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育

大楷的尴尬

2022-06-15  本文已影响0人  跳出龙门的鱼

大楷的尴尬

喻祥

楷书的产生,从今天看来就是一个必然,横平竖直,清清爽爽,简简单单。我至今还不能想象出来,秦代以前的先民们对小篆、大篆能像今天老百姓那么轻松的识字和书写。文字的产生本就是为了记事、交流,抒情达意为第一要务。如果文字只为极少部分人的专利,那么还有什么意思呢?估计,篆书们当年就是这么一群没有什么意思的存在了。所以,汉代就给它终止了官方的使用权,并逐渐地边缘它。谁叫你不亲民呢?

楷书的出现当在隶书之后了。三国钟繇的蝇头小楷《宣示表》、大王《黄庭经》、小王的《玉版十三行洛神赋》就是邻家的小阿妹,婀娜多姿的,甚是妩媚动人,除了几个繁体字那是因为在学校老师没教外,现代人读起来并不怎么费力气的。所以,楷书的模样儿一出现,到现在就没有什么变化,即便是今天大家都使用简化字,但是透过简化看繁体,连估带猜的,世人也能把古书看个大概,这绝对是篆书们不能比的市民覆盖率。

和楷书一起出来的,还有行书、草书。草书是一种让人由爱生恨的家伙,爱她,是因为她太调皮了,活泼泼地像春柳拂面,也像老树枯藤,那种畅快劲儿,别提多爽。恨她,还是因为她太调皮,无论见她多少次面,都像第一次,就是不认识。对行书呢,所有人都是喜欢的,好像谁都能耍上几下,我在这里也就不说了。哈哈,估计发明行书的刘德升刘大爷对我要有意见了。

北魏的石头仿佛就是为大楷而生的。稀罕的纸张和昂贵的布料是无法满足书写者膨胀的书写欲望的,蝇头小楷、小胳膊细腿的行草书们无法表达对伟人们的歌功颂德和对先人们的敬仰怀念之情。石头大而持久的功能得到关注。于是,《张猛龙》《始平公》们可着劲儿地站立起来,虽历千年万世,却经久不倒,给了世人一种极大的不一样的心理满足感。

颜真卿颜大爷是位有钱的书法家,不仅仅是因为他官做的大,工资高,还是因为他平日里经常走穴,留下大量的碑刻和墨迹,赚了好多外快,而且好多都是大楷,像《东方朔画赞》《大字麻姑仙坛记》《颜氏家庙》《大唐中兴》等,应该是他有足够多的笔墨纸等书法耗材供他练习。他不但自己写大楷,还研究出大楷书写的“篆籀笔法”,让更多的人都能写大楷。用“篆籀笔法”,即使像《颜勤礼碑》等中楷,展大书写,都能写得很大的,我试过了,可以的。

明清期间,由于住房高大上,三米以上的对联、条幅适合悬挂,大楷为主流书体,后世得力于颜体大楷而有所成就的人,像钱沣、沙孟海等有好几位了。再就是写写匾额、提提楼名什么的需要大楷的出场。清后期考据之风日盛,大量出土的碑刻被康有为、包世臣等学者纳入“尊碑”书法观念,尤其是康有为,身体力行,创作了大量的大楷作品,给晚清的书法艺术带来一股振兴力量。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书法艺术复兴,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国展为大楷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以欧、颜、柳、赵为主的大楷、中楷占书展的半壁江山。随着书法热的不断升温,中国书坛刮过一阵又一阵的新风尚,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到了九十年代,江浙一带的以南京艺术学院和浙江美术学院为中心,竭力倡导以二王为核心的帖学,并提出“一蹋直下”的帖学笔法,建立了“新帖学”书法体系,形成了流行书风,改变了中国书坛的方向,楷书日渐式微,大楷只在楹联书展中还能看到,其他书展几乎不见踪影。或许就是因为大楷看起来是那种天生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傻样儿,于是就变得“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了。民间,春联里倒是出现了那种又黑又粗又大的胖娃娃似大楷书,美其名曰“春联体”,老百姓很是喜欢,称赞其“有劲儿”。大楷真的遇到了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尴尬。

好在当代一批有见识的书家,像张旭光、李啸、李双阳等先生,审时度势,提出“激活唐楷”,试图再一次复古,对中国书法做一次化疗,将书法艺术引领到正规,或许是解除大楷尴尬的时候了。这个课题我喜欢,并且正在身体力行。期待着中国书法文化复兴的那一刻!

喻祥写于泥庐书院

2017.11.07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