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启蒙我的作家是谁?
说实话,看到这个题目,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一个具体的人名,不过,很多书名在我脑海闪过,所以,我写一写影响我的书吧?
我从小就是一个和书亲近的人,因为母亲是个书虫,所以家里的书特别多。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会给我买很多绘本,在那个年代,真是非常舍得花销了。母亲总说我小时候特别好照看,刚会坐的时候,只要在炕上扔一堆书,她就可以放心的离开,因为,我会一直乖乖的坐那看书。
在长大一些,识字多了,我就会随便从母亲书架上拽下来一本来读,虽然,很多一知半解,但是,阅读量上去了,见识也多了,所以,小时候,我比同龄人知道得更多,上学后写作文也轻车熟路。
要说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书,我想到的第一本是一本小人书,还记得那是我6岁的时候去北京,母亲给我给我买的《三千里寻母记》,那时候,真的是爱不释手啊,读了好多遍,非常非常喜欢。可惜,只有一个单册,不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
第二本我印象深刻的书就是《鲁滨孙漂流记》,小小的一本,对7.8岁的我来说,读起来太方便了。我真的是太爱这本书了,记得曾把它别在裤腰上,然后出去“探险”,其实,不过是在院子里玩罢了。鲁滨逊的奇妙经历真是深深地吸引着我,经常梦想着能出去探险,所以小学六年级时真的成行回来被狠狠揍一顿就是后话了。
我人生第一个阅读巅峰,是高中,那时候贝塔斯曼书友会正盛行,班里很多同学买了书之后就互相传换着看,可以说也是蹭着读了不少书,记得有水均益的书,水晶头骨呀,人间四月天呀,但是,我最喜欢的是余秋雨,一本《文化苦旅》让我周游了世界,原来我们还可以这么旅行!之后,陆续读了余老的书,当时还想要全部搜集齐呢。2000年处网络文学刚刚盛行,那时候有一本非常火的书叫《第一次亲密接触》,我去外地某个城市(忘了讲,我家在一个非常偏远的边陲小镇)回来买了一本,真的是全班传看啊!记得我还在书里夹了一张书签“僧多粥少,万望珍惜”,然后同桌还在后面补了一句“狼多肉少,望狼珍惜”,现在想想也是美好的回忆了。高中的时候养成了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就是读书摘抄,到大学毕业的时候,手写的摘抄本就十几本,摞起来一米来高,也是一大笔财富了。
上大学时,我才终于拥有了图书馆,真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那时候,我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图书馆。正是在那段时间,我读了王小波,读了余华,读了曾国藩,也读了一些外国名著。可惜,工科学业紧,还是读得太少了,对于拿一本小说在寝室读,已被同学视为异类了。上大学时,养成的好习惯就是逛书店,学校图书馆一楼的书店,是我常去之地,熟到上了什么新书,我一眼就能看出来。渐渐图书馆的小书店不能满足我了,我开始去校外的书店,从周边的到有名的,最后常去的是那座城市的最大书店。直至今日,我每到一个城市,第一件事,就是到这座城市最有名的书店去打卡。截止目前,最喜欢的是苏州的《诚品书店》。
参加工作之后,读书就不那么密集,也功利了些,多是些和工作有关的书籍,读书的乐趣没了,手写摘抄本也没了。没有了精神食粮的日子,感觉灵魂都是空虚的。大概从2014年开始吧,顿悟了,又重拾书本,开始大量阅读,庆幸的是,这时候有豆瓣,读书之前可以仔细甄选,避免踩坑。这阶段读了很多经典好书,感觉整个人生都升华。
写来写去有点跑题,好像变成了我与书的故事了…最后,强行拉回一波主题吧,讲讲喜欢的作家带个我的震撼时刻。最震撼的,迄今为止没有之一,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里面有几篇写音乐有关的故事,这真的是我人生第一次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到了,通感。就是,我仿佛听到了音乐,尤其是有一段写管风钢琴的文字,我仿佛正现在钢琴下面,仰望着乐符喷薄而出,回旋向上,全身被音乐震荡得通透……这感觉太奇妙了!至今我非常庆幸的是,第一次读到这本书就读到了这一版,因为后来再次寻来别的版本重温就完全不是这种感觉了,才知道对于外国作家来说,翻译简直太重要,也促使我萌生好好学外语,读原版书的欲望。除了茨威格,还有奥维格,读《动物农场》时真是拍案叫绝,还有《1984》的震撼。再一个人不得不提就是马尔克斯,第一次读《百年孤独》用kindle,不方便回看,真的是读的我太痛苦,那么些人名…但是,也真的是太精彩啦!之后还读过《霍乱时期的爱情》,大师就是大师。另外一个人,毛姆,《月亮和六便士》,文艺青年都知道。其他几部作品也都非常赞。不过,我对另一位文青追捧的作家——村上春树不太感冒。除了,他写的关于跑步的那一本。
好了,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居然1800字了,我也是佩服我自己。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