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共推进要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实中特色学共之路
第一次与郑艳红老师相遇,是在2019年元旦,那同样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湖北监利,虽位居祖国南方,可事实上跟北方一样寒冷透骨。郑老师执教高一语文《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当时觉得这样静悄悄的从没见识过的课堂规则,学生合作学习教师退居二线甚至可以看杂志的课堂形式,真是新颖别致,教师应对自如进退随意的洒脱当真让人佩服,也是在那时我初识了学习共同体。从此我们取回了学习共同体的真经,在领导的带动下,全校教师掀起轰轰烈烈的理论读书热潮。在学校的大胆尝试和大力推进下,学共模样似乎开始显山露水。
这一年以来,我积极的备战教学能手比赛,我把自己关起来认真准备每一课,我将自己由内而外,由理论到实践重新打造一番,只是为了迎合大赛的标准和评委的挑剔眼光。前段时间去西安参加学共体的峰会,再会郑艳红老师的课堂,尽管慕名前来一睹学共风采的老师人头攒动,可我观课一半竟开始走神。我感觉自己已经无法接受这样的课堂形式了。这一年我关注的是如何在微型课有限的时间展示我的强项,关注的是学生如何在我的点拨下迅速展现学习效果,关注的是有限的时间能多出花样和亮点。用西安交大附中訾艳阳校长的话说: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是教学的1.0版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是教学的2.0版本,以学习为主体的课堂是教学的3.0版本。过去的一年我把自己限定在了2.0版本里,老版本自然无法感受新版本的妙趣了。
郑艳红老师的课堂依然像过去一样,将所有的信息都承载在一张学习单上,所有的学习板块推进全靠学生的思维、高速运转的大脑和一张能说会道的嘴,教师在课堂上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你再想想”“你们再讨论一下”“你还可以再换个角度吗”是呀,我当时就在心里不停的想,对于上海的孩子和西安交大附中的孩子来说,他们本身已有深厚的语文积累,教师这样的引导,同伴的一些启发,或许对他真的很有帮助。(可事实是去年夏天在上海学习期间观课,我也依然发现每组都有孩子不参与课堂。)
然后,再来反观我们的学生,他们从小生活基本与世隔绝,一穷二白,目光局限,语文积淀极为有限,学习的资源极其匮乏。在与学共接触的这两年以来,我也曾积极地在班里推进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有些好玩的课文学生喜欢参与,而这样好玩的课文一本书里也没有几篇,大部分课文的学习参与度总是那么低,也很难达到自己预期的深度。我曾经私底下找学生推心置腹地谈过:“是你听不懂我的问题吗?还是你不喜欢上语文课?”这个学生很诚恳地给我说过这样一番话:“老师,我也很想回答你,我也很想在课堂上好好的表现,可是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我想这样的场景可能很多老师都遇到过。后来我才知道学共课堂的构建,除了学校、教师,还有更重要的一环,那就是学生。学生的积淀达不到,我们的推进会很吃力。
这次的学共体西安峰会,陈静静博士、《中国教师报》褚清源主编、宁夏回族自治区某小学的陈春校长,他们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搞学共体,真的很难!”大家都知道它很美,可是谁也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才能达到,达到的标准靠什么来衡量。学共的课堂没有固定的模式,无法去复制模仿,谁也说不清真正的学共课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像陈静静博士所说的一样“郑艳红老师的学共体课堂也只是她认为的学共体课堂而已。”学共课堂蒙着神秘面纱,扑朔迷离,飘忽不定,在推进学共的道路上,真是蜀道之难。学校推进的力度,教师的认同,学生的接受,家长的态度,教育局的政策,全部都是制衡他的桎梏,每一个都是那么的重要。
陈春校长说,每一次的学共体的峰会,她都会来参加,她是来寻求一种振奋的力量,前进的动力,她就是来打鸡血的,好回去以后继续加油干。她的学校从2018年至今已经整整推行了三年学共体,可是正如她所说,困难重重,就仿佛是蜗牛一般,在慢慢的往前摸索爬行,但是她庆幸自己从来都没有放弃过。我曾经在一本书当中看过这样一句话“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以后,依然热爱生活。”陈春校长,她明知学共体的艰难,却依然在执着地坚持,我觉得她就是一个英雄。而我们,也在坚持,坚持了两年,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也是英雄!
推进学共体很艰难,但是我们可以另辟蹊径,让学共理念与当地特色有机结合,因地制宜,量体裁衣,走出一条实中特色的发展之路,那也未尝不可!
第一、我们实验班的选择可以因地制宜。学共体最先在东部发达地区搞起来,不仅因为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更重要是东部地区整体教育水平高,学生层次高。细细想来这也给我们一些启发,在我们学校选择学共体实验班时,是否也可以选择每个年级的重点班?在这样的班级当中,学生的整体水平较为齐整,积淀也较好,来自学生的阻力较少,如果再配上打心底里非常认同学共理念的老师去大胆实践,加上学校强有力的推进、保障和指导,以及学生家长的认同,就如同是好马配上了好鞍,如同快马加了鞭,也许这样的尝试才会效果明显一点。
而在这种推进过程当中,学校、老师、学生、家长、教育管理部门,但凡有一个环节掉了链子,那也可能会前功尽弃。
当然这一切很考验领导者的勇气。
第二、教学设计和学习单的使用也要因地制宜。
学共课堂上提前要设计预习单,课堂上要使用学习单,课后还有作业单,而在课堂上,主要环节的推进,全部依靠的是一张学习单。学习单科学合理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它应该有梯度,有延展性,有探究价值。而且,语文学科学习单设计尽量以一篇完整的课文为单位,现场观摩郑艳红老师三节课,她全部是用一节课一次性上完一篇完整课文的,教学时长往往在两个小时左右,而现实中我们一节课40分钟,一篇课文要分成好几个课时处理,所以学习单的使用我们一定要酌情处理。
如果我们不加甄别,不看是否每一课都需要,不考虑自己的学情而照抄照搬,难免又回到高效课堂时的“围圈圈,发单单”“纸片满天飞”的场景。细细回想当年,我们是否也在为提前备三单加重备课负担而苦恼,是否也为学生把三单到处乱丢等到用时找不着而痛心疾首,是否在为那永远收不齐改不玩的作业而痛苦?那时候除了便宜了打印门市,累了自己苦了学生费了金钱,真正留下的恐怕很少。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我觉得将传统教学设计与学共体的学习单设计理念相柔和,会是一种很不错的途径。在上一次的中考复课会当中,我应邀执教《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课,在“2020省培城乡教师共同体”送教活动当中,我执教《梦回繁华》一课,这两课我在教学设计的时候都是依托了学共体的学习单以学习板块设计课堂活动的理念来展开教学设计。每课都以三个学习活动层层深入,有梯度,有挑战性的进行设计。
比如在《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课当中,我以“从各种人的各种笑里你看出了什么”为基础问题,以“刘姥姥到底是一个装疯卖傻的粗人、知恩图报的谐星、质朴厚道的庄稼人还是人情练达的智者”为核心问题,以“这到底是一场笑剧还是一场悲剧”为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精研精彩段落,解读小说人物,理解小说主旨。这一课我先在九年级6班试上了一次,效果极好。我后来总结了一下,这个班孩子有很大一部分看过《红楼梦》,本身学生学习水平较高,语文素养较高,加之这些活动极具探究价值,学生参与度较高。后来在崇文中学上这一课,同样让学生思维高速运转了起来,反响很好。这一课我没有使用学习单,因为三个环节用多媒体呈现,清晰明了,学生探究时看它就够了,而且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书上有大块可供批注的地方,学生笔记和思路可以记录在书本上,也锻炼了他们圈点勾画做批注的能力。
在《梦回繁华》一课的设计当中,为了让学生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我以“用四字词语改写描述画卷内容的说明性文字”为核心问题,学生通过写感受四字词语,精简凝炼,整齐划一的特点,通过读来感受音乐和谐,琅琅上口的特点。以“为了使说明文语言生动,作者还是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为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聚焦打比方和摹状貌说明方法,领会它们的独特作用,并活学活用观察齐白石《加官》图,使用摹状貌说明方法创作。这一课设计并使用了学习单,因为有许多需要改写和创作的题目,学生需要有地方去集中书写。学习单的使用让这节课的学习和反馈有了具体的依托。
我们的学共体课堂不一定每节课都要有学习单,但是学共体学习单设计的理念,我们完全可以把它渗透进教学设计,刻意的以学习活动为板块来设计教学设计是设计的内容更加集中具体、有梯度、有挑战性、有探究价值。
第三、课堂学习形式选择也要因地制宜。
学共体的课堂比较看重小组合作学习,而且一般都是a1a2b1b2四人进行讨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身份,没有组长。而在我们的实践当中,学生假学习假合作的情况较多,因此,我们要根据具体的实践去正确判断这节课到底适合独学、同桌对学还是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对课堂的学习形式也要提前进行设计。
不同的文体选择的学习形式也会有所不同,现代诗歌、散文诗、古诗词适合多次朗读,设计为朗读品味型学习活动;说明文、议论文、新闻这些实用性文体,有很多文体知识需要掌握,可设计为探究型学习活动;散文适合品味语言、小说适合探究人物形象,可设计为读写结合学习活动。这样不同的文体选择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课堂学习方式,训练不同的能力。
学习共同体课堂当中所倡导的倾听、对话、串联这些形式,能够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也能够及时的将个人的发言进行整合,有助于抓取关键信息,有助于养成彼此信任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很好的方式,我们应该去大力推进。
第四,具体的使用场合也要应地制宜。
比如说赛教课,目前我们的评课标准还处在以学生为主体的2.0版本的教学模式,评委对教师个人素质的展示较为看重。而我们的学共体的课堂要求教师要退居二线,课堂以合作学习为主,就像我在郑艳红老师的课堂上看到的一样,她甚至可以在学生讨论的时候翻两页杂志,也可以坐下来喝杯茶,那么我觉得赛教课时间紧迫,大量的讨论肯定是不恰当的。而且评委对学共理念的认同与否,那也无法预料的。
还有就是在借班上课的时候,因为师生之间互不相识,还有陌生老师在旁边听课,彼此间都是不安全的。而学共体的课堂之所以能够非常顺利的开展,就是因为构建了一种安全的学习环境,学生是放松的,他和同伴是彼此信任的,这种环境下才会畅所欲言。那么在借班上课时,如果突兀的去尝试的话,我觉得还是不好驾驭。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其实学习共同体课堂也使适用这个道理,学共有法,但无定法。不要觉得它神秘莫测,让你无法捉摸。在你的课堂加进学共的元素,其实并不算难,或许是一次用心的学习单设计,或许是一个挑战性的问题设计,或许是一次小组建设,或许是一个善意鼓励,或许是一次认真的倾听,每天走出一小步,上出你独一无二的学共课堂,展示你课改达人的风采。
未来已来,唯变不变,走出舒适圈,给自己一个可以踮脚够到的梦想,让自己不断拔节成长吧。学习共同体,我们在一起,谁说我们的人生没有可能呢,认准方向走下去,最好的未来定会与你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