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围观知乎大神采铜,我获得了这3个人生精进法则

2019-06-17  本文已影响0人  婉君不走琼瑶风

周日,采铜老师来苏州签售,我带着迷妹追星的心情到场围观~

采铜老师以“如何做一个终身学习者”为主题,分享了《精进2》的创作思路。在短短1个小时内,干货满满,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结合自己的涉猎以及感悟,我想选择其中这3个“人生精进法则”分享给大家~

1.终身成长源自内驱力,而非外在要求。

在得到APP里,罗胖一直在强调:和我一起,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是一个人不被时代打败的行动指南,但很多人都忽略了这四个字的真正动因——内驱力。

什么是“内驱力”?


就拿朋友圈里的各种打卡来说,尽管很多人都在做,但大家的出发点确实是不同的。

有人是为了获得某种阶段性的奖励,比如有的英语打卡满365天可以返还学费;有人是为了不落伍,“因为大家都很努力,所以我也要坚持做点什么”;还有人跟自己过不去,比如我之前写作日更打卡时,就想看看自己可以坚持多久;当然还有人特别单纯,就是为了记录自己的成长轨迹……

在这其中,最容易放弃的应该是第二种随大流的人,因为他们的打卡的动力不仅是外在的,还是最飘忽不定的,也就是某一种流行趋势。

我就知道不少这样的朋友,今天打卡英语,明天打卡写作,下周打卡手绘……但是短短的7天或者21天过去之后,他什么习惯也没有养成,只是圆满完成了打卡作业。

所以,想要获得长久的成长动力,动力的源泉一定是来自于内心的正面的期待,比如你每天读书1小时,不是为了打卡,不是为了赚钱,只是想单纯地满足自己的求知欲。

你做一件事的目的越单纯,就能坚持的越久。甚至因为这件事本身就能给你带来很大乐趣,因此根本不能算作“坚持”,而是如呼吸和睡眠一样自然而然。

2.知识的价值,体现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结。

读《好的孤独》时,陈果老师分享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普天之下没有什么新鲜阅历。

我们每一天新学到的知识,新掌握的经验,放大到成千上万人的圈子里,一定有相似甚至是完全相同的。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知识呢?在需要的时候上网搜索不就行了吗?


当然不行。

因为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存在”,而在于制造知识之间相互联结的“灵感”。

比如鲁班发明了锯子,灵感来源于深山老林里一种锯齿状的野草。他把大自然里本就存在的东西转化成了工具,相当于他并没有发明什么,只是做了“知识的搬运工”,把锯齿状的东西搬运到了锯树的劳动场景中。

每天被野草割破手的人不计其数,但最早产生这种知识联结灵感的人,就是鲁班。

而他之所以能获得这样的灵感,一是因为他了解了劳动的需求,砍树很麻烦;二是因为他巧遇了锯齿状野草,知道这样的结构很锋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他能够在脑海里把这前后两者作为“问题”和“答案”联系起来。

掌握了这样奇妙的知识联结,我们就能用来源于自然的大道理,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麻烦。比如面对家庭矛盾,你能想到《非暴力沟通》;遇上熊孩子,你能用上《正面管教》。

把原本就存在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场景中,甚至创造出跨越行业和学科的全新联结,能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面对繁复多样的难题,达到“万物皆可盘”的地步。

这就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意义。

3.最佳心态:受得起褒扬,也禁得住诋毁。

整个分享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桥段,并不是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干货,而是采铜老师略带“傲娇”的,字正腔圆地逐字阅读读者群里写给他的反馈。

除此之外,尽管我个人觉得《精进》系列写得很好,深入浅出,又带给我们很多思考的空间。但千人千面,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评价事物的标准,实在是无法做到尽善尽美。

在褒扬和诋毁的两极之间,最佳的心态就是平和接受——受得起褒扬,也禁得住诋毁。

在从小就被教导“满招损,谦受益”的环境里,一个人能真心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褒扬,还能很自豪地把赞美公之于众,这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

很多人对于自己的优秀是不自知的,我们习惯性“仰视”,于是,无论是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上,都不能坦然接受自己的优秀,总是把自己跟领先的那一小撮人比较。

同样的,面对一些批评和质疑,不管它是合理还是无理,我们的好心情总是会被打败,不太容易以平常心去对待。

面对略带夸张色彩的赞美,摆平心态去看待;面对忠实可靠的建议,花心思去汲取其中的精华和提点;面对键盘侠的批评,不如换个角度想想,至少对方也花不少时间关注了你。

心态平和的去接受各种各样的声音,一个人精进的速度往往会更快!

我们不一定要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但是一定要努力成为自己欣赏的那一类人。

带上发自内心的渴求去探索知识,具有创造性地制造知识点之间的联结,同时尝试用平稳的心态去面对宠辱。

成为一个更厉害的人,从每天一点点的精进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