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你是这样的大侠

2024-07-21  本文已影响0人  素素1

     出生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岁代的人,少年阅读史少不了两类书籍,一类是武侠类,一类是言情类。

      吴钩,宋史研究者,他的少年时代,读得最多的书必然是武侠类,除了金庸、古龙,还有梁羽生、陈青云、温瑞安……

      武侠读多了,潜移默化地要成为大侠,行侠仗义不仅威风凛凛,而且正气盈盈。只可惜,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大侠,退而求其次,成为一名解读侠义精神的文人,也是极好的选择。

      《细读金庸》,吴钩著,在阅读之前,读者往往会先入为主,以为是对金庸十五部中长篇小说人物、情节、结构的解读。当你真实地翻阅此书时,你才会发现自己上了吴钩的当。吴钩只不过是以金庸故事为引子,旁征博引、举一反三地解读古代社会。

      正因为是冷知识,所以阅读起来更有成就感。古人的生活起居是如此有趣,小至吃饭睡觉,大至婚姻商事。在现代社会生活久了,发现那些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古代却有着推陈出新的版本。

      解读金庸的人前仆后继,但真正得到金庸认同的凤毛麟角,吴钩的文字显然无意于被认同。一方面他只是以金庸故事为引子,每当在文章前三四段虚晃数字,就进入他的自我倾诉之中,另一方面武侠世界源于小说,流向艺术,而现实既不承认小说的虚幻,也不羡慕艺术的夸张。

      《细读金庸》的出神入化之处在于以浅显易懂、老少无欺的文字打破世人对武侠世界的执着与沉迷,在这个破绽百出的江湖中,人性值得深刻思考 ,那些企图建立规则与秩序的反派,无不是水中捞月、镜中看花。强大的永远是魂灵,而非肉体。

      吴钩的视野,早已融合古今、贯通中西。作为人、从、众组合而成的社会,没有任何事是新鲜的,你以为的创新,其实在百年、千年前就有了雏形。继承传统并发扬光大,才是最难的事情,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远瞰世界,而非踩在巨人的头颅去俯视生命。

      活着的重要性,不在于你能呼吸与心跳,而在于你的体验与创造。都说“富不过三代”,其实无论是虚拟的武侠世界,还是真实的人生经历,我们固然有着差异性,但共同性远大于差异性。

      《细读金庸》知识点很多很杂,令读者无论从哪页读起,都能很快有了心流的感觉。你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但比相信更重要的是发现。吴钩的发现,让读者少走弯路,直达目的,以独特的视角进入一个全新的武侠世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