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专题征文遇见更美的自己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艾玛理财】给身中剧毒月光族的急救大法

2017-11-14  本文已影响1901人  艾玛_沈

本文要点:

-- 艾玛分享自身经验;

-- 艾玛认为人的消费行为是感性的,得与失是相对的;

-- 艾玛分析了月光族的几大心理误区;

-- 艾玛介绍了几种解决方案;

-- 艾玛对身中剧毒的月光族介绍了五步急救大法。

1. 

感恩当初没有月光

「财经投资理财」有奖征文——如何不当月光族。

我没有做过月光族。妈妈是个节省的人,从小就念叨储蓄的重要性。

自读硕士起,每个月有一万多港币的奖学金。那时,还不会投资,只知道多多少少要存下一点。

不过,自己刚开始赚钱,收入还不少,手笔一下子大起来。香港商场琳琅满目,物品精致华美,诱惑很多;也觉得世界那么大,要到处去看看,一有时间就出去旅行。所以,头一年半,我只存下5万元。

然而,正是这5万元,成就了我人生的第一次投资,也是收益率最高的投资。

那时候,香港一套45平米的两室一厅只需要100万,还能贷款95%,这样首付正好是5万元。每个月能收到租金6500,却只需要4000元还贷。到如今,十二年过去了,贷款还是每个月4000元,月租金已涨到1.5万,房价更是接近600万。

本科时候,我就读过了《富爸爸穷爸爸》,但仅是囫囵吞枣,没有太深的体会,也没有对生活带来任何的改变。正是这一次尝试,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买入资产,什么是被动收入。从此,便如开窍了一般,主动开始存钱,不断买入资产。资产收到的租金,再次投入购买资产,良性循环下,一路走到了今天。

如果没有这笔本金,我就无法抓住当时那么低的楼价和5%首付的机遇。

如果当年我能存下多一些钱,也许我能在更好的地段买下更大一点的房子,那么升值空间就更大。

如果我没有最初的这次尝试,也许到现在,我依然无法体会《富爸爸穷爸爸》里的教义。只会与众多上班族一样每日为越来越多、越来越贵的账单发愁。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便是这个道理。

感谢妈妈从小的念叨,感恩当初我没有月光。

图/Pixabay

2. 

人非常感性,得与失是相对的

熟悉我的朋友知道,我当年读的是心理学。“月光”这种现象,一半源自理财技巧缺乏,一半其实源自心理原因。

大道理,大家都懂,很多时候是控制不住自己和意识不到问题所在。

人的行为非常感性。

比如,家附近一斤苹果比一公里外的贵了10元,你会觉得太贵了,情愿多走一公里去买便宜的。同样相差10元,这个商场里那款鞋子卖1000,隔壁商场只卖990。你却会觉得差不多,即便是隔壁,也都懒得走一下。

再比如,老板给你涨了300元薪水,你会觉得这是你辛苦所得,加薪应当。倘若老板突然给了你一个300元红包,你反而会欣喜不已,下班后,说不定会与好友吃顿好的。

再或者,最近艾玛抽到了一手阅文,上市第一天就赚了一万元。即便还没有卖出,欣欣然之下,路过爱马仕店,立马买了个丝巾,却没有想过投资股票损失的曾经。

得与失其实是相对的。

苹果和鞋子,差价绝对数相同,都是10元。但因为占原价的百分比不同,心理感受也不同。

工资和红包,被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前者是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后者是天上掉下来的。因此对待的谨慎程度也不同。

抽到新股价钱翻倍和平时根据价值投资反复比对的股票投资,投入的精力不同,心理成本也不同。

此外,乐观的人容易津津乐道快乐的事,而下意识忘记失败与过错;悲观的人则相反,反复关注并放大财务上的损失,而忽略曾经的收获。

这些认知习惯时时刻刻都影响着消费行为。

图/Pixabay

3. 

月光族的几大常见心理误区

除了欠缺理财技能以外,月光族还受到自身认知习惯的影响。

(1)小确幸最真实

心理学家萨勒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在一群4岁孩子面前放了一颗糖,告诉他们,他要出去买东西,如果回来看到他们乖乖没有吃,就可以得到两颗糖,否则就只能有已经被他们吃掉了的那颗糖。

结果1/3的孩子吃了糖,另外2/3获得了奖励。经过12年的追踪调查,萨勒发现,那些延迟享受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

常常听到香港的老一辈劝告新生代:“少去几次日本,少唱几场K,熬上些年就能存到房子首期了。”

但新生代们却回应:房价太高了。反正买不起,索性不买,省下月供的钱,好好体验世界。

他们选择不去承担责任,不想未来。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但不同人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心理特质不同,自控能力也会不一样。自控能力高的人,往往收获更多。

生活中,人们习惯认为眼前的幸福(小确幸)最重要,脚下的路才最真实。于是常常会在眼前的利益中一次次的自我满足,反而失去了既定优势,舍弃了获得长期利益所需的条件或基础。

(2)大钱不花、小钱不断

有些人尽管从来不买奢侈品,但很热衷于团购、促销,本来是贪便宜,却买了很多不需要的东西。左漏一点、右漏一点,很快用光了。

人们总是希望用最少的钱买最好的东西。大家要的不是真的便宜,而是有占便宜的感觉。

如果在商场中摆放同样的物品,一方标注处理品、价格较低,一方标注正品、价格微高,人们往往倾向于购买处理商品,尽管有些并不是自己必需。商家总是传递给顾客一种信息:优惠不是时时有,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催促买方现在就掏钱。实际上,商家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子,正品的价格也许是刻意标高了的。

在刚过去的双十一,天猫创出了1682亿人民币的历史新高。正是利用人们想要占便宜的心理。

图/阿里足迹

(3)月初土豪、月末乞丐

拿到薪水之初,内心觉得自己现金充沛,有很多钱,花起来就特别大方。到了月末就捉襟见肘,吃杯面度日。

(4)不在忍耐中发达,就在忍耐中爆发

与上面情况相反,有些人每月月初立志储蓄,省吃俭用,忍耐到一定程度,反而爆发了,买些昂贵的东西来犒劳自己。之后又再懊悔,不该如此浪费,下个月初开始新一轮的节俭、忍耐、爆发,反复循环。所谓“过犹不及”便是如此。

(5)空虚、压力,用买买买来填补

人如果内心空虚或充满压力,就会找一些模式来填补。

有些人虽然衣食无忧,却少与人交流。生活中缺乏兴趣爱好,社交活动也不多。购物往往成为他们追求自身价值的途径,物品本身反而没有太大意义。

工作压力一大,也喜欢逛街血拼。尤其一项大项目结束时,很多人都选择大吃一顿,血拼或疯玩来奖励自己。

要从根源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认真对待自己内心的空虚,并找到转移压力的方法。

图/Pixabay

4. 

解决方案:

如上文所说,月光,一半源自心理误区,一半源自财务技巧欠缺,因此,想要改变,也应从两方面来进行修正。

(1)坚定必须改变的决心

人们习惯地认为,存不到钱,是因为薪水太低,或生活成本太高。这些都是外在因素。

《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穷爸爸常说“我可付不起”这种消极被动的陈述句,而富爸爸则会说“我怎样才能付得起?”这样促使你想办法的疑问句。

积极与消极两种完全相反的心态会吸引着事情向完全相反的方向行走。积极的想法会像一块强有力的磁石,吸引生活中积极正面的人和事。消极的想法则刚好相反。

如果想要改变月光的状态,首先要坚定必须改变的决心,对形成正向现金流怀有强烈的愿望,并相信自己能够改变,才能打破习惯的桎梏。

(2)借助外力,强迫扣款

万事开头难。长期月光的那些人,一般都是靠自己很难完成储蓄的那群人。因此借助外力,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我当年供房屋贷款,或设立零存整取的账户,或买一个储蓄型保险等......每个月在获得收入之初,便强行扣除一部分。

不要追求一步到位,想要一下子存下很多钱。应学会为自己设立小小的短期目标。当一个个小目标串联在一起的时候,距离自己的长远目标就近在咫尺了。

等你有了第一个5万,就很容易有第二个、第三个。久而久之,就不再需要外力了。

图/Pixabay

(3)记账、分析规律并做好预算

理财的基本是记账,这样才能清楚地把握自己每个月的资金流向。如随手记这类App,记录起来非常方便。也有每月账目分析的功能,方便你对各门类的消费状况有清晰地把握。

记账之后,还需要定期分析反省,制作每个月各大类支出的预算,时时提醒自己的消费情况。特别注意那些“稳定的”、“持续性的”开支(详见《减少开支的两个诀窍》),思考如何降低消费频率或金额。

记账最好要持续一年,因为一年才是最完整的周期。各种节庆、家人好友生日、各种花钱的场景都经历了一遍,对未来一年的预算就更有指导意义。做到心里有数后,才能预先预留一部分给花费较多的月份,进行相互调剂。

(4)在具体情境中区分“需要”和“想要”

关注理财知识的人都知道,控制消费的关键是区分“需要”和“想要”。但实际操作中,却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容易。

任何问题,都不是非黑即白。在不同的情境下,“需要”和“想要”会有不同的答案。

比如“衣服”,如果没有御寒衣服,那买一件是你的“需要”。已经有好多件T恤了,再买就是“想要”。但如果你要去面试新工作,买套好一些的职业装,又是“需要”。

表面上来看,加上情境后,区分清楚也不难。事实上,我们很多人在这个概念上也都存在误区。大家可能都会认为我们存不到钱,是因为买了太多“想要”之物。但恰恰我见到很多人,尤其是老一辈的,买了太多他们认为的“需要”之物

比如说,我婆婆爱逛超市,看到洗发水沐浴乳打折就会买。有一次,我帮她收拾东西,发现很多瓶都已过期,最后只好扔掉。再比如,在我家乡,大家出去吃饭,都会点很多很多食物,最后吃不完,都浪费了。再或者,女孩子永远觉得衣柜里缺了一件,难以搭配,觉得“必须”继续再买。

—— 艾玛的另一篇文《穷养 or 富养?我的育儿实践

艾玛认为,区分“需要”和“想要”,有四大原则:

a. 重品质而非品牌:买包包是“需要”,买几万元的包包就是“想要”。吃午餐是“需要”,吃六七百一人的米其林餐就是“想要”。

b. 买了不用的东西,就是“想要”:发现一件衣服很久没穿过,那就是“想要”而不是“需要”

c. 买数量过多就是“想要”:有了两三个包包,还想再买就是“想要”。

d. 追潮流,就是“想要”。

(5)择友而交,避免群体消费

一个人容易节制,但一群人在一起,迫于面子、群体压力或氛围等影响,很容易破戒。

平时多交有良好消费习惯的朋友,少与追品牌追潮流的人交往。避免超出自己的实际消费能力,盲目攀比导致财政赤字。

此外,与朋友一起聚会,可以选择较健康且花费不多的活动,比如爬山、打球、看电影等,避免频繁去吃饭、唱K和一起买买买。

(6)让生活丰富起来,找到减压的替代品

以购物来消磨时光的人,多是生活单调,自我认同感不高之人。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或主动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群体活动,如做义工、参加手工课、郊游等,让生活丰富起来,同时也能缓解工作的压力。

图/Pixabay

5.

五步债务消除计划

以上这些攻略,只是给普通月光族的建议。一旦中毒已深,债务缠身,这些小技巧就会变得苍白无力。

美国有一位理财达人Loral Langemeier介绍过一套“五步债务消除计划”,这个方法适用于负债累累、只能支付最低还款额的人群。这个计划,并没有不切实际地让人一下完全改变现状。而是在目前的还款情况下,稍微做小小优化,非常有操作性。

具体步骤如下:

(1)用Excel列出全部的消费性债务(如下表)

图/艾玛

(2)计算每个债务的权重

比如,你欠了6000元信用卡债务,每月最低还款额是200元,那权重就是6000/200=30。

(3)按权重高低排序

把权重最低的放在首位,按升序列出各项债务,最后为权重最高的债务。列出的次序,就是之后的优先偿还次序。

图/艾玛

(4)起跳分配

通常债务缠身的人,只能每个月有能力偿还每个债务的最低还款额,以致之后利滚利之下,债务越滚越大,完全负荷不了。

在排序结束后,她要求债务人,在每月依旧偿还各个债务最低还款额的基础上,从当前花销中节省出200元(或其他可能实现的金额,称为“起跳金额”),并将多省出的200元(起跳金额)分配给你债务列表中的第一项。

这样,你不必完全改变当前的习惯,只需要将消费金额降低一些,或消费频率放慢一些。如每天抽一包烟的,从一天一包,变成一天半一包,或者烟的品牌从熊猫变成中华,即可实现。

(5)债务支付

在每月偿还债务时,与以往不同之处在于,列表排首位的债务,除了原先的最低还款额以外,加入了节省出来的200元(起跳金额)。

还清第一笔债务后,把原本还第一笔债务的最低还款额和起跳金额全部作为排列第二的债务的还款。也即:

a.原本排列第二债务的最低还款额 + b.已还完的排列第一债务的最低还款额 + c.起跳金额 = 排列第二的每月还款金额

以此类推,越往后,还款就会越轻松,越迅速。

在这项计划中,列清楚每个月的最低还款额非常重要,且增加的起跳金额必须是具体的数目还完每一项债务后,之前用来还债的金额必须持续保留在“债务偿付库”,不可挪作他用。且必须持之以恒执行。

最后,如果以上这些攻略,依旧无法改变你的状况,你还是阻止不了自己买买买,那也许已经是进入心理治疗的范畴了,建议可以找心理咨询师或社工聊一聊。

新的一年,就快到了。理财方面,你想要什么新的改变?让我们一起迎接全新的自己吧!

我在参加理财专题征文

其他人气文章:

【硅谷之行】马斯克 vs.马化腾,科技界的罗马与汉朝

【硅谷之行】被人当成了劫匪

【亲子理财】关于吸毒的经济学讨论

【案例剖析】画家的五年财务自由计划

【亲子理财】如果手里有一千万......

图/Pixabay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