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庄子·心得》(一)
年轻的时候读不懂庄子,读懂的时候才发觉庄子才是真正的智慧之人。
在教授《逍遥游》之前,重读了于丹《庄子》心得。记得当年百家讲坛栏目红极一时的时候,我追着听完《庄子》,其中的深意也只能是惊鸿一瞥。
曾经觉得庄子离我们很远,他仿佛是一个天外“仙人”,不食人间烟火,不问世事恩怨。再拿起这本书,心里竟有说不出的感慨。感觉沉甸甸的,有许多要读的东西,有许多要感悟的内容,有许多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影子。当你觉得无论可走的时候,回头一看,庄子老人家正站在路口冲着我们微微一笑,指了指前方的路。
“儒家给我们的是一片心灵的土地,这一片土地需要一步一步丈量过去,它教给我们的是一个人的社会人格的实现。道家给我们的是头顶上一片心灵的天空。”
图片源自网络滚滚红尘,我们最需要的就是这方天空。这和他的生活态度有关,他不愿意去和那些诸侯交往,他要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他是一个非常傲气的人,也是一个很有性格的人。
庄子的智慧在于把一个跟深奥的道理融进一个个小故事当中,你读完故事稍稍想想便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倘若你再花点力气琢磨一番,便能有一种一拍脑袋的恍然大悟。
最佩服的是,他对生死的态度。庄子可以说是真正参透生死,浪漫达观的人。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妻子死的时候,庄子叉腿坐在地上正敲着瓦盆唱歌。周围的人很不解,认为自己的妻子死了,不悲伤哭泣就罢了吧,怎么还能唱歌呢?庄子笑着说妻子也是回归到自然中去,他徜徉在自然的怀抱中,她自己也很开心吧,为什么要悲伤呢?
图片源自网络想起年初闺蜜离世的时候,我伤心欲绝,在葬礼现场嚎啕大哭后,我再也没有因此掉一滴眼泪。每当我走进大自然,看见绿树花草的时候,聆听潺潺流水的时候,一阵清风拂面而过的时候,天空中飞鸟掠过的时候,一轮明月高悬的时候,天上的星星在眨巴眼睛的时候,我就觉得是她,是她来看我了。我们在自然的怀抱中合二为一,彼此都静静享受“在一起”的静谧时光。
我想这便是庄子给我的启迪,让我能从长久的孤独和痛苦中走出来。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终究有一天,我们都化为天地中的某物,长久地存在于天地之间。
有人或许要说,那是他面对别人的死亡才能做到如此的坦然吧。事实上,庄子对生死的态度,更多的是体现他对自己死亡的“安排”上。庄子快要死的时候,弟子们准备厚葬自己的老师。庄子知道后说:“我死了以后,大地就是我的棺椁,日月就是我的连璧,星辰就是我的珠宝玉器,天地万物都是我的陪葬品,我的葬具难道还不丰厚么!你们还能再增加点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古人讲究厚葬,这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活着的人的“一种体面”。众多弟子要表达对老师的尊重,要表达作为弟子的心意。但这显然不符合庄子的心意,或者说没有真正读懂自己的老师。
图片源自网络今人似乎更害怕死亡。我们每一天都活在担心与恐惧之中,无法预知未来的生活变化,不知道家庭会遭遇什么变故,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甚至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我们惶惶不可终日,惴惴不安又小心翼翼。尤其是,人到中年,生活的一地鸡毛常常让我们疲惫不堪,父母年老需要你的温暖与照顾,。孩子年幼需要你的关心和培养,夫妻俩还需要为生活四处奔波,不管是哪一个人都撑起着你的这一个家,哪一个角坍塌,你的家也就无法自保。
可是,这样活着又有什么质量?庄子给我找到了最好的答案。
活着的时候顺遂心意,死去的时候融为自然。对生命最大的尊重就是好好活着,有生之年做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当我们活着我们的亲人活着的时候,我们要好好爱我们自己,好好照顾他们,让她们享受生活的质量,享受家庭的温暖和乐趣;当我们要面对死亡的时候,或者我们的亲人朋友要面对死亡的时候,顺遂死者的心意,不被世俗所纠结,不留遗憾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