读能力。

二.What  书名带给我们什么信息,我们能学到什么

1.我们可以获得基本的资讯

2.书章节的标题会放大书名的意义

3.书名有时会让书籍分类比较容易些

三.How  怎么判断书籍类型

1.实用性作品:

“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如果我们想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利用它”

“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的技巧”、“如何……”标题字眼

“应当”、“好”和“坏”、“结果”、“意义”

2.理论性作品:

(1)“这是什么”

          “是”、“应该”、“没有”、“应当”表示的是某件事情是真实的

(2)历史、哲学与科学

这三类按照传统的分类一般会被分为理论性文章。

哲学与科学的区别:

超乎你日常、例行、正常生活的经验,那就是科学的书。否则就是一本哲学的书。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e944ad198470

2018.7.18

第七章 透视一本书的前半部分

(陪伴家人,时间过得很快,哪怕时间不长,用心阅读也是要的。)

我是这样理解标题:

这好比拿着显微镜去研究细胞一样,然而对于阅读书的“显微镜”又是什么?

我认为书的“显微镜”即是思维认知。

分析阅读的第二个规则:

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要明确这本书是要干什么的?

第三个规则:

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有骨架才好添血添肉,作为读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书中的骨架抽出来!

2018.7.19

https://mubu.com/doc/3225Oia-GA

第七章

昨晚阅读就一直认为,我抽出了书中的骨架就好了,但是,今晚的想法再次升级

想问问自己,为什么昨晚就没想到?!找到一个点最高不要太兴奋,在这种情况下最容易忽略了事情的本质。

找出了骨架,还有要明确我舔的是什么血什么肉,要配得起这套骨架,不然也是白搭啊。

本质导向。

好书慢慢咀嚼。

2018.7.19

2018.7.21

第八章 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前半部分

一看到题目我脑袋立马蹦出来两个词“定义”和“概念”,前段时间分享了如何下定义,老师结合了生物的知识对一个东西进行下定义,方法确实很新颖!

1.词义和单字

当一个单字使用得没有模糊意义的时候,就是词义了。

没看到这个小标题前,我想的定义都是词组定义,一种东西的下定义,却没有思考到对本东西的定义,定义本身的定义。貌似有些局限了。

2.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的规则一:

找出重要单字,透过它们与作者达成共识。

要有共通才能共识。单字举足轻重,要思考清楚。

作者分得很细很细

我就没想到,慢慢地我的视角开始变化,一开始的以未来我也要出书的心态来看这本书,到现在的以如何好好说话的视角来阅读书,最后变成了两个视角共用,还有就是最后最后的视角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是文章的核心中的核心。

慢慢找出共性,与作者一起努力。

(PS:琪姐自制酸奶很好喝,谢谢琪姐)

今天累趴,晚

2018.7.21

2018.7.27

第八章 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

1 单字和词义的区分

2 找出关键字

3 专门用语及特殊字汇

4 找出字义

这篇的重点和我之前读的《形而上学》谈到的观点有共通的,“所以是的是”这个我在其他书,或者在公众号文章里阅读到的内容都是对这个词的诠释。

这可能就是我要的源头。

第八章仅仅是阅读的第二阶段里的第一个规则

第二阶段的规则通用的两个步骤是:

1 处理语言的问题

2 超越语言,处理语言背后的思想涵义

也就是文法与逻辑的相结合来思考文字与词义之间的关系。

(断了几天,不过接下来就有整体性的时间可以阅读书籍了)

2018.7.27

2018.7.29

第九章 判断作者的主旨

https://mubu.com/doc/3225Oia-GA

1.生意的世界和阅读的世界的不同就是逻辑顺序不同,其他大同小异。

2.前面的章节到第九章,层层剖析。

共识☞主旨☞论点

字☞句子☞段落

3.不仅仅要满足好奇心,更是要看清作者的思想和自己的想法。

4.自己最弱的一点也是最容易忽略的一点是:列出号码,找出其间的相关性。

最后,有一个疑惑就是文法和逻辑怎么来练习呢?

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教我们如何阅读一本书,还有其他东西的浮现,若隐若现,我也不敢确定是不是我想的那样……

如何阅读一本书 是其中的一维,应该还有其他维度,再思考吧。

2018.7.30

第十章公正地评断一本书

https://mubu.com/doc/3225Oia-GA

我发现简单的东西都是相通的,简单的东西,要牢牢地掌握,扎根再扎根。

这本书,真的是大道至简。

有趣

我用幕布构建的结构是作者给的,等到了全部阅读完,充分掌握作者传达出来的知识后,我将重新构建属于我自己的。

一开始我是对书感兴趣才阅读的,但是现在我对作者很感兴趣,感觉作者好厉害

慢慢琢磨~

早上搭地铁看到的小细节“礼之用和为贵”好喜欢,旁边还画有中国风的画

下午加油啦!

2018.7.30 2018.7.30

2018.7.31

第十一章 赞同或反对作者

1.化抽象为具体,“总是”“一切”这类词语,很果断,要准确说明某件事,要具体化,具体到某点,以防伤害到他人。

2.四种评论,注意:论点+理由

3.时刻问自己:

“这是真实的吗?”

“有意义吗?”

4.看到了作者用到了“同理心”一词,没想到阅读也需要同理心。

(越面对越有力量)

2018.8.1

第十二章 辅助阅读

没想到作者会专门拿出一章来说辅助阅读,在此之前我都是拿着其他书、字典和经验来阅读我喜欢的书,可能是习惯了,也没有注意到,但是今天看到了作者系统地罗列出来辅助阅读一般有四种:

①相关经验

②其他的书

③导论与摘要

④工具书

还专门对“文字”和“事实”两个词的诠释,这些都是我以前没注意到的

我要去做的是:

①对已经熟悉的事等进行整理,整理成套,整理成一个可实施的系统,而不是散散的知识碎片。要有骨架,要有血有肉。

②有意识地生活

(八月,送给大家一首歌)

I want you to have it all.

2018.8.2

第十三章 如何阅读实用型的书

两种实用型的书:

①为了说明规则的书

②阐述形成规则的原理的书

行为规则上的真理:

①真的有效

②这样做能带引你到正确的结果,达到你的期望

激起读者的情绪,文字情绪有趣

四个问题:

①这本书是在谈些什么?

②找出作者想要你做什么?

③内容真实吗?

④这本书与我何干?

这一本书是实用型书籍,书名很精炼,全书围绕两个东西开展,一是如何阅读,二是读什么书怎么读?全都在书名就可以明显看到,非常明确。

艾德勒和范多伦应该是非常棒的读者,认知程度很深,能在一个点上挖成一口井来,我除了佩服,就是要学习和行动起来。

(昨天想删掉一些人,就是心里的坎过不去,因为一条朋友圈的评论,我开始怀疑我加的好友是不是真的?怎么是这样的?在想不明白的条件下我听不进木头说的,但是,冷静下来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做自己就好了,太在意外在的评论而忽略了甚至怀疑自己就太伤害自己了,有某个人某件事的不开心会马上激发我的反思,感谢遇见任何人,任何事,遇见就是对的)

2018.8.3

第十四章 如何阅读想像文学

1.“要分析美丽,比美丽本身困难多了。”

本质就是本质,再分析本质的本质恐怕还需要再下一番功夫了。

2.“不要抗拒想像文学带给你的影响力。”

感觉写想像文学就是一种享受,抗拒感受就无法身临其境,自然无法享受到作者的享受。

我想,《西游记》会符合这一章,决定将它列入我的阅读库里,再次细细欣赏经典小说。

3.文字是活的,灵动的。

4.想像文学阅读的一般规则:

①想像文学作品进行分类

②抓住整本书的大意

③简化大意,要明白各个部分如何被架构起来

5.小说的各个要素

(在每一天中都要面临各种选择,大到选择人生的路,小到选择吃什么。无论做什么选择,选择了,就不要再自责,坚信自己的抉择,错了,改改就好。)

既往不恋,纵情向前。

加油,女孩

昨晚没帮到你,很遗憾,我内力还是不够,嗯,得好好加油才行。

2018.8.4

第十五章~第十九章

越读越嗨

真是一本有趣的书

看到诗的部分,忍不住去找我写的诗。

好可惜,我的处女作因为贴在了书桌上太久了,模糊了,第一首自己写的诗(那是在初中写的)随着时间也消失了,四年前写了第一首古言诗,我也不知道我当时写的就是古言诗,稀里糊涂发给了小黑猪看了,上大一也写了一首《换岗》,竟然得了奖

在这本书中,我感受到最多的就是要主动和用心,主动捕捉,用心领悟,端正态度。

我无敌佩服作者,简直像妈妈一样,很耐心地讲解,这也是我好奇的点,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为什么这么耐心?为什么呀?

在书中第152页提及到还原时间背景的重要性。

这本书出版于1940年,那当时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背景?

查了百度才知道,原来当时美国的各类人无论是学生还是政府人员在阅读这一方面是比较缺少指导性的教育,这是两位作者出版这本书的初心。可见初心有多纯粹它发挥的威力就有多强大。这本书已经过去78年了,天哪,对我的冲击还是那么大。

要是能早点遇见这本书就好了,还没上大学前,我都被一个观念所束缚着,那就是“读书”就是“书呆子”。

大学,我人生的转机,丢掉了很多固有的思维观念,重新找回了自己,不用偷偷摸摸看书,在书中也寻到了乐趣~

下一阶段☞整理这本书

生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