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人生是一场行为艺术
我特意没有去百度,而是想先讲讲我认为的行为艺术。
就是去身体力行的践行某个自己笃定的、认为有意义的、甚至可以让很多人看到知道的事。
有人一听,这不是废话吗?谁这辈子不是在自觉不自觉的坚持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东西呢。
不过啊,我不介意为这个世界再展示一种可能性。
也许更像是一种活法。
就是一种对消费主义给我们灌输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有所质疑的活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9436102/b1cbd50651edab6a.jpg)
大学开始接触淘宝,东西越买越贵,但真正的收获却不那么尽如人意。
只是熟知了点大牌的名字,勉强找到了一些相对适合自己的穿搭风格。
但同时带来的是深陷这个评价体系的疲惫与狼狈。
![](https://img.haomeiwen.com/i9436102/97bddda9493a0fae.jpg)
感觉自己是个越来越同质化、越来越无聊的人。就像网红们千篇一律的脸和公众号千篇一律的爆款文套路。
同质化的还不止这些,都市男女的约会三件套、说走就走的此生必去圣地、开咖啡馆或者蛋糕店的梦想、每个人都一样的北欧风家居小饰品,朋友圈打卡般的欧洲游照片。
![](https://img.haomeiwen.com/i9436102/d46476f7f123b5cb.jpg)
吃喝穿戴的事情因为践行的多,所以更容易产生感悟。旅游相对少些
去北京、上海,感受到的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吃些网红餐厅和厉害小店,换个地方逛商场。或者换个地方看话剧。所有的游览之处都充满了消费的味道,而商品有时候还是一窝蜂的一致。
不懂历史,也不懂人文。只是走马观花的看,脑袋空空,被一个个消费后短暂的获得感所挤占。
![](https://img.haomeiwen.com/i9436102/6b9cd674b76e8df6.jpg)
去完南锣鼓巷看着那些造作的小店以及体验了胡同民宿争先恐后的状态后,
我彻底颓了!
我想照片以外的世界其实是一片荒芜的吧。
这些东西令我颓丧,打不起精神,失去了热情。
我试着反抗这种被教导的“好的”生活方式。
然后作死的尝试就这样开始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9436102/b5982829033c6d9e.jpg)
1.自己创作一个头
出去剪个头发现在已经到了200块左右的水平,
但是每次不管我怎么跟发型师说,
最后出来的样子都是一个模板式的样子,
我总是看不到我自己的影子,
所以我决定开始自己剪头发,
长发剪成齐齐的妹妹头,
然后又开始作死剪层次,
最后一个不规则的短发终于出现了,
虽然有杵头杵脑的生硬剪切痕迹,
但是我意外的满意,
因为我看到了一点点我自己的样子,
被露出来了。
随之而来的还有随意处置自己身体的畅快感,
觉得自己潇洒又强韧。
如果看到这里你很想骂我戏太多,那也行,
反正就是心潮澎湃,感觉贼棒,
很可惜,发量有限,
不然我很可能为了这种爽的感觉,
一直狂剪头发。
真的,自己剪一次改变比较大的头发,
你值得拥有!
![](https://img.haomeiwen.com/i9436102/1c280ff09c8756a8.jpg)
2、买一件不主流的衣服
如果你是习惯于穿衣得体的人,
可能此刻你可以审视一下你关于“穿着得体”的定义。
也许它来自于最新的大牌时装发布会,
也许它来自被大家所公认最会穿的超模们的私服穿搭,
也许来自你对于每一个场合你自己应该呈现的身份和气质的定位转换成大家共同认同的服装语言的表达
可是大家共同认同的服装语言,就类似于“礼”这样的东西,又是什么呢?
遵守它,不遵守它又会怎么样呢?
这个问题应该去尝试,
不是为了反叛现有的“礼”而故意走到它的反面,而是一个来自于你的思考后的穿着。
我想这可能是一场反对“有用”的运动。
我们抛掉了为了方便沟通而共同遵守的认知,即我们不需要那么好的沟通,我们不需要那么了解对方的身份
也没有标签,
每个人都是一大团看不清的迷雾。
哈哈,真是唯恐天下不乱啊。
![](https://img.haomeiwen.com/i9436102/66312f86c8eb432c.jpg)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