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城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让浑河“拉手牵着走”的历史
沈阳西北部有一个很大的城中湖,这里绿带环湖,风景怡人。它的名字非常好听,这就是丁香湖。
丁香湖怎么来的?是挖沙形成的人工湖。
为什么这里沙子这么多?因为这里曾经是沈阳母亲河——“浑河”的古河道大面积淤积的地方。
考古成果与史料表明,有史以来,浑河经历了两次改道,沈阳城市的格局变化也随着浑河的改道而变化,从宏观上看,沈阳城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让浑河“拉手牵着走”的历史。
专家们经过考察古河道得出结论,浑河最早是流经沈阳的北部。河流的大致走向是从今天沈抚交界处的下木厂,经东陵天柱山和农业大学前,流经二台子关帝庙、北陵、新乐遗址、塔湾南,到丁香湖后奔向西南。这其中河段,大部分与现在的北运河重合。
人类社会文明源起于河流,沈阳这块土地的早期人类文明就是在浑河的滋润下孕育和发展的。大约七千多年前,古新乐人就生活在这条古河道的北岸。
那时的浑河是什么情景?远古的人们为什么选择在此生存?
水文地质专家们曾对新乐遗址前沙河子一带的沙土矿进行科学勘探,发现古浑河的河床比现在低15米,古河床的底部散布着许多粗大笔直保存良好的榆树古木。对其中的一棵进行测年,显示其埋藏时间距今7340年左右。这说明,当时这里正处于一个凶猛的洪水泛滥期,其河流要比今天的浑河又宽又深。这也能解释丁香湖的河沙为什么会那么丰厚。
这里有丰润的水资源和茂盛的林木,物产丰富,于是便成为古新乐人的家园。那时的浑河两岸是北高南低,即使今天我们去沈北,过了北运河后,会有明显的上坡感觉。为了避免河水泛滥淹没住所,所以当时人们就选择在浑河北岸高台居住。这个地方,就是后来被发现的沈阳“新乐遗址”。
古代,浑河上游是没有水库设施的,所以经常发生水患。流经沈阳境内的浑河经历了两次大的改道。
浑河第一次改道后形成的河流走向是,从下木厂经东塔、小河沿、万柳塘、青年公园、南湖公园,沿罗士圈向西,也就是和现在的南运河走向差不多。
浑河的这次改道,对于沈阳城市奠基起到关键作用。
2007年,在沈阳故宫附近考古发现了2000年前的历史遗存,即战国时期的“候城”遗址。这里挖掘出战国、汉魏陶器残片以及大量的元代陶器、瓷器。也就是说,古代沈阳老城在这个地方的建造,是从战国时期一直延续到明清两代。
过去,人们一般认为,浑河第一次改道的时间大概是辽金时期。“候城”遗址的发现,似乎更能证明浑河改道应该在战国之前。因为,古代城市多半傍河而建,通过水路运送物资材料更方便。从地理位置上看,第二条浑河故道就在沈阳老城外的东南角经过,而最原始的古河道距离老城较远。
浑河的第二次改道,应该是在元朝或元末明初。据《辽东志》记载,明朝的小沈水是“东自浑河分流”。所谓“小沈水”,当然就是区分于浑河改道后主河道了。这说明,在明代时,浑河已经是第二次改道了。浑河二次改道形成了今天的浑河模样。
如果说浑河的第一次改道,为沈阳城市奠基,那么浑河的第二次改道,塑造了沈阳城的新格局。
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在明代城墙基础上扩建沈阳城,城内面积占地近300亩。扩建沈阳城后,将原有4城门改为8座城门;将原来“十字街”改为“井字街”,从而形成了帝都风貌的沈阳城。如今中街地区的街路格局,依然保持了“方城”内“井字街”的布局。此后又在老城外建立了盛京“八边门”,使得城区进一步扩大。
不仅城区扩大,而且由于“小沈水”及北运河两条内河的存在,相继出现了不少的历史人文景观,譬如,柳塘避暑、万泉垂钓、塔湾夕照等等。浑河的新河道诞生了新的渡口,于是有了罗士圈的浑河晚渡。
沈阳浑河两次改道示意图浑河两次改道后的老河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水流不断。按照过去的风水观念,沈阳北陵建陵时,陵前的河道还应该有活水流动。而由浑河故道所形成的“小沈水”古河道因为有浑河水在地下伏流,所以呈现出“珠泉万孔”的壮观景象,故有“万泉河”之称,现在的万泉公园名字也是来源与此。再后来,两条内河相继枯竭。
第一条浑河故道,即现在的北运河,又叫新开河。为什么叫新开河呢?因为新开河是清末民初挖掘的一条人工运河。但是,这条运河并不是新开的,而是沿着浑河古道挖掘的。《北陵志略》记载:“陵前之河,原为浑河河身……上世纪初水利局为种稻田使用水利,又重新掘开此河,名为新开河。”
沈阳北运河新开河与沈阳城的水稻种植密切相关。据资料记载:1906年,丁香湖西侧的王家荒屯,有位叫王长兴的人,他聘用金时顺等几户朝鲜族人在蒲河转弯处筑堤挖渠引水,开出成片水田,并试种水稻成功。后来沈城的水稻面积逐渐扩大,对水利资源的要求与日俱增。
沈阳地区东高西低,在北陵以西,浑河改道后留下大片的洼地,如果挖渠引水,正是种植水稻的理想之地。于是到了1911年春天,新开河破土开凿,历时三年,为近代沈阳最大的水利工程。
新开河要经过北陵前的皇家禁地,按规定,这里是不能动土的,但风雨飘摇中的朝廷已经无力再保护封禁之地了,更不用说那一年后来发生了辛亥革命,清王朝退出历史舞台了。
南运河是在1952年至1955年为改造万泉河,治理南部臭水泡子,解决市区南部雨水排防问题而建造的人工河。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沈阳市开始打造新的环城运河水系,由穿越城区的新开河(北运河)、南运河、卫工河三条人工河及沿河两岸绿化带构成,全长49.7公里,被称为百里运河。其中南北运河都利用了浑河古河道。
南运河一角说完两条浑河故道,再说“大沈水”,也就是今天的浑河。
在沈阳浑南开发以前,浑河一直是沈阳的外河,浑河南岸是乡村。近20多年,浑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已经成为最有城市活力的沈阳新区。沈阳城市格局变化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沈阳的母亲河——浑河已经成为沈阳城的城中河。
现代城市概念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河流水系对一座城市的综合规划其意义更加重大。现在沈阳作为住建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试点城市,在新一轮规划中将构建全域的“南北两区、东山西水、一河两岸、一主三副”的理想空间格局。其中“一河两岸”确立为沈阳城市核心服务功能的集聚带,是浑南主城与浑北主城整体发展的城市新纽带。“一河两岸”也必将成为展示沈阳城市新形象的重要名片。
没有浑河,就没有沈阳城。无论是历史还是未来,浑河都是沈阳城市发展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