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书:DesignoteJust do it 游戏设计

认知心理学(二)基本心理历程之记忆过程

2016-11-29  本文已影响1277人  SuerB

记忆过程

1. 记忆过程的认知成分

记忆过程包括三个认知操作:

  1. 编码(encoding)
  2. 存储(storage)
  3. 提取(retrieval [rɪˈtriːvl])

1.1 记忆过程:编码

1.1.1 编码选择性

在个人感知道的大量信息中,通常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被编码。

假设你是一名公共汽车司机。在第一站上来 6 个男人和 2 个女人,在第二站 2 个男人下车,1 个女人上车。在第三站 1 个男人下车,2 个女人上车。在第四站 3 个男人上车,3 个女人下车。在第五站,2 个男人下车,3 个男人上车,1 个女人下车,2 个女人上车。请问,公共汽车司机叫什么名字? (Halpern,1996)
在阅读上面这段文字时,大部分人往往把注意放在计算最后公共汽车上还有多少名乘客,甚至男性和女性乘客各有多少名上,因而仅仅把与计算乘客数量有关的信息选择性地编码到记忆中。这样,当最后的问题涉及公共汽车司机的名字时,很多人感到措手不及,只好回过头来重新阅读。事实上,答案就在第一个句子中。

一个人的记忆选择编码哪些信息,往往会受这个人的过去经验(包括知识背景;图式,算是过去经验么?《社会心理学》)、兴趣、需要、期望以及当时所处心情等因素的影响。这样,不同的个体对同一个事件可能拥有完全不同的记忆。例如,当艺术家、博物学家和地理学家一起在乡间散步时,艺术家可能主要注意优美的风景,博物学家可能主要注意植物群和动物群,而地理学家则主要注意土壤岩石的构成。再比如,同样是看完一部电影,不同的人所能够回忆出来的细节可能不尽相同。

1.1.2 编码的方式与编码的水平

1.2 记忆过程:存储和提取

2. 加工水平途径与编码特异性原则

2.1 加工水平途径(太多疑问

2.1.1 加工水平途径的基本假设及其实验证据

加工水平途径假设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物理或感觉特性(如亮度或音高)这种浅水平上分析刺激,还可以从「意义」这种深水平上分析刺激。

加工水平途径的实验证据:

2.1.2 为什么深加工会导致更好的记忆

2.2 编码特异性原则

2.2.1 编码特异性

当提取背景与编码背景相像时,记忆提取的效果最好。成功回忆起某一事件的可能性,依赖于提取线索与最初编码背景之间的相似程度,或者说依赖于引发某一回忆的线索,是否在主观上引起了我们对该事件的重新体验。

思考

  1. 在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1.1 可以说明「一致性」的重要性。对于功能特性来说,全局的视觉、交互一致性,能帮助用户快速从记忆中提取该功能的用途或使用方法;
    1.2 不随便调整功能入口,尽可能提供单一路径;

  2. 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生活照片需要加滤镜吗?(加你老味)

2.2.2 心境依存性(未能获得研究支持)

当你处于某种特定心境时,你的回忆成绩部分地依赖于你最初学习材料时所处的心境。

3. 记忆的分类

3.1 按存储时长来分类: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3.1.1 多重存储模型(multi-store model)

3.1.2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

是对信息进行暂时存储和操作的一个记忆系统,对于像语言、理解、学习和推理这样的复杂任务来说是必须的。

从功能来看,工作记忆不仅能让人们将有限的信息维持在一种活跃状态,还能让人对这些信息进行操作。

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的区别:

  • 从机能的角度区分:工作记忆所存储的信息可用于后续的加工,比如说心算的过程,短时记忆仅能起到存储作用。
  • 从构成的角度区分:争议较大;比较多人倾向于工作记忆包含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成分,而是由多个成分组成的加工系统,它包括语音环路、视觉空间模板、情景缓冲器和中央执行系统四个成分,不同的成分就有不同的功能。

3.2 按材料性质来分类:情节记忆、语义记忆、程序性记忆

3.3 按测量方法不同来分类(?):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

4. 记忆中的认知控制

4.1 记忆提取中的抑制过程

例如,为了记住新的手机号码,从记忆中提取的时候,需要抵抗来自旧号码的干扰,久而久之,旧号码就可能得到了抑制性质的加工,结果导致你很难再回想出旧号码。多次提取的新号码导致了对旧号码的遗忘。

4.2 忘掉不想要的记忆与定向遗忘

定向遗忘(directed forgetting):是指在意识参与下对要求记住的材料进行有意的遗忘,强调遗忘的指向性和有意性,主要表现为定向遗忘效应(directed forgetting effects),即要求遗忘项目(to be forgetting, TBF)的记忆成绩,差于要求记忆项目(to be remembered, TBR)。主要遵循代价-收益原则(cost-benefit)。是研究记忆过程中的抑制的一种方法。

4.3 元记忆与记忆监控

元记忆即是关于记忆的知识、信心与感觉。

元记忆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对自己记忆能力的看法,即记忆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有争议)。这种效能会影响一个人在记忆任务中的行为。

5. 日常记忆

5.1 目击者证词的可信度

影响因素包括:

  1. 记忆编码质量:目击者在案发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
  2. 倒摄抑制(retroactive inhibition):最近学过的新材料的干扰导致人们回忆就材料有困难。
  3. 提取引起的遗忘(retrieval-induced forgetting,RIF):询问被试模拟犯罪场面的某些细节,会损害被试对询问期间未曾提及的其他有关细节的记忆。
  4. 虚假记忆(false memory)。

5.2 虚假记忆

影响因素包括:

  1. 学习阶段词表呈现的通道。
  2. 学习和测验通道是否一致,不同的通道,虚假再认率要高。
  3. 词表的呈现方式:同随机呈现相比,区组呈现会增加虚假记忆发生的比率。
  4. 刺激的类型与呈现时间:词比图片导致更高的虚假记忆比率。
  5. 关联刺激的数目,数目越多,虚假记忆比率越高。
  6. 保持间隔,间隔时间越长,虚假比率越高。
  7. 记忆负荷,负荷减少,虚假比率增高。
  8. 老化与测验时间的最优性(testing optimality[ɔpti'mæliti]),老人的虚假记忆更为明显。

5.3 前瞻性记忆

前瞻性记忆(prospective memory,ProM) 是指个体对未来要完成某一行为的记忆。与 GTD 类似。

5.4 记忆改善

老化会导致情节记忆(episodic memory)缺陷。人们可以接受训练、使用记忆术(mnemonics) 或接受某种干预等办法来得到改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