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OR“开有益卷”
“开卷有益”源自爱读书的一代皇帝——宋太宗赵匡义。当时社会书很多,版本杂乱,难以收集,皇宫里的书也不成系统,他便命令宰相李昉主持编辑一部书。李昉立即组织有名的专家学者,日夜工作,认真搜集整理,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宋太平兴国年间,编出了三部大书,分别取名位《太平编类》、《太平广记》《文苑英华》。
《太平编类》工程浩大,前后编了6年,全书共1000卷,搜集和摘录了1600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划为55门,共有4.78万字,是一部颇具参考价值的工具书,也是我国古代嘴具学术价值的巨著之一。
《太平编类》编好后,献给宋太宗赵匡义过目,他非常高兴,也非常喜欢,决定把书看完。他每天看三卷,如果因事耽搁,第二天也得补上。大臣们都怕他累着,劝他少看些。
赵匡义听说后回答说:“我生来喜爱读书,很能够从读书种得到无穷的乐趣,打开书本阅读,就会有收益,我也就不感到劳累了。”
这样他在一年内看完了这本书。这部书又有了《太平御览》之名。“开卷有益”原指打开《太平御览》这部书就会有益,后来泛指读书有好处。
“开有益卷”出自中南工业大学陈赫教授之手笔。1995年,位了配合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抵制某些机构和个人在学校周边,甚至在校区内开设租书店,向学生出租低品位和低级趣味的书籍,陈教授与四名学生联名发起成立了学术升华读书社。
同学们请成教授以名誉社员兼指导教授的名义位读书社题词。他提笔写下了“开有益卷,做高尚人”八个字。学生一眼就看出老师把成语写反了,当即便道,“老师您写饭了,应该是‘开卷有益’。”
哪知陈教授却铿锵有力地说,古训“开卷有益”,至今已经未必是有益的格言了。因为当前的书摊上坏书实在是太多了,甚至堂堂书店的书架上,也充斥着低品位、低趣味的平庸之作。
陈教授提醒学生要“开有益卷,并把读书与做人结合起来,以广博的知识武装头脑,以美好的情趣陶冶情操,以高尚的道德升华人格,读好书,做好人。
“开卷有益”四个字排序稍作变动,便把一条古训变成了”开有益卷“的名言了。的确,“开卷有益”的古训已经不大适应今天的实际了。
当今的书籍可谓“浩如烟海”“良莠不齐”,并不是打开书看,就有正向的收获,如果不加选择地看书,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开有益卷”选择有价值的正向书籍去读,就更适合当下的时代。
——读《大师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