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婚姻育儿散文

生活的坎

2018-08-02  本文已影响30人  顽石的青果花园

聊完工作已是深夜,没有了睡意,五宝哥也是随我,我稍微有点动静,它轻则睁眼眯我下,多半会起来看我在干嘛。我对五宝宠溺过深,好在它对我仅是依赖,别的,我对它没有要求,它对我也没有。当然,小家伙也会发脾气,比如我拖着不带它出去巡视领地,它就会哼唧,是那种不依不饶的哼唧,我会整理好东西陪它走一圈。现在天气很热,它又那样懒,又是那么爱亲近人,通常白天里就是在固定的地点走走,解决下它的个人问题,到了夜里,要是它意愿强烈,我就带它兜一个大圈。

我很容易让它释放天性,快三岁了,就学会一个卧下,谁让人家表情丰富呢,还不惹是非。我给五宝哥拍了很多照片,都保存起来,从开始到现在一张一张看过来,真能看出来它的成长,连表情也都比一开始成熟多了。想起了《小王子》这本书里王子和狐狸的情节,驯养和被驯养,我和五宝大概也是这样。

上学时我还是看了些书的,好在我不求数量,每一本都花很多时间,不是看的慢,而是用很多时间去思考,而且多是看完了再去看序言里别人的解读,我不喜欢一开始就带着一种观念去读,这样就会刻意去捕捉相似相同。读书的方式也有一个转变,以前读三国演义,会去炫技,记住人物的身高形态,好在聊天时逞能下。很早开始读冯梦龙的《智囊》,几遍之后,就像电影里张无忌跟三丰大师学太极,忘的一干二净时才深有体会,我也是把内容忘了个差不多,但那些思考的方式烙印在我的身心里。

《小王子》是路笨笨介绍给我看的,那时候图书馆一楼刚好有卖。现在,去过很多书店,很少有那个版本的了。那个版本序言很短,封面还是很纯粹的,序言也很短,不像现在的版本,恨不得用半本的厚度来展示翻译者,而且在陶醉于自我的解读时,不忘了臧否下以前的翻译。

这本书,多读读还是不错的,我就想象过一个场景,孩子倚在我的臂弯里,我拿着书念给孩子听。如果那时候也要很忙,我就拿设备提前录下来,让我的孩子随时可以听。我也会读给我的妻听,她窝坐在长沙发上,听我给她讲书里的故事。

最近家里还是有一些事发生的,我倾听了每个人的观点,也很随心的给他们以理解。以前,扮演这样的角色,会觉得很累,那是因为我会不自觉的把自己的观念固定下来,然后以此去沟通,但结果多是徒劳无功,又让自己不堪其扰。再后来,我遇到很多总是阳光的人们,他们不只是表现的阳光,看问题也很阳光。最初,我以为他们是一种不得以的形式,是一种生存需要多于生活需要的迫不得已。久了,我发现,这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超然。

任何忍耐都是一种聚集,聚集就总会有无法承受的时候。很多时候,不是所有的南墙都有必要去撞,不是所有的三七二十三都需要去说透。所有这些我都归类于琐碎,之前我还是些许在意的,会不停的去讲,去表达,我甚至怀疑独处是一种问题。

就这样很长时间里会不自觉的否定自己,后果就是会把很多事无限的放大,然后躲避。有一阵子我照镜子,发现自己越来越像父亲的样子,脾气,状态心态,甚至一些习惯都在重复时,我真的怕了。我曾以为的不会不可能的延续,竟然真的无形中就存在了,我极力褪掉的色彩,居然越来越浓。不过,我只是一瞬间惊讶,没有过多去着急。简单笼统的拒绝,往往结果会变成不自觉的接受。

网上看过很多关于原生家庭的资讯,总体感觉都在努力割裂,似乎过去的一切都是罪恶,我不喜欢一群一群的氛围,因为在人群里,一旦有了一种默契的共同认知,个体要么无意识的跟从,要么懦弱的顺从,这种地方总会存在集体暴力。

上过一学期的变态心理学课,这个课告诉我,凡事有因,而多数人会深陷于现象和结果无法自拔。课堂上放过一个教学片,是一部电影,讲的是美军的一个黑人水兵,能力很强,却总是惹事,没人注意到底是哪句话哪类情形会让他这样。头头让他去看心理医生,他是抗拒的,几次三番后他试着去了,在私密的空间里他说出了自己不堪的过往,他说这些是无法跟别人讲的,但是就像包袱一样坠在心里,隐隐的存在,躲不掉。心理医生让他去寻找根源,医生说,为什么不去问一下那个人,也许答案未必会好,但至少面对了才会有一个确切的事实。没有戏剧性的结果,他回到很久之前的地方,回到那个不堪的过往,才发现他已经错过很多。

昨天和很多人聊了不堪,我就生在一个原生家庭,那里有太多无法讲理的事情,我曾也像网上的那些人们一样,抱怨,逃避,甚至去恨。我也有过另一个极端,就是完全丢弃自己,放下忍耐去接受。只是整个过程中我都在寻找一种方式,不因为他们而折磨自己,也不因为自己而去伤害他们。但是一切的前提依然是背负,但这种背负不再是负担,因为谁也无法选择过往。包容,很多时候不见得就是高姿态的容忍别人,往往就是包容自己。在没有你死我活只有你对我错的地方,拳头硬不过拳头,只有空才是最好,去也空,来也空,存在但不被注意,就是最好的状态。

谁又能躲到哪里去呢?当然躲是一种最直接有效的选择,但我选择正视,如果我无法让自己能超越的去看这些问题,只有简单的反对反抗,一定会让自己遍体鳞伤,一定也会让自己歇斯底里,但是那堵墙依然会存在,那个过往的世界依然在按照它固有的秩序去运转,那里的人们依然不以为然,依然觉得本该如此,没有什么比适应了习惯了认命了更能让人泰然。

生在农村,我也去触碰过那里的规则,从小到大我的任何超然的认知都是和着寡,应者少。那里是最本真的世界,我们以为的自我身边的不堪,其实那里的每一个人都在经历着,然而每一个经历着的人又都以言说别人的不堪为趣味,但是这趣味看似在取笑,何尝不是对自我不堪的掩饰和转移。那里也是一个围城,但多数人一辈子都走不出来,就像我父亲抗争了一辈子,也没有谁觉得他和别人不一样。城外的人们以一种高姿态来解读城里的人们,这何尝不是城里的继续,谁又比谁高级了呢?

我不再去触碰城里城外的对错,就像工作后,那些厉害的人们总是会说,任何问题的解决都不要寄希望于别人的改变,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对这样的话我开始也是抵触的,也会问一句凭什么。经历很多事后,觉察出这句话很对,我当初只是看到了改变自己,就以为必须是自己来适应别人,现在知道,这个改变更多是修改方法,是转换看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就像老家,如果对错是问题的根源,那么我要做的不是去争对错,而是不让争对错这件事发生。

如果以为主动就是低下,这样的面子要么很贵,甚至贵到要以年为单位,要么很便宜,便宜到一地鸡毛。

我知道我这样的认知讲给别人听,也会是遇到一堵墙,多数时候,对方可能根本不会去思考我到底讲了什么,而是第一时间注意到我和他们的想法不同,然后一切都是枉然的陈述。

希望事物变好,一定不是变成自己想象的样子,而是应该对比事物当下真实的样子。我知道理性往往会被讨厌,但是,有多少人以为是被别人折磨,实际上是被自己折磨着,确切说,是自己给了对方折磨自己的口子。

在不讲对错的地方,偏偏会都去讲对错,以为最后总有一个胜利者。而我想说的不在对错本身,而是一种在同样的氛围里全身而存的能力!

再不堪的氛围里,都有人过得幸福,一定不是他讨好了所有人,而是他不去触碰那些固有的无法改变的过往的沉积。对牛弹琴,错的也许是牛但痛苦一定是弹琴的人,换作是我,我会把琴谈给懂的人听,而你给牛的是它爱吃的草料。

一加一等于二的人们和一加一等于三的人们,如果要找共同点,一定不是结果,而是一加一的过程,任何试图去证明自己正确的行为,都是自找苦吃。我理解所有你们,可惜的是,你们总是试图让对方理解自己,却忘了让自己先理解了自己。

幸福有很多坎,有些坎必须死磕,有些坎可以迈过去,有些坎可以绕过去,还有很多坎其实根本就不需要去触碰,这些地方没有一处需要情绪,更多的需要智慧。

所以,我宁愿在别人面前糊涂着,也不让自己那么扎眼的存在,如果我对你的话很多,而且还多是无关对错的劝解,但愿会被你们珍惜。

永远不要和自己过不去!

有一个事业蛮好的朋友说,人生是一种修行,没有止境。

我挺怕皮囊之外的我在这个年龄就停滞不前,在精神和灵魂意义上死去。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没有尝试,经验能走多远呢?

这世界不管多么不堪,都还有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可以做,这是我在意的地方,这是我注意的地方,这是我中意的地方。

从我很阳光,变成我是阳光,未必普照,只是,无论谁在我身边,都能感觉到那份温暖。

生活的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