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资源小径
03教师成长资源小径(文/杨小洪)
帕尔默说:“教学的根本是学习的学生,而非教学的教师……有的学生另辟蹊径,越过上课的教师,既不靠上课也不靠教师,一样学得不错。”(帕尔默,p6)每每读到帕尔默这一段话,自己就有些激动,以为遇到了知音。
“文化大革命”十年,让我们失去了很多,但是它也留给我一件最为珍贵的礼物——自学的意愿与能力。
那年作文课学生的罢课,让我开始自己教导自己的反思之旅,但是引领我走出当时窘境的还是自己工农兵学员毕业后自学英文写作的不懈探讨。
记得当年学生罢课之后,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摒弃了教材至上的权威崇拜。但是如何迅速进行课堂调整,用什么方式重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当时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我那时刚刚从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到杭师大,外语系的老师还认识不了几个,更不要说向他人讨教。我只能靠自己。
情急之中,我想起了自己自学英语作文的经历。
我的英语学习,自75年进江西师大英语系开始。那时候的大学,“文革”风气正盛,教师还是“臭老九”,学员都是工农兵。在校三年,上课的时间勉强有两年,所开专业课程甚少,主要是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听力和英语语法四门。
78年毕业到中学教书,不要说英文写作,就是中文写作也不行,一封家信,往往要咬上一个上午的铅笔头还不一定能够完成。毕业后苦学了几年中文,唐诗宋词元曲楚辞诗经古代散文,每日午睡和睡觉前背上一段,但有体会赶紧付诸文字。当时自己想考英语的研究生,英文作文是一个必须克服的难关。没有老师,自己就一边读英文原版小说,一边摘录那些打动自己的句子,从中筛选精华进行模仿。渐渐地自己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模仿句子。下手的切入点是其标点符号所承载的内容与情感的节奏,思考的焦点是其动词时态和形容词所承载的观察视角,而其灵魂则是自己灌注到该句式里的生命体验。这样的模仿,要对范句的标点符号和动词形容词结构进行反复思考和揣摩,不仅要把握其内容和情感,更要把握其中的生活逻辑和认知逻辑,调动自己的人生经验,对于突破自己视野的盲区和拓展自己观察事物的深度和精度,都有很大的帮助。
那年学生的罢课,让我发现了走入内心世界资源的小径。
我如获至宝,认真地审视了自己自学写作的经验与当下情景的相关性,对之进行了梳理和提炼,然后从自己喜欢的《简爱》和《儿子与情人》的原版小说中挑选了一些与自己共鸣甚多的句子,迫不及待地带着它们重新走进了教室。
来自内心世界的资源不仅重新焕发了课堂的生命力,而且让我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那年的写作课,后来由一学期变成一学年,而我的英语作文教学,由仿写提升到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自行寻找范句,选题作文,教师课堂面批。每个学期,学生自行写5篇文章,反复修改,最后从中挑选自己最满意的3篇作为课程成绩。
这样一来,我的写作课就呈现出一道与众不同的风景。
每次上课,教室里只有三五个人,其中的一两人围着教师看面批,另外几个人拿着自己的作文在一旁耐心地等。那时自己穿透力还不够,一节课内只能改4-5人。我的课在上午三四节,几乎每次都要批改到下午一两点。虽然有些辛苦,但是看到学生满怀期望而来,又满心斗志而去,自己还是觉得挺开心。帕尔默说:“教师是有力量创造条件使学生学到很多很多的——或者有本事弄得学生根本学不到多少。教学是有意图地创造这些条件的行动,而优秀的教学要求我们真正懂得意图和行动的内在源泉。”(帕尔默,p7)要创造这样的条件,其决定性的因素就是教师的自我,教师的内心世界。但是我们往往容易忽略教师的内心世界,而把注意力聚焦于课本的知识。
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间正是春节将近,学校正忙于复习。线上“勇气村”里的朋友正在讨论应试与教师的自我。
西安晓斌:我们这里很多老师们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会让学生们大量做题,重复做题,至于为何这样做,不关注,只是做就行,做对就行,思维没有很好参与。比如数学中的算理不讲。语文中句子的变换,只有会变,至于为何变,不思考。
北京国珍:应试练题,聪明的变笨,笨的变傻!
北京小鹿:每到期末考试结束,我就会开始自责、忏悔~
西安冰蓝色的太阳:是啊,昨天模拟考试,那个论述文阅读,题出得简直为陷阱而陷阱,完全不去考虑内容理解的实质目的。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纯粹技术型真是害人啊。
北京小鹿:我组里一同事擅长出此类题,说:我给娃挖了好几个坑,你们讲卷子时别被迷惑了。
西安冰蓝色的太阳:我因为最近出过一套原创题,研究过很多试题,发现有的人出题目的就是不纯,纯粹是刁难学生。
河北文佳:我觉得我们新建如此美丽的学校其实是一个屠宰场,每一个道貌岸然的老师都是一个野蛮的屠夫,孩子们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残忍血腥的场面充斥我的大脑。我的头脑里满是老师愤怒的嚎叫,孩子拿着不及格的卷子默默地垂泪,好恐怖。老师真的亲手把他们推向了地狱!其中也包括我的孩子。他刚上一年级,却每天被卷子包围,每天因为考不了100分哭泣,因为作业太多耍闹。有一天晚上临睡觉,他竟大声地哭了起来,说老师不让他们上体育课,可他的爸爸就是体育老师啊!我不能再写了,我的嗓子肿了,我在哭……
福州丽玲:读过,觉得愧疚,好自责!在成绩面前,失去了自我,失去本该坚守的……一学期下来,最痛苦,最纠结,最无奈的就是复习阶段!时间短,内容多,孩子苦呀,累呀,我觉得自己好狠!想放,又没有勇气,内心煎熬呀!度日如年!
河北文佳:这是我真实的想法,昨天我一直在流泪,为自己的学生,也为自己的儿子。
勇气村里的朋友,在用泪水和自责反思自己,走在回归自己内心世界的小径。而触发她们进行这样反思的,是群里转发的这样一则新闻:
1月14日,某中学一名36岁的吴姓女教师在监考中死去,等到交卷结束才被人发现。一位学生家长在微信朋友圈中不由地发出了这样的慨叹:“昨天中午放学回来,女儿谈到监考老师死了!那表情,那语气,没有一点点的怜惜!孩子为了一只狗、为了螃蟹会难过,上幼儿园会照顾周围的小朋友,但对于发生这样的事居然如此麻木。仔细问了孩子整个考试过程,其实老师在发病到死亡还是有很大一段可以急救的时间,互相之间也有窃窃私语,但是孩子们只是以为老师睡觉了,那么大的呻吟声孩子们也觉得恐怖,但是还以为是老师打呼噜,这个常识的缺陷真的很可惜。几十个孩子没有一个去叫其他班级的老师过来看一下,还是认真考试,并且在广播里叫收卷的时候,看到老师没有反应,孩子们一个个主动交卷出教室了。我问了几个孩子,她们交卷的时候看到老师是睁着眼睛,嘴角有白色泡沫的,可是还是没有孩子觉得异常!完全错过了可以抢救的时间,这么年轻的老师就离开了,真的惋惜!”该学生家长表示,自己真的为教育的失败惋惜,孩子们学会了考试、交卷,却完全没有了生活基本的常识!!他说,“今天的教育体制真的该醒悟了!拼命地看中分数,教出了一班生活中的小傻瓜!”
冰蓝色的太阳在第一时间回应。他怀疑那个家长“说说”的真实性或者有没有夸大的叙述可能,因为这样残酷的真实,他情感上无法接受。晓斌也无法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他看了后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为了证实孩子们对这个事件的情感态度,他让自己上高二的儿子看了这则新闻。晓斌在群里说:“他只是快速浏览了一遍说,除过重要的考试我可能不理会,不重要的考试我会帮助老师的!”儿子对父亲的回应,无疑是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反映。晓斌惊呼:“分数比命重要!”
读着群里的文字,心里有一份沉重,也有一份与勇气村里教师们同行的责任。这不仅因为自己曾经有过类似的纠结,也因为走向内心世界之后,自己与学生和学科重建了密不分离的联系。
记得我在作文课上让学生按照自己生命的感悟和节奏去主宰自己的学习之后,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生命积极主动的创造者。他们认真观察、细心体会,把生活中打动内心的林林总总写进文字,让我感受到如泉奔涌的年轻生命。
忘不了有一个学生,某天在我面批作文的时候静静地坐在我身边。当时我沉浸在面批里,对她也没在意。两个多小时,她就一直坐在那里,时而盯着我们倾听,时而埋头奋笔。末了,我起身要走,她站了起来说:
“杨老师,我刚才写了一篇,能否现在面批?”
我接过一看,发现我面批的神态和语言、学生的表情,伴随着她自己的心潮起伏,栩栩如生地体现在她的文字里,让人读了拍案叫绝。
还有一位学生,学期初交了一篇作文,写的是他寝室窗外的广玉兰。面批的时候,我觉得文章的开篇写得特别好,但结尾部分有些烂。他说回去要再改改。他后来又交了几篇其他的作文,每每都让我有所惊喜。可是那一篇广玉兰,我等了好久,就是不见有下文。没想到在期末的时候,他来了,交上的作文正是那篇——我已经不抱任何希望的广玉兰。整整一个学期,他一直在观察窗外的那棵广玉兰,从春天新叶新绿开始,一直到夏日里最后一批玉兰凋零。文章的最后,沉重地回旋着美丽的玉兰在他窗外陨落的声音,让年轻的生命增加了一份深刻的体验。
写到这里,又情不自禁地在计算机里寻找往日的教学档案。但是,我的作文课是在九十年代初期,而我的计算机文档建立在2003年,好在我作文课的经验已经融入了我后来教的每一门课程。读书即感悟,即践履,而感悟和践履必然伴随着反思和表达。从最初的计算机文档调出当年前后两届学生对我《西方神话》课的感悟,自我与学生与学科重建联系的场景又历历在目:
学生A:第一次上杨老师的课,我觉得老师您真让人厌恶。因为您所讲的要求我一个也不能作到。什么发现问题、界定问题是最重要的能力,我不懂;什么上课要激动、课后要没有感觉,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我是一头丛林中被困的野兽,只能挣扎,却没有结果。这种感觉让我原有的骄傲烟消云散。我感到挫败、压抑。但同时,我那股莫名的好奇心驱使着我去看您发的资料。结果,我并没有任何疑问。我觉得创世纪的一切都是合理的。上帝创造什么?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创造?为什么要分为一星期?在我看来,这些问题都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上帝本来就是人创造的,是人在利用上帝创世纪。在如此这般的心态下,我走进了课堂。当小组讨论问题时,我惊呆了,惊愕了!“为什么会有上帝?”“人为什么要创造上帝?”我意识到自己是有疑问的。我的潜意识里存在着这些问题,我却用意识把它们封闭了。一方面,我手足无措;另一方面,我又期盼着您的解释。
学生B:从未曾想象过一个课堂可以变得如此充溢激情;也从未敢设想一门仅两个学时的课程可以如此从容地承载起丰赡的思想、厚重的历史乃至充满哲思的人生。它带给我的是一个惊奇:譬如在一座象牙塔顶楼的坚硬石壁上凿就了一个窗口,极目远眺,眼底尽收的是无边风景。
曾欣喜于这门课独树一帜的授课方式,曾惊讶于这门“每周等一回”的课在学生中所引起的广泛震撼。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没有反思的生活不值得过。当我带着几缕怀念的心绪回忆那一学期的课堂和学习,我明白我所负载的任务:反思。如果说,我(我们)的“欣喜”和“惊讶”见证了这门课所做到了的不一般的一切,那么“反思”则是探究:它是如何做到的?“反思”意味着理性,我将以构成课堂的三个要件:课程本身、学生、教师为切入点,对此进行初探。
学生C:很少有人会因为一节课而改变其人生的轨道,“圣经”课也不曾,但它实实在在地促使我反思我的人生与性格,直到现在,这一过程仍然在持续着。每个人在某个阶段肯定会有迷茫的时候。对未来的不确定与恐惧,现实与理想的反差,城市生活与农村生活的反差,对爱情与友情的怀疑,曾经把我压得透不过气来。我渴望听到智者的声音,渴望在我迷失自己的时候有个人引导我。恰恰是这时候,您,出现了!您告诉我们性格决定命运只是一时的,它是一个反馈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经受了命运的磨难,你不再是从前的你,你下一步的选择就是建立在你做过调整的性格上。您对性格与命运的阐述,让我豁然开朗。过去,我们总是纠缠在两者谁决定谁的问题上,我们得不到答案,因为我们不曾想到人在对过去的反思中不断成长,性格也在不断地调整,那么,当我们再一次站在交叉路口,面对人生的选择时,一定也会有所改变。所以我们常说,重复两次同样的错误是愚蠢的。我们也有一句谚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之所以会往高处走的一个重要环节便是反思。
学生D:“我来得太早了,有些人要到死后才诞生。”
第一回听到尼采的这句话是在西方神话的课堂上。那一次是真的被打动了。这样对生的流连和对死的憧憬纠缠在一起,说不清是悲凉还是希望。
曾经以为感动是很表浅的东西,就像海面上的雾气,太阳还没完全跳出地平线的时候,已经在渐渐退去。
“我们的命运并不可怕,因为他是不真实的;但他又是可怕的,因为他是不可逆转的、严峻的。时间就是构成我的东西,时间是将我冲走的河流,但我就是这条河流。嚼碎我的是一只老虎,但我就是这只老虎。将我烧掉的是一把火,而我就是这把火。”
前几天,读到里尔克的这段话,突然想到了俄荻浦斯的故事,一下子就什么都明白了。明白了俄荻浦斯,也明白了里尔克。一个理智的旁观人,一个悲剧的实践者,两者并无关联,但在他们的相互映射、补充中,昔日的感动重新变得丰润。
人生如戏。好的故事面前,我并不奢望提炼出什么高深的观点。人生的哲理对于像我这个年龄的人来说过于玄妙,太多的提及会有一种虚伪的老成。
对于我,感动足以,其余的,让时间酝酿去吧。
在往日学生的文字里,我体验到我为学生的服务,也体验到其中的幸福感。而且,我这一年的幸福感,与其他年份的幸福感有很大的不一样,因为其中的学生D就是我的女儿。
后记
开放的空间,使我们有了叙述自己故事的内在欲望。
叙事,让我们在故事的建构中回到自己最本真的经验,回到自己生命的源头,在源头体验生命的纯粹,感受纯粹给我们带来的洗礼和力量,找到自己为自己生命赋予秩序的内在冲动和天赋权利,从而让我们的生命有了一种真实感、意义感和自我主宰的方向感。
开放的空间,让我们能够走出私密,走出自我封闭的空间,走向公众。
通过倾听他人、理解他人,我们终于明白,我们个人的经验只是世界已有、正有和将有的无数经验中,一个真实但又微小的片段。我们对经验的理解和阐释,只是同样无数、同样有效的视角中的一个。封闭在我们个体的经验里,封闭在我们个体对经验的阐释里,我们的生命就会显得狭隘、僵化,缺少开放性和弹性。
从这个角度观之,感恩TATEAL的力量,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学习的空间。 “勇气村”是TATEAL的理念落地,创造了更广阔学习空间。
在空间学习中,由于大家的共同诉求、相互支持,我们每一个人终于鼓起了勇气,走出了那狭隘、僵化的私密空间,创造了一个满足我们内心追求的开放空间。就这样,我们带领河北省43万教师走在寻找的路上。
我们需要TATEAL——因为TATEAL的本意就是:
TeachersandTeacherEducatorsinActionLearning。意思是漂泊者们的共同上路。
_brows�^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