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的密度
01 出行选什么工具
在大城市出行,最便捷的交通工具莫过于是地铁,可是神秘的地铁为什么会成为大城市的主流交通工具呢。
每当看到无数乘客挤上地铁时,我总忍不住想,什么时候我们的交通出行能从规模转为质量呢,出行是出行了,可是体验真的不能说有多好。
但是出行的体验似乎是一个魔咒,你想体验好,那你打车呗,一车一人,坐着舒服,价格也舒服。但是打车会面临路面拥堵,乘车体验也是要打折扣的。
地铁呢,不用考虑堵车问题,一直往前看,就像一个永动机,永远不知道疲惫,总会把你送到目的地。可是地铁赶上人流高峰期,早晚总会人数激增,那么这个时候地铁就像一个个大罐头,人们互相挤在一起,体验能好到哪里去呢。
02 建地铁有多难
我见过有的人从来不坐地铁,哪怕明知地铁上没有多少人,在他印象里可能地铁就是平民下饺子的地方,拥挤不堪。
先不说哪个工具更优的问题,交通工具首要目标是解决运输,无论是人还是物,那么用户体验是第二位的。
当达成第一个目标后,接下来是用户体验么,可能还不是,成本和收益也是一个大问题。
在一个纪录片上看到一个城市想申报建设一条地铁有很多要求的,不是你想建就能建的,而且也不是你有钱想建就能建的。
建设地铁很烧钱,平均一公里的成本在上千万到一个亿,而这还远远不够,修建地铁要求每公里的乘客人数密度要在10万人以上,光这个数字就可以把很多城市都排除在外了。
我们都在追求人口规模,从商业到公共设施,似乎规模有了,做什么就不成问题了。可是实际上,规模上来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体验了,可是体验这件事往往又跟前期规划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假如一条地铁线路,每十分钟一趟,一天可以跑60趟,考虑早晚高峰阶段,一天跑100趟,每列车厢最多可以容纳100人,八节车厢就是800人;考虑是双向开车,那一天就是16万人,我们按照16万人来计算,地铁上有10条线,一天最大运载力量就是160万人,当然实际数字肯定小于这个数。因为除去高峰阶段,人流量会少很多。
那么问题来了,一辆车上坐了800多人,乘客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呢。
规模角度看,这样的数量已经很大了;可是从收益角度看,几乎所有的地铁运营都是亏损的;从用户体验上看,最大的好处是准时不堵车,至于乘车体验很难有好评。
回到地铁设计的初心,是为了解决百姓的出行问题;那解决了么,肯定是解决了。
但是从地铁的长远发展看,地铁慢慢的会成为一个低端的出行工具,说它低端是因为它只能保证准时不堵车,其他的等于没有了。很多地铁站是没有上下电梯的,台阶也特别多,这等于排除了一部分人群,比如腿脚不便的老年人和婴儿。
地铁如果想建成一个最好的交通工具,还需要走很远的路。
03 交通工具对比
人们出行,地面上有公共的工具,如客车、公交车、地铁;私人的汽车;出租车、快车;还有自行车、电动车。
这些工具里以规模为首的公共交通肯定希望人越多越好,但是服务却很难跟上,规模是为了收益而不是为了用户体验更好;而出租车、私家车、自行车、电动车,看似解决了个人体验,却在运行效率上大打折扣,一个车往往只有一个人,效率低、人工成本高、用户花费也不少,同时还增加了交通拥堵的概率。
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可以兼顾两者的优劣,满足私人出行,又有规模又有质量呢。这个我没有想到,但是这应该是交通工具发展的方向,从量到质。
不然,以后就算是地下全是地铁了、地上全是共享汽车、无人汽车了,人们出行一样会面对诸多问题,治标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